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511|回覆: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頓悟後就能成佛嗎 [複製連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8 00:14: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mm117777 於 2012-7-11 15:35 編輯

有一個剛剃度不久的小沙彌,問老禪師:“一個禅者頓悟之後,是不是就成菩薩、成佛了?”

老禪師說:“頓悟只是通過修禪發現並找回了自性,成菩薩、成佛還需努力的修行才行。”

小沙彌還是非常困惑,他說:“釋迦牟尼佛祖不是頓悟成佛的嗎?”

老禪師就說:“佛祖也是經過了多年的精修和探索,才水到渠成、頓悟成佛的。”

小沙彌依然迷惑不解,他說:“精修與頓悟,究竟哪方面更重要呢?”

老禪師說:“同樣重要,就像一塊鐵,它有鋼的自性,它有成為寶劍的可能,但是不經過千錘百煉,即使發現它有鋼的自性又有什麼用呢?”

為了提高小沙彌的感性認識,老禪師帶他來到一個煅造寶劍的洪爐作坊,讓他觀看了一塊生鐵如何百煉成鋼,如何錘煉、淬煉成寶劍的。小沙彌終於開悟,消除了心中的迷津。

無論是皈依佛教的修業,還是從事其他的事業,都是“業精於勤,而荒於嬉”。頓悟只是踏入了禅門,聰明只是創業的資本。悟性再高、再聰明的人,不學習、不實踐,不在風霜雪雨中磨砺自己、鍛煉自己,也是難以成就大業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2-7-8 18:16:4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祺一 於 2012-7-8 18:22 編輯

這個問題,非真正去實修者,大都不解!

就如六祖慧能,雖是上根器者,也得五祖弘忍大師心要口訣,但此時也止於【開悟】,離【見性成佛】尚差很遠,早期在回文中也曾提起過!

為什麼開悟與見性成佛,差異甚遠呢?學佛之輩你可知否呢?
密法通三千

道威透無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2-7-8 19:14:33 |只看該作者
祺一 發表於 2012-7-8 18:16  
這個問題,非真正去實修者,大都不解!

就如六祖慧能,雖是上根器者,也得五祖弘忍大師心要口訣,但此時也 ...

 一、什麼是開悟
  
  「開悟成佛」,我相信是個相當誘惑人的題目。
  
  什麼叫開悟?在梵文裡開悟只是一個字,那就是「覺」的意思。愚癡的凡夫從煩惱中覺醒,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不過是個夢幻而已。如果能夠清楚地瞭解到一切都是幻起幻滅的,並且已經從煩惱中覺醒,那就是開了悟的人。實際上,開悟就是成佛,成佛即是開悟。因為「佛」字的梵文,便是大覺。
  
  一般的凡夫,都是執著的、佔有的、獨佔的,這些都是煩惱。而開悟的人是使用而不執著、擁有而不佔有、分享而不獨佔。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夠無條件地讓大家來分享,那就是開了悟的菩薩了。
  
  二、頓悟與開悟
  
  如何才能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呢?那就需要開悟,開悟則有漸悟及頓悟兩種情況。
  
  《大般涅槃經》等講到: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所設唯是菩薩乘教,故名為頓;迴小向大,是為漸悟。此為一般教下對於頓悟的通說。是說「頓」是不需要經過聲聞、緣覺的小乘階段,直接修學菩薩道的大乘根機。「漸」是經過聲聞、緣覺的過程,由小乘而至大乘,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最後是以大乘的菩薩身分成佛。根據這樣的解釋,凡是直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就沒有一個不是頓悟法門的修行者了。
  
  中國禪師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所著《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云:「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又云:「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又云:「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又云:「頓除妄念,永絕人我,畢竟空寂。」此為宗門的通說。「頓」就是突然間除妄念、去執著,心中悟無所得。頓悟的人不需等待來生,不必脫離世間,在這一生之中,尚在世間之時,就能得到解脫。因為頓悟的人是斷煩惱執著,不是頓失知覺聰明,所以仍有人的一切反應,絕不像聾子、瞎子、白癡一樣;聾子聽不見,瞎子看不見,白癡聽不懂看不懂;開了悟的人,是照樣能看、能聽、能解的。
  
  禪宗的修行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某一個時空裡,突然間把妄念斷除了,那就是開悟的經驗。或許,誰都可以說:「我也曾經有過,而且常常有這種經驗;心中的妄念沒有了。」然而,當你說這一句話時,正好就是妄念的現象。當你自以為沒有妄念時,只是沒有情緒而已,不是沒有妄念,因為凡有自我意識的心理現象,都是妄念。事實上,如果知道自己有自我意識的妄念,已經是在修行的人,怕的是,自己妄念紛飛還不知道是在妄念之中。
  
  頓悟已經講了兩種,第一種是不經過小乘的階段而直接來修學大乘的菩薩;第二種是突然間妄念斷除,而悟入心無所得的禪宗祖師。現在向諸位介紹第三種頓悟,是《圓覺經》中所說:「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此為不捨漸修的頓悟法門,也可以說是綜合頓漸大小而匯入頓教大乘的頓悟法門。
  
  我們已從前面看到,頓悟並非一定馬上開悟,只要是學頓教法門的人,就是頓機的眾生。諸位現在正在聽我講大乘的佛法,當然都是大乘菩薩的頓悟根機了。
  
  開悟也是一樣,大乘根機的人開悟,必定是頓悟,但在禪宗有大悟、小悟。大悟即是一悟永悟,不再迷惑,煩惱頓除;小悟就像一個非常疲倦的人,老是昏昏沈沈,有人將他猛力推了一下,似醒非醒地把眼睛睜開了一下,接著又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三、開悟與睡醒
  
