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1-28
- 最後登錄
- 2025-7-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387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76
- 相冊
- 5
- 日誌
- 30
   
狀態︰
離線
|
大藏經中,有一種特殊的「譬喻文體」。我國人寫作,雖善用譬喻,但都是寥寥數語。未有如印度專用一喻寫一文,集若干喻為一書的。如後漢支婁迦懺譯雜譬喻經一卷,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二卷,唐義淨譯譬喻經一卷等十餘種之多,其中以「百喻經」為最有名,是蕭齊時天竺人求那毘地所譯,共四卷。集九十八個故事,為九十八個事理作譬喻,加上「緣起」一則,最後結尾一偈,計一百則。百喻經與我國寓言相似,但寓言的重心在故事,而譬喻文體的重心在說理;它深入淺出,妙喻連篇,趣味盎然,不愧是說教的利器。特選錄趣味且富意義的,譯成語體,加以評析,以饗讀者:
理論與經驗
從前有一個富貴人家的兒子,讀過許多書,懂得「掌舵」的理論。有一次乘帆船人海,就對眾人說:「航海遇到礁石,或海水倒流,的確危險。但如掌舵穩定,看準方向,及時改正,不慌不忙,那就沒有事了。掌舵方法,我能背誦,至今不忘。」眾人莫不深信他的話。既至海中,舵師突得急病而死。大家共推富人子掌舵,船遇急流,心中一慌,旋轉在波渦裏,無法前駛,竟使全船沉沒。
理論必須與經驗配合,始能成大器,只懂理論,無實際經驗,有如紙上談兵,必至於敗。
食鹽調味
古代有一個愚人﹐到親戚家裏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飯﹐他嫌菜餚平淡無味。主人便加些鹽,菜就好吃多。愚人心裡想:「原來美食就是因為有鹽的緣故,鹽的功用真不可思議。一點點鹽,便如此好吃;加多些,味道不是更好嗎?」愚人返家後,煮菜用一大把的鹽,那知鹹得要命,無法下咽,趕緊吐出來,大叫上當不已。
佛法中啟示我們的道埋,如使用食鹽調味一樣﹐妥當應用﹐反成無益而有害。又如外道聞佛教節飲食或過午不食,於道有益;他即便斷食七日或十五日,如此徒增饑餓,並有害於身體。
空歡喜
某國國王請一位音樂家,來宮中演奏音樂,答應給他一千塊錢。奏樂完畢,國王很滿意,音樂家就向國王要錢。國王不肯給他,賴皮的說:「你表演很好,使我空歡喜一場。我不給你錢,也使你空歡喜一次罷了。」音樂家無可奈何。
世間所有的娛樂,都是虛妄的。無常幻變中,有如鏡花水月,那有真樂?一切莫不是空歡喜而已。
學國王
昔有一人在王宮服務,欲博得國王的歡喜,問他人如何達到目的?他人說:「國王的一舉一動,你當學習。」此人見國王不斷的眨眼睛,也學國王的樣子。終被國王看到了,就問何故時常眨眼?答道:「我不病眼,亦不著風,只是欲效法你的動作。」國王聽罷大怒不已,就將他痛責一番,逐出宮門。
凡事有的可學習﹐有的不宜學習。不應當學習而勉強去學,反而得不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