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8
- 最後登錄
- 2019-6-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06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43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mm117777 於 2012-7-10 09:28 編輯
阿羅漢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त् arhat;巴利語:arahanta),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是依照佛的教導修習四聖諦,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的聖者。自佛陀初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
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阿羅漢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在佛劫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法的意思。
根據原始佛教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此外個人認為尚有三義】:
1.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2.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3.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出了三界六道輪迴。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阿羅漢的功德,名為六恆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1]。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2]。得三明六通。
部派佛教時將阿羅漢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1.慧解脫阿羅漢
2.俱解脫阿羅漢
但是否有慧解脫阿羅漢仍存爭議,如聖典所記載的解慧脫,其說明為阿羅漢慧解脫,且與聖典之道次比對,阿羅漢為慧與心俱解脫而不受後有,相對初果為於聖道如實知見,離無明斷三結,因此有慧解脫即初果的說法。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指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位階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阿羅漢的果位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大乘佛教認為羅漢亦是菩薩, 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皆為大阿羅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