  今天由於日光節約調整時間,禪中心的人都不知道應該延遲一小時起床,仍依舊時間,凌晨四點鐘打板,結果我們大家等於是三點就起來了。我想再回去睡覺,但是已經睡不著了,這算不算是大悟啊?(拍掌,哄堂大笑)這當然不算是禪修的大悟成佛。
  
  我在日本時,曾遇到一位已經「開悟」的禪師,每天都要回家陪他太太。我問他:「你已經開悟了,應該沒有貪欲了,怎麼還要執著太太呢?」他說:「開悟的人,雖然沒有執著,但是我的太太對我有執著啊!」意思是說,他雖然已經開悟,已沒有執著,而他的太太尚沒有開悟,所以有執著,他就讓他沒有開悟的太太去執著了,這樣對不對呢?就像是我說我不要錢,但是錢卻自己來了,我有什麼辦法呢?(聽眾大笑)有了太太,而不執著太太,跟有錢來而不執著錢,應該是不相同的。
  
  四、《圓覺經》與《楞嚴經》中的開悟說
  
  「開悟」一詞的依據,在大小乘經律中,均可見到。第一個例子,便是敘述釋迦世尊的成道。不過在早期的聖典中,將佛的開悟,稱為「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見於《修行本起經》卷下,及《普曜經》卷六。或稱「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見於《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或謂「即生智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三○。
  
  以下的幾部大乘聖典,則直接用「開悟」的一詞,表達使人證悟以及自己證悟的意思。
  
  (一)《圓覺經》有六處,提及「開悟」兩字
  
  「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從各節上下文的經義判斷,《圓覺經》所講的「開悟」,有兩大涵義,一是以佛的教法來向眾生作說明的開示,使眾生因此而覺悟到一切現象的實相無相。二者眾生於聽聞佛法之後,如法修行,心得清淨,便是開悟。這種開悟的法門,雖然名為頓教大乘,也不拒絕漸修根機的眾生。
  
  (二)《楞嚴經》中說到「開悟」兩字的,至少有十多處
  
  卷二有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卷四有云:「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卷四又云:「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卷四有云:「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卷五又云:「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卷五則云:「悟心無際。」又云:「心開漏盡。」
  
  卷七有云:若有人「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佛)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卷七又云:「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卷九又云:「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卷一○則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從以上所舉《楞嚴經》中的「開悟」,有好多層面的意思:是聽到理解和明瞭從未聽說的佛法道理,稱為開悟;是已見佛性,已伏煩惱,但是尚未斷除煩惱愛習,稱為開悟;是已斷煩惱,已證無漏無學的果位,稱為開悟;是已見佛性真淨妙常,稱為開悟;是已證諸法非空非有,非即非離,稱為開悟。主要是指經驗到時空的超越,煩惱的解脫。但是,雖有一次又一次的開悟經驗,若非大悟或徹悟,仍在有漏的生死煩惱海中。唯有大悟徹底,才是頓悟頓超,否則開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至於事相的障礙,尚須逐漸的修行,次第的斷除。
  
  從這兩部經典,所見的「開悟」一詞,幾乎是彼此呼應的。所云開悟,必定是悟的佛法,是悟諸法現象的實相即是無相,理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妙明常淨的般若,又是常寂常照的涅槃妙心。
  
  五、開悟眾生與開悟的人
  
  「開悟」一詞的出典,尚有不少。例如:
  
  八十卷《華嚴經》卷四有云:「開悟一切愚闇眾生」的經句。
  
  《法華經.序品》有云:「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出曜經》卷二有云:「欲化彼人,令得開悟。」
  
  《付法藏因緣傳》卷五有云:「爾時馬鳴……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從以上的四種資料看,《華嚴經》及《法華經》,都是將「開悟」一詞當作動詞用,是用佛法的道理,來開悟愚闇的眾生。《出曜經》及《付法藏因緣傳》,則將開悟一詞當作形容或名詞來用,是眾生獲得了開悟,變成了開悟的人。至於開悟的內容,是開發了智慧的光明,是明白了人生及宇宙的苦、空、無我之理,所以能夠使人因為開悟而厭離五欲,出家修道。
  
  六、累劫成佛與隨時成佛
  
  根據佛陀傳記的資料所見,最早的「廓然大悟」是指佛陀成道,開悟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再依據早期的聖典記載,成佛也不是一生一世完成的事,是經過多生多劫,修行救度眾生的菩薩道之後,才成佛的。例如《增一阿含經》卷一六云:「我(佛)於三阿僧祇劫,勤苦所成,成無上道。」又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六云:「第三阿僧祇劫滿已,時修妙相業,亦決定知,我當作佛。」這兩種資料都是說,成佛的修行過程,需要三阿僧祇(無數)劫。
  
  可是到了《法華經》中,便從累劫成佛的思想,發展到了隨時成佛之說,不論悟與未悟,凡是信受《法華經》所說的佛法者,凡是能照著做到一點的人,皆已成了佛道。試錄《法華經》卷一〈方便品〉中的十則例子如下: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相,刻彫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如上所見成佛的條件,非常寬大,凡是聞法,乃至一偈;修六度行;有善軟心;歌頌佛德,乃至一小音;以散亂心,一稱南無佛;乃至對佛像合掌、舉一手、小低頭;乃至兒童遊戲,聚沙為佛塔等,都已成了佛道。這些當然不是成的究竟佛,但是決定都能因此而成為究竟佛。
  
