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尋古宗祠滿街 螃蟹穴傳奇

沒有燕尾新埔鎮和平街潘屋,傳說位居「螃蟹穴」,屋頂呈灰瓦,也無燕尾,避免成為「煮熟的螃蟹」或相剋。
記者莊旻靜/攝影
新竹縣新埔鎮古蹟和歷史建築多,有文化小鎮美譽,宗祠博物館在8月中旬開幕,新埔鎮公所也向客家委員會申請「新埔鎮潘屋與螃蟹洗衫窟生活環境營造工程」計畫,將打造帶狀古蹟生活圈,讓遊客徒步欣賞鎮內古蹟與歷史建築。
新埔鎮和平街有劉家祠、潘家祠及朱氏家廟,因宗祠密集,被稱為宗祠街,前方還有蜿蜒流水的洗衫窟,也流傳著洗衫窟和宗祠間的故事,鎮公所計畫將和平街宗祠群與中正路的陳氏宗祠及新埔傳統市場、宗祠博物館等串連一線,成為有故事、有古蹟、歷史建築的帶狀生活圈。
水不斷潘屋下方的洗衫窟,細泉水終年不斷,相傳是「蟹嘴」位置,鎮公所爭取整治成觀光景點。
記者莊旻靜/攝影
新埔鎮公所主秘劉守裕表示,新埔和平街上的潘屋外觀,與一般客家燕尾建築不同,相傳潘屋位居螃蟹穴,外型對稱如蟹,加上屋前有洗衫窟,終年泉水不絕。劉守裕說,洗衫窟下方是細小泉源,泡沫不斷吐出,猶如螃蟹嘴聚滿泡沫一般,符合地理「蟹嘴」的位置。
潘屋建於清咸豐11年(西元1861年),起造人是曾被朝廷封為孝子的潘家先祖潘澄漢、潘清漢兄弟,屋前仍可見到「孝友傳家」字樣,劉守裕說,潘屋建築風格受地理「螃蟹穴」影響很深,建築外觀較為低矮,且無燕尾,以免與螃蟹相剋;洗衫窟也是新埔早期婦女洗衣場所。
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說,潘屋為灰瓦,也與一般建築不同,民國70年潘屋改建,曾蓋上紅瓦,差點成為「煮熟的螃蟹」,後來改回灰色「救活」。新埔鎮公所已向客委會申請458萬經費,並自費配合75萬元,計畫改善洗衫窟的環境和水質,成為親民、親水的場所。
劉守裕表示,未來遊客到新埔鎮遊玩,可徒步從和平街參觀劉家祠、潘屋、朱氏家廟,再繞行新埔傳統市場,品嘗客家美食、粄條,採購傳統市場內酸桔醬、鹹菜乾,並轉到中正路參觀宗祠博物館、陳氏