- 註冊時間
- 2011-10-30
- 最後登錄
- 2016-2-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9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574
- 相冊
- 0
- 日誌
- 327
   
狀態︰
離線
|
致虛觀妙真君列子
列子名列禦寇,是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或稱列圄寇、列圉寇,《列子新書目錄》中劉向認為列子是鄭國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列子是鄭國人,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封為“沖虛真人”,所著《列子》詔稱《沖虛真經》;宋徽宗封為“致虛觀妙真君”。
相傳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
《沖虛至德真經》前有《列子傳》,謂其“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初事壺丘子,後師老商氏友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後,能御風而行。或說,早年長期隱居修道,自鑄學說,家貧而不受人辭,中年以後曾遊學齊衛等國,崇尚黃老之學,與伯昏瞀人一同從學於拜壺丘子。
《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
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 《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尸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著作為《列子》,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誌第十》有“劉向說...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
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注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蹟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
心得:讀完歷史才知道 列子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