  因為《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說,諸佛世尊之所以會出現於世,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便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也就是向眾生開示佛的知見,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亦即是使得眾生開悟成佛。故說:「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即是圓滿的佛智,凡是從佛聞法的人,最後一定可以成就佛智,那就是「入佛知見」。
  
  關於開示悟入的經文是這樣的:「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又說:「是諸佛但教(開)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因為諸佛出現於世,但為教化眾生,先修菩薩道,然後成佛道,不是為了教化眾生,僅成聲聞緣覺。所以從佛的心懷,來看一切眾生,只要能夠信受佛法,乃至一偈或一稱佛號,都已種下必定成佛的福慧因緣。
  
  七、悉有佛性與見性成佛
  
  《華嚴經》記載,當釋迦世尊成道之時,便讚歎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便是以無我的平等的智慧與慈悲,肯定了一切眾生雖未成佛,但也具備成佛的智慧福德。
  
  《大般涅槃經》卷三六有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也是肯定了眾生與諸佛,本來平等,如果因緣成熟,福智圓滿,任何一個眾生都能成就佛道,與佛無異。
  
  基於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特別是《大般涅槃經》讓佛教徒們相信「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道理下,便有了中國禪宗所說的「見性成佛」及「開悟成佛」的說法。因為佛性是眾生本具,故又被禪宗稱為自性。將開悟的佛智,稱為自心;悟見本具的佛性,稱為見性。現在且將禪宗的代表文獻《六祖壇經》中所見的「自心」、「自性」、「具性」、「開悟」、「成佛」等用語及其用意,試舉如下:
  
  〈行由品〉第一,有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同上品,又云:「惠能一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同上品,云:「惠能啟(五祖)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
  
  同上品,五祖云:「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同上品,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同上品,云:「(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同上品,云:「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般若品〉第二,云:「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同上品,云:「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同上品,云:「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又云:「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同上品,云:「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懺悔品〉第六,云:「依此修行,言下見性。」「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第七,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佛)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由《六祖壇經》所見的資料,「見性成佛」和「開悟成佛」是相同的意思。見性即是親見佛性,佛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而此奧妙的佛性或自性,本來真空,無一法可得,即是以清淨自心的般若智慧,除分別執著的煩惱束縛,病除之時藥亦無用,此便如《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了。
  
  若以智慧的自心,親見真空的自性,便是「見性成佛」,便是「明心見性」。不過,見性者雖有了智慧,雖見了佛性,雖也可以名為成佛,但卻不一定就是大悟,也不一定就是究竟的佛。所以惠能初次聞一客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心即開悟」,並未大悟,要等惠能親自聽到五祖大師為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時,才於「言下大悟」,已悟本性。雖然五祖說「若識本心,見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仍不是無上菩提的究竟佛,只是成的理性佛。否則不會有「開悟」及「大悟」之分,縱然是大悟,祖師的大悟,也絕對不同於佛的大悟。
  
  因此,《六祖壇經》雖說,若有人能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識本心,自見本性,經常都是生活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情況下者,便是無上菩提,然而也配合運用《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觀點,而稱「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而其開佛知見,尚非入佛知見,故還未成福智圓滿的究竟佛。
  
  八、成六即佛與三因佛性
  
  因為佛之知見,即是佛的圓滿智慧,名為一切種智。依據《大智度論》卷二七記載,智有三種:「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其實後後涵蓋前前,前前不能涵蓋後後。二乘聖者僅得一切智,不具備道種智及一切種智;菩薩有前二智,不具一切種智,唯佛圓具三智,故天臺宗說「三智一心中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皆是空,故得解脫;道種智,知種種方便法門,故能利益救濟一切眾生;一切種智,是圓具空有二智,超越空有二智,所以是雙寂雙照,寂照不二的中道圓智。
  
  正由於如此,天臺宗的《觀行疏》所講的成佛觀念,有六即之說,六種「即佛」都是「成佛」:
  
  理即佛:理體本性,一切眾生平等,都有佛性,乃至三惡道的眾生,雖未具備修善的佛,卻已本具性善的佛。
  
  名字即佛:有福德人,僅聞佛名,自號為佛或被譽為佛者。
  
  觀行即佛:在觀行位的修行人。
  
  相似即佛:十信位的菩薩,彷彿已證佛的理性者。
  
  分證即佛:由初住至等覺位的菩薩,一分一分的漸破無明而分證中道實相理者。
  
  究竟即佛:究竟妙覺位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
  
  禪宗所說的「見性成佛」,淺者屬於相似即佛,深者也不能超過分證即佛,否則動輒妄言已證無上涅槃,就要如同《楞嚴經》卷九及卷一○所舉的各種魔境魔說,成為魔子、魔民,還以為是成佛成聖。
  
  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源出於《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觀,然在該經卷二八,列有三種佛性之說,也就是說,眾生雖皆有佛性,然其凡夫眾生與諸佛菩薩,各有差別:
  
