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阿峯 發表於 2012-8-21 00:13
那頂冒好光鮮亮麗
開斧的意思是雕刻神明的開始麻?
台灣早期製作神像,師父亦來自大陸,由於祖籍地的不同大体可分為三派,一為福州,一為漳州,另一則為泉州,各派風格不同。
泉州師父雕造的神像著重於架勢,注意神像的佈局,在粗形完成後,靠黃土與水膠的混合物來修飾神像的外表。漳州師父之雕造重視粗坯後的修飾,在木質部份作精細的修整,不僅在線條的轉折而且在細微部份作精細的修整。漳州師父所雕的神像,在木質部份雕刻完成後可說已到完成階段。福州師父可說為漳泉師父手藝的綜合,裱紙作得較厚,紋身的線條也特別精緻。
雕刻神像的木材,大体採用檀香木或樟木。檀香木質地細緻易於表現精微部份,且木質含有異香,符合神靈異香的信仰,然在檀木難求時則用樟木、有時也用櫻花木、黃楊木,杉木。
神像的大小有一定的規格。台灣常見的神像最小的只有台尺七寸二或九寸六。稍大的有一尺二寸,一尺三寸,一尺六寸,一尺八寸,二尺二寸,二尺四寸,二尺六寸,三尺二寸,三尺六寸,五尺一寸半,六尺二寸,六尺三寸。
在神像雕刻前,必須先由擇日先生擇定吉日良辰,準備祭品如四果、發粿、紅龜等燒香祭祀,並祈告該木將雕刻神像之用,再由雕刻師父舉「神斧」在木頭上輕砍三下表示三請,但也有砍七次,意為賦予三魂七魄,在開斧儀式完成後,用紅紙或紅布覆蓋,在紅紙上寫上神名,以待雕造。
師父在動刀斧之前先依神像的形態,比例,姿勢等作大要的分線。在比例上通常頭與身體的比例,如為立姿時為一比七有時為一比六;坐姿時為一比五,蹲姿時為一比三,先雕下身,後刻頭部。神像刻成後,即塗膠水,裱紙,並塗以黃土粉混合膠水的土,再整修表面使其光澤,然後再上一層膠水並加以紋飾。之後敷上金箔,上色彩繪,再以細筆描繪臉部「開面」,至此,神像可說已完成。
在神像完成後必須再經「開光」儀式才會靈驗,雕像才有生命。在開光儀式中通常要備金、銀、銅、鐵、真珠、玉、瑪瑙等七寶、並在神像後背控一小洞,注入一隻活雄蜂,以增加神靈的靈感,或以靈符,神明的香灰及其他法品再予以封口。並在香爐裡放進鑄有古時皇帝年號的銅錢三枚,一個是「萬歲」,二個是「萬萬歲」,以祈保佑百姓代代平安。放鋅因與「生」同音象徵生靈興旺,放炭則與「傳」同音與繁殖意同,放釘與「丁」同音,以示生男丁,放五谷則象徵五谷豐登。
開光時要選吉時,有以鏡面自室外反射陽光射進室內;在打開罩在神像頭部的紅布或紅紙的一剎那,陽光正好射進神像的眼睛,以藉陽光的神威使神像更富有靈牲。
開光儀式後,神像製作程序全部完成,祂終於可大顯神威護佑百姓了。
參考資料本文節錄自何昌銳著作台灣省之博物館印行之中華民國宗教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