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73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認識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 Mikania micrantha Kunth ),屬於菊科( Compositae ),英名為 Mile-a-minute weed 。中國大陸又名薇甘菊,為草本至半木質化的纏繞性植物,莖圓或有稜,節間長 5 ~ 20 ㎝。葉卵形至三角形,長 2 ~ 13 ㎝,寬 3 ~ 10 ㎝,葉脈 3 ~ 7 條;全緣至鈍齒狀,波狀至牙齒狀;基部心形,表面光滑;葉柄長 1 ~ 8 ㎝,纖細,光滑或具長柔毛。頭狀花序為一繖房圓錐花序,高 3 ~ 6 ㎝,直徑 3 ~ 10 ㎝; 花冠白色至綠色,具腺體,為管狀花。瘦果黑色,冠毛白色。小花蔓澤蘭與臺灣本土蔓澤蘭之生長習性與莖葉形態類似,可依據花器特徵來判別,亦可由植株枝條節 間上突起區別,小花蔓澤蘭為透明薄膜狀撕裂形突起,蔓澤蘭則為皺褶耳狀突起;或由頭花之大小鑑別,蔓澤蘭的總苞、頭花、瘦果、冠毛之長度比小花蔓澤蘭大。
小花蔓澤蘭於每年春季萌芽,冬季開花,花期自 10 月至翌年 2 月, 結籽後,地上部莖葉枯死。其蔓莖沿樹幹爬攀樹冠層,甚而包覆整棵植物。小花蔓澤蘭具有無性繁殖及種子繁殖,匍匐莖節及葉柄可長不定根,並擴展其莖葉系統, 促使其快速擴張,危害低矮作物。由於種子小,具冠毛,易藉由風力傳播,其繁殖特性使得小花蔓澤蘭具有高生產力、生物量和擴散力。臺灣春夏兩季較適合種子發 芽,在土壤 pH5 ~ 7 的環境發芽率甚佳,水分不足時發芽率降低,適合在土表淺層萌芽,但由於表土水分易流失,不利種子發芽,因此以梅雨季最適合種子發芽。
目前除了臺北縣市、基隆市、新竹縣市、宜蘭縣及離島地區外,其他縣市之林地及農地皆有小花蔓澤蘭發生,尤以中南部最為嚴重,全臺發生的面積超過四萬公頃。普遍發生於 1,000 公 尺以下之中低海拔之林地、坡地、荒廢地、休閒地、果園及道路兩旁,危害作物包括龍眼、荔枝、檬果、椰子、柑橘、鳳梨、梅、香蕉、甘蔗、檸檬、酪梨、番石 榴、蓮霧、釋迦、李、茶、竹、檳榔及苗圃等。由於小花蔓澤蘭的侵入,影響果園管理甚鉅,在粗放區,小花蔓澤蘭甚至覆蓋作物冠層頂部,並與作物競爭光照、水 分及養分,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因此在農田的防治方面,尤以未發生小花蔓澤蘭的地區,更應瞭解其侵入後的嚴重性,做好及時鏟除的防範措施。已經覆蓋於樹冠的 小花蔓澤蘭,應以人力或機械除去,尤應在開花前剷除,剷除後不可將莖葉移至地面,以避免其莖葉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行無性繁殖,而應任其在樹上乾枯。對於休 閒地及荒廢地的小花蔓澤蘭,人力及機械剷除效果並不佳,但在沒有栽植作物的地區,以化學藥劑防治效果較佳,可將藥劑直接噴施於莖葉, 5 ~ 10 天後植株即枯死。此外,亦可在萌芽前或剛萌芽時施用於土壤表面,讓藥劑經由根及幼莖進入植體內,而達到防治效果。
目前小花蔓澤蘭的分布及危害局限於中南部,因此北部地區應著重於監測,因為植物在侵入之後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造成嚴重危害,由於小花蔓澤蘭主要以種子繁 殖,而其種子輕且具冠毛,易隨風傳播,因此在防治上應著重在未開花前將其防除,以避免其產生大量種子,更應定時監測和及時清除,尤其每年 4 ~ 7 月間在小花蔓澤蘭尚未發生時,應適時防除,才能避免其蔓延危害。
來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