  正因佛性:一切眾生的本具佛性,不論有修無修,乃至十惡五逆,罪墮三惡道中,佛性不失。如金在礦,如土藏金。
  
  緣因佛性:修行六度的菩薩行者,依性起修,緣此正因佛性而修行者,所具佛性稱為緣因。
  
  了因佛性:緣因即是了因,佛性本在煩惱暗室,故眾生不見,今用慧燈照明,了了可見,名為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未悟的眾生,緣因及了因二名,是指開悟見性,或指見性成佛。同樣是見佛性,同樣名為成佛,由於各人的工夫深淺不同,所見雖相同而其品質還是不同。人對於佛性的經驗,猶如人對於水的體驗:有人僅見水而未喝水,有人喝一口水,有人喝了滿腹水,有人成天浸泡在水中,有人已和大地的一切水融合成一體,有人終日念念喝水用水,卻已不見有水,這些人的經驗,當然是各不相同的。
  
  九、聽此演講都已成佛
  
  從以上的介紹分析來說,開悟成佛或見性成佛,是人人有份的事,今天諸位來聽了這一場演講,不論你信與不信,你已經成佛。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這不是我說的,是前面所舉的各種佛經古典告訴我們的。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還沒有皈依三寶,連佛教徒的資格也未具備,只是隨便來聽聽,就說我會成佛,我才不相信呢!但是,這是佛經告訴我們的。在《大般涅槃經》卷三六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成菩提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縱然不信佛法,甚至於毀謗佛經,做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及殺人、亂淫、偷盜、大妄語等的許多壞事,只要你聽了佛法,你一定可以開悟成佛。
  
  本來就有成佛的因,雖然尚未完成佛的果位,但是因和果是同時的,因是還沒有完成的果,果是已經成熟了的因。所以,我們一旦接觸佛法,便是已成佛道。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2-7-8 20:52:30 |只看該作者
任何人與眾生相,只要熟讀經典,慧根通達者,入其經典妙行,依經典【開悟】,但這種可說是『自心』通答一切【知】,而無惑、障礙!本身尚有煩惱障未除,習性欲妄!

但見自本性,是真正去做修證功夫,見自本性者是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體,自身與佛已無可分別﹙合光同塵﹚,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體,十分三世一切諸佛會共同見證你【見性】成佛,而齊聲贊嘆!這種見性境界不是筆墨能擬,唯有佛與佛知集!有一絲一毫煩惱,貪欲,執著,將是無法【見性】!所以開悟與見性相差太遠呢?


密法通三千

道威透無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2-7-8 21:05:01 |只看該作者
祺一 發表於 2012-7-8 20:52  
任何人與眾生相,只要熟讀經典,慧根通達者,入其經典妙行,依經典【開悟】,但這種可說是『自心』通答一切 ...

佛性不在別處,就是現在我們一念斷處的離念靈知。當妄念都放下、一點不起的時候,也不是沒有知覺,還是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見性不難。不要在那兒猜謎,「噢,悟道了,看見黃的紅的綠的東西了。」不相干的,那是見鬼。見性是見無所見,沒有一點東西的。



譬如現在你們大家把念頭一斷,什麼也不想,一切的現象都在你們的視線之內,但是你們沒有著哪樣東西、哪個人。雖然有許多人、很多東西,但見無所見,不知道誰是張三,誰是李四;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無念的靈知,能起見聞覺知的功能,即當人的本性。如果我看見張三、李四、茶杯、陽傘等等,那就糟糕了,那是著相了。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假如你有所見,那就不是真見,所以「見不能及」,「見要離見」,要離開自己的見,才是真見。無所見,那就是你們的佛性。所以見相不著相,無所見,就是真見。所以明心見性不難。



有人自誇﹕「我的佛法好!你們到我這兒來學法。六個月?不要。六天?也不要。六個鐘頭,即教你們見性。」其實,見性一分鐘也不要,當下就能教大家明白見性了。但是大家往往在這個地方不敢承當。「這就是見性啊!恐怕不是吧?假如這就是我的本性,我怎麼不發神通呢?」大家都被神通擋住了,迷住了,其實不知道什麼是神通。



我們說話,大家聽話,這不是神通是什麼?假如不是神用,這個身體就聽不見,說不出。身體就像機器人,不通電這個機器人不能動。現在能說能聽,就是佛性的妙用。佛性無所不能,所以叫神,無所不具,所以叫通。佛性樣樣都能,樣樣都通,沒有阻隔。你一著相就不通了。執著看這個杯子,就不見其餘,那你就不通了。你不著,沒有擋路牌,一切事物俱在你視線之內,你就通達無礙了。所以一切妙用都是神通。龐居士說,運水與搬柴就是神通妙用。大家時時在神通妙用中而不知道,執著人家不能而自己能,那才是神通,真冤屈死了。其實三明六通也不難,為什麼呢?因為道人都是見性在先,除盡舊習,得通在後。宗師稱為﹕「但得本,不愁末。」剛剛悟道,才明白道理,事相上還透不過去。這時自救不了,多生累積的習氣還在,把本性妙用給遮蓋住了,要把這個習氣除掉,才能發通。所以於見性之後須進一步用功,時時刻刻斷念、保護,一切相都不可得,不要有所住著,自有水到渠成圓證聖果之日。不要以為這個初悟沒用處,將來發大神通成大道就靠這個初悟。因為不明白這個真性,就無從下手用功。要認識這個本性,保護這個本性,才好用功,所以叫做悟後真修。保護自己,就像嬰兒剛剛生下來,一切作用不能起,要靠大人保護他。但你不能因嬰兒不起作用而說他不是人。他是人,保護他長大就行了。所以說悟道這一點最重要,大家不要輕視這一點。綿密保護,念頭一起就把它斬斷。



有些人弄錯了,以為清清楚楚看見這個念頭就是了,這大錯特錯!清清楚楚住著這個念頭,是妄上加妄,不是本性,要念頭斷處了了分明的才是本性。看見念頭起這不相干,假如看見念頭起,著相,這是凡夫,把這個念頭看成是真的,這就走到錯誤道路上去了。看見念頭起,不跟著念頭跑,把這個念頭斬斷才對,千萬不要弄錯!做保護功夫,保護得愈綿密愈好。



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真性所顯現的影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化身。一切東西都是我們的真心變化做作,都是我們的化身。大家要成就法、報、化三身,現在我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就是我們的法身;光明朗照一切東西,這就是我們的報身;一切東西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影子,不執著,不追求,就是我們的化身。法報化三身都具足了,這不當下成佛了嗎?!所以成佛沒有難處,不要說成佛很難。大家都是佛,當下都能成就,法報化三身當下都能圓滿。不要把成佛推到高不可攀、很復雜、很艱難的道路上去。以卑劣的心理,認為我們都是凡夫,成聖作祖那都是佛菩薩的事,那就錯誤了。要自肯承當,我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沒有眾生不是佛。要時時無住,從而圓成我們的佛格。既然是佛了,就要有佛格,佛不住著一切東西,一切東西都無所愛。做一切事情盡管做,因為我們的佛性是能起一切妙用的,任何事都能做。但是都不執著,都無所得,成佛就成個一切無所得。不要亂去追求神通。以為有神通才是佛,錯誤!追求神通,非但不得神通,而且會著魔,成魔有份在。佛和魔好比一只手,這裡了了分明,不著相,就是佛;那裡著相了,就是魔。沾沾自喜,「噢,我成佛了,我有神通了」,那你不是成佛,你成魔了。因為神通人人本具,不是你一個人有,都是一樣,哪有什麼稀奇誇張的?所以沒有什麼沾沾自喜的地方,一切都不可得,無所得,那才真正成佛。真成佛時,佛也不可得。趙州和尚說的「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即是此義。所以不可時時住著「我就是佛」這個念頭。《圓覺經》說得很清楚﹕「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妄想境就是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的妄想所孕積成的,這就是我們不明白真性之用。而明白之後,這些境界都是我們的佛性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法身變化的。但是不可有這個「了知之心」,住著在成佛之念上。再也不可起真妄虛實之念了。



所以開悟之後,妄想、妄念、妄心,都翻成我的佛性的妙用了。今天再給大家下個注解﹕妄心、妄想、妄念,著相就是妄。反過來不著相,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我們佛性的妙用,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妙用,都是我們佛性的妙用。佛性要起妙用,不是坐著守住不動,那是黑山背後,坐在鬼窟裡面,不能成佛,坐幾千萬年也不能成佛。因為死在那裡不動,不知道怎麼叫佛。佛就是現在妙用無邊而不著相,能說、能講、能行、能做一切工作,無所住著,活潑潑的,靈妙真心,這是真佛。所以大家要注意,善於分別什麼是真佛,不要跟邪道走。



現在邪魔歪道多得很,到處都是,都來欺騙人,叫人一時很難分辨。但是真的分辨也不難,可以聽其言,觀其行,看他言行是否一致。若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根本就是魔說。還有人做壞事,按個好聽的名目,最後還說我是用來鍛煉你們的分別和執著心的,自己做壞事還鍛煉別人,這真是無恥的自欺欺人之談。所以我們要慎重看他的行為是否端正,不可單聽他的一派狂言而信以為真。



大家要明白,我們修法為的是恢復我們的真性,親見我們的本性,親見本性後要時時刻刻在事境上鍛煉,除去自己的妄習。千萬不可心外取法,在氣脈和光明上著眼,須知我們的本性是個大光明藏,不是僅僅看到一點紅光,白光,黑光算數的,它是朗照十方的大光明,是十方淨土一時顯現的大光明,不是現在你們能得到的。



現在你們第一須開悟見性,就是明白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不是念頭起處是佛性。不是見念頭起是佛性,是看到念頭起不跟它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這點不要弄錯!還有,不著相的念頭是起妙用,著相的念頭是妄想造業,這裡須分別清楚,不可含糊。



今天暢曉無誤的告訴你們怎麼樣是見性成佛,怎麼樣是妄想,怎麼樣是妙用。給你們指點清楚,不要走到歧途上去。你們有了驗證魔正的方法,就不致於走錯路頭,而受別人欺騙,不然你們聽了魔法也不知道。希望大家好好用功。淨土宗也很好,一心念佛,生淨土很好;當下見性成佛,發願往生淨土,能夠上品上生更好。所以要一門深入,不要這條路走走,那條路走走,結果是一無所成。大家要一門深入好好用功,修法的時候一定要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一定要行住坐臥時時觀照,斷除自己的妄習。著相就錯誤,千萬不要著相。



珍重!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2-7-8 21:06:24 |只看該作者
祺一 發表於 2012-7-8 20:52  
任何人與眾生相,只要熟讀經典,慧根通達者,入其經典妙行,依經典【開悟】,但這種可說是『自心』通答一切 ...

開悟的條件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禪宗而言,疑情的存在乃開悟的先決條件。其次,須有聞思的基礎。外道亦有疑情及透頂的體驗,但他們何以不能覺悟呢?為受先入為主的邪見所蒙蔽故。因此以聞思正法,而建立正見,絕是參禪前必先打好的基礎。若謂文字皆葛藤,則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四十九年不辭辛苦地講經說法呢?

最後,欲證悟須有透頂的體驗。佛法的正見,我們也都有了,但為何不能有切身的體驗呢?為你中脈不通,自我中心的執著還在故;為你氣未透頂,一切的負擔壓力全都梗梗於懷故。所以須從建立知見後,更以「無分別智」的參禪法,而疏通中脈而透頂放下,才能有切身的體驗。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2-7-10 01:35:07 |只看該作者
mm117777 發表於 2012-7-8 21:05  
佛性不在別處,就是現在我們一念斷處的離念靈知。當妄念都放下、一點不起的時候,也不是沒有知覺,還是了 ...

mm大你好!

你每次拉出這麼多的經典與大師文章,講真得我很少看長篇大論的文章,引述這麼多的文章,卻都

未看到你的獨到見解與心法,讓我不曉得怎接下段呢?佛法貴在實修與自心內證心法,看經典是真得很好!

早期曾說過,佛經是講明的,暗的部份要自身去找!

其實開悟是否就是見性成佛,這就關係到,經典所說的【理】、【事】圓融,而『開悟』也就是指【理】之圓融,而【見性成佛】就是指【事】之圓融!

很多大師他們都可說理開悟,經典都可通達明瞭於心,但事方面卻沒有呢?

歷代開悟的禪師,若用比喻法,可說是【內心綻藍晴空,萬里無雲】舒適安詳,寬廣不著痕跡,但此時真正的佛性﹙光明﹚尚未露出曙光,這當中就是見性的功夫?

問你一問題︰【阿羅漢】,已斷煩惱,已﹙我、法﹚兩空,證果的聖者,你認為【阿羅漢】,難道還沒【開

悟】,阿羅漢可說是【已開悟】的聖者,但還有見、思二惑未除,無法到達【見性成佛】佛的圓滿!

再講白一點,〝理〞開悟不一定真正開悟!但〝事〞開悟卻是真開悟?

當初佛陀菩提樹下夜賭明星開悟!你認為佛陀是【理】或【事】的開悟而見性呢?
密法通三千

道威透無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2-7-10 09:14: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m117777 於 2012-7-10 09:28 編輯

阿羅漢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त् arhat;巴利語:arahanta),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是依照佛的教導修習四聖諦,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的聖者。自佛陀初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

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阿羅漢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在佛劫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法的意思。

根據原始佛教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此外個人認為尚有三義】:

1.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2.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3.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出了三界六道輪迴。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阿羅漢的功德,名為六恆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1]。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2]。得三明六通。

部派佛教時將阿羅漢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1.慧解脫阿羅漢
2.俱解脫阿羅漢
但是否有慧解脫阿羅漢仍存爭議,如聖典所記載的解慧脫,其說明為阿羅漢慧解脫,且與聖典之道次比對,阿羅漢為慧與心俱解脫而不受後有,相對初果為於聖道如實知見,離無明斷三結,因此有慧解脫即初果的說法。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指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位階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阿羅漢的果位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大乘佛教認為羅漢亦是菩薩, 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皆為大阿羅漢。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2-7-10 09:15: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m117777 於 2012-7-10 09:31 編輯

菩薩與阿羅漢

:「菩薩和羅漢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由於受到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的影響,很多佛教人士一直認為菩薩的境界高於阿羅漢,又中國教界一直自命為大乘,自古以來就刻意貶低阿羅漢。這實在是令「佛」搖頭不已,請思維以下二個例子。

很多寺院或法師喜歡稱發心幫忙寺院如:掃地、清理佛桌、煮菜飯的人為菩薩(註),或稱一些學佛的老先生老太太為老菩薩、或稱熱心行善的人為菩薩。而遠離塵囂、獨自清修的出家人,修持證果了,就叫阿羅漢。若羅漢不如菩薩的邏輯成立的話,那不就意味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那大家都在家修行就好了嘛。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個個都身證阿羅漢,但請大家想想,這十大弟子在世時,那個不是常代替佛陀去弘法利生(度眾生),那個沒有行六度(布施、持戒…智慧),祂們是「自了漢」嗎?祂們成就阿羅漢後就「入涅槃而不度眾生」了嗎?你還認為十大弟子「只是」阿羅漢嗎?其實祂們都是他方「佛」「菩薩」的化身示現,投生到娑婆世界協助釋尊轉法輪的。

個人認為:
何謂菩薩、何謂阿羅漢,這都只是名相,並不代表成就的高低(當然,菩薩有五十二階,羅漢有四果,但這應視為修行者在修證道路上的里程埤,而不是讓閒著無聊的人拿來隨便比較修行者之間的果位高低)。在佛教,最重視「息滅五毒、無明漏盡、煩惱解脫」,能真正做到的,就是阿羅漢。所以佛陀也是阿羅漢、十大弟子也是阿羅漢、諸大菩薩也是阿羅漢。那煩惱漏盡之後,若再發心度眾的,就是「漏盡菩薩」了(有別於未證漏盡的菩薩);若此時沒有發心度眾的,才是一般的阿羅漢。

曾在網路上看過一個比喻,將「佛、菩薩、阿羅漢」形容地非常貼切:

阿羅漢好比「博士學位」,表示「內在」成就已證得「漏盡」。(初果到三果好比學士、碩士)
未漏盡的菩薩好比「助教」,雖然「外相」上是可以教學生(度眾生),但沒有拿到足夠的學位(證漏盡),有時難免教得不夠圓滿。
漏盡菩薩好比「講師、副教授」,祂們有「博士學位」,才能智慧有足夠的水準,可以正確地引導學生。
佛好比「教授」,不但有「博士學位」,且教學圓滿,得到「天人師」的美譽。
如果看完了本篇,還是有人腦筋轉不過來的話,沒關係,這裡還有二個問題,請大家好好想想:

據佛經記載:釋尊在菩提樹下因思惟緣起法、領悟了四聖諦而成佛,未來彌勒在龍華樹下亦將因了悟四聖諦而成佛。而當初釋尊的聖弟子們,亦以四聖諦證阿羅漢,這告訴你什麼?
若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投生到印度去當釋尊的出家弟子,當祂開悟時,你認為釋尊會稱這位弟子證得「阿羅漢」、或證得「菩薩」?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2-7-10 09:16:21 |只看該作者
阿羅漢死後去哪裡


有許多法友看不太懂本經的內容,是因為不清楚焰摩迦的預設立場就是站在有一個「我」的出發點,並且認為這世間不是「常」就是「斷」,於是當他聽到世尊說寂滅涅槃時,他又陷入另一「斷滅」的冥暗,認為有一個實體或有情叫做「如來」或「阿羅漢」,這個叫做「如來」或「阿羅漢」的實體或有情死後便完全消滅,什麼都不存在,如同人間蒸發。

於是舍利弗尊者導引他觀察色、受、想、行、識等要素是無常變易、因緣聚合,是苦、是不好的,找不到一個叫做「我」或「阿羅漢」、「如來」的存有,舍利弗的目的是希望焰摩迦能跳脫出「常」、「斷」兩種邊見,以中立緣起的角度去正思惟五蘊的真相,如來或阿羅漢因為已厭離五蘊的生滅,所以已徹底止息對五蘊的追求、抓取,不再錯執五取蘊是「我」或「我所」,「根」、「塵」、「識」間彼此不再有「貪愛的繫縛」,如同綁在白牛與黑牛脖子上的「軛鞅」已斷除,因此涅槃是在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即可親證,不是死後的境界。


    好!問題是阿羅漢死後又是如何?瞧!當我提出這樣的疑問時,我又是站在有一個叫做阿羅漢的「有情」的前提去發問,這樣的問題應該不成立。

    雜阿含經裡記載一位阿羅漢自殺後,魔羅遍尋他的去處皆不可得。魔羅當然不可能找得到這位比丘的蹤跡,因為這位比丘已徹底斷除對色、受、想、行、識的貪愛、追求、抓取,已經不再有「集」,不再有「積聚」,所以下一世的五蘊也無法相續再生,不再有「生」,不再有「滅」,任憑魔羅神通廣大,又如何能發現及尋找到這位阿羅漢死後去了哪裡?!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四篇

譯於西元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有一比丘名叫焰摩迦,生起惡邪見,宣稱:「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漏盡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

這時,有許多比丘聽到他這麼說,都來問他:「你真的說過『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漏盡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這樣的話?」

焰摩迦答說:「是真的,諸位尊者。」

比丘們勸焰摩迦:「千萬不要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根本從未這麼說過,你應當完全捨棄這種惡邪見。」

比丘們雖如此苦口婆心地勸說,焰摩迦比丘仍然頑固地執著這種惡邪見,並如此再三對其他比丘說:「諸位尊者,只有我這樣的看法才是真實,不同於這種見解的則是虛妄。」


  此時,比丘們發現無法動搖焰摩迦比丘的邪見,只好離去,前往尊者舍利弗的住處,將上情告知尊者舍利弗,並說:「希望尊者慈悲,令焰摩迦比丘止息這種惡邪見。」

舍利弗接受比丘們的勸請:「好!我會去令他止息惡邪見。」

比丘們聽到舍利弗的話,都感到安心及歡喜,於是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


  第二天清晨,尊者舍利弗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用過餐後便離開舍衛城,回到精舍置妥衣缽,前往焰摩迦比丘的住處。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前來,立即為他敷座洗足,安放停腳机迎接他,並為他置妥衣缽,請舍利弗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並洗腳後,問焰摩迦比丘:「你真的說過『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漏盡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這樣的話?」

焰摩迦比丘對舍利弗說:「沒錯,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問:「我現在問你,你就依你的見解回答我。焰摩迦,色是常?還是無常?」

答言:「尊者舍利弗,是無常。」

復問:「既然是無常,那是不是苦(不好)?」

答言:「是苦(不好)。」

復問:「既然是無常、是苦(不好)、是變易(遷流不定)的現象,那麼多聞聖弟子還會認為色就是【我】?或於色蘊之外可以另發現、找到【我】這個東西?又或者【我】這個東西存在於色蘊之中?」

答言:「不能,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也都不能。」

復問:「那麼,焰摩迦,色是如來【聖者】嗎?」

答言:「不是,尊者舍利弗。」

問:「受、想、行、識是如來【聖者】嗎?」

答言:「都不是,尊者舍利弗。」

復問:「那麼焰摩迦,在色蘊之外能發現或找到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嗎?又或者於受、想、行、識之外能發現或找到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存在?」

答言:「不能,尊者舍利弗。」

復問:「那是不是在色蘊之中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呢?又或者在受、想、行、識之中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存在嗎?」

答言:「都不是,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是一個具有色、受、想、行、識的組合體嗎?」

答言:「不是,尊者舍利弗。


  復問:「那麼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就是如來囉?」

答言:「也不是,尊者舍利弗。」

「就是這樣囉!焰摩迦,如來【聖者】是如實地見法真實及親證法義,不論對五蘊身心或身心以外的世界都不渴愛、不抓取、不追求,不以【常】或【斷】的假設前提去思惟法義。所以你怎能說出『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漏盡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這樣的話?」

答言:「是不應該這樣說,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那麼你現在的見解是如何?」

焰摩迦比丘說:「尊者舍利弗,我先前是因為無知的緣故而不解法義,所以才會有如是惡邪見的說法。現在聽聞尊者舍利弗的解說後,原先的誤解及無明都已斷除。」

復問:「焰摩迦,如果還有人以同樣的問題這麼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如果有人以同樣的問題來問我,我會這麼回答:『漏盡阿羅漢因確實證悟色是無常(遷流不定),而無常就是苦(不好),對於苦的現象不再渴愛、追求、抓取【註:苦集(貪、瞋、痴)已徹底斷除、止息】,因而寂靜、清涼、永盡無餘【註:苦滅=寂滅涅槃】。凡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今後只要有人以這問題來問我,我就會這麼回答。」

舍利弗說:「說得好!說得好!焰摩迦比丘,你確實應該這麼回答。為什麼呢?因為漏盡阿羅漢確實覺悟色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凡無常、苦都是因緣聚合、離散及生滅的現象。其它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


  尊者舍利弗解說到這裡,焰摩迦比丘當下遠塵離垢,獲得法眼淨【註:初果】。

尊者舍利弗繼續對焰摩迦比丘說:「我再為你舉個例子說明。假設有位長者因享有巨額財富,於是四處徵求僕人幫忙守護財物。這時有個惡人,不懷好意,假裝前來應徵僕人,等待機會謀財害命。這個壞人晚睡早起,侍奉左右,謹慎認真,口才又好,深得主人信寵,將他視作自己的親友、兒子般,對他深信不疑,不加防護。最後壞人找到機會手執利刀,斷送長者性命。

焰摩迦比丘,你認為這個壞人當他如親友般地為長者服務之時,豈不是在一開始就已計畫,存心不良等待謀害的機會,甚至到最後這位長者被謀害時都還蒙在鼓裡,不能察覺其陰謀?」

答言:「確實如此,尊者。」  

舍利弗又對焰摩迦比丘說:「如果這位長者一開始就知悉此人欲謀財害命,而善加防護,豈不免於受害?」

答言:「的確如此,尊者舍利弗。」

「同樣道理,焰摩迦比丘。愚癡無聞的凡夫在面對五受陰時會將之視作永恆不變,視作安隱、不會生病,視作是【我】或【我所有】。對五受陰保護愛惜,最後反被此五受陰的敵人所害,就如同那位長者被偽裝成親友的壞人所謀害仍不覺知。

焰摩迦,多聞聖弟子在面對五受陰時,會正觀並認清五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人者、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對此五受陰不抓取、執著,不貪愛追求,因不貪愛追求所以不執著抓取,因不執著抓取便能自覺涅槃,為自己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解說完畢後,焰摩迦比丘當下不起諸漏【煩惱、心結】,心得解脫【註:阿羅漢】。

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完法後,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一○四)如是我聞。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
起惡邪見。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時。
有眾多比丘聞彼所說。往詣其所。語焰摩迦比丘言。
汝實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耶。答言。實爾。諸尊。時。
諸比丘語焰摩迦。勿謗世尊。
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捨此惡邪見
諸比丘說此語時。
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諸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
如是三說。時。
諸比丘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即便捨去。往詣尊者舍利弗所。
語尊者舍利弗言。尊者。
當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我解知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我等聞彼所說已。故往問焰摩迦比丘。
汝實作如是知見耶。彼答我言。諸尊。實爾。異則愚說。
我即語言。汝勿謗世尊。世尊不作此語。
汝當捨此惡邪見。再三諫彼。猶不捨惡邪見。
是故我今詣尊者所。唯願尊者。
當令焰摩迦比丘息惡邪見。憐愍彼故。舍利弗言。
如是。我當令彼息惡邪見。時。
眾多比丘聞舍利弗語。歡喜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乞食。食已。出城。還精舍舉衣缽已。
往詣焰摩迦比丘所。時。
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即為敷座洗足。安停腳机奉迎。
為執衣缽。請令就座。尊者舍利弗就座.
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語。
我解知世尊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
實爾。尊者舍利弗。舍利弗言。我今問汝。
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
為非常耶。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復問。
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復問。若無常.苦。
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
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復問。云何。焰摩迦。
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
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云何。
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
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
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復問。如來中有色耶。
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如是。焰摩迦。
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云何今復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
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
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復問。焰摩迦。
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
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焰摩迦答言。
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
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
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無常.苦者。
是生滅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今當說譬。
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長者子。
長者子大富多財。廣求僕從。善守護財物。時。有怨家惡人。
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
侍息左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
令主意悅。作親友想.子想。極信不疑。不自防護。
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焰摩迦比丘。
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
非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
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答言。實爾。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
彼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害。善自防護。
不受害耶。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如是。
焰摩迦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如彼長者。
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焰摩迦。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
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09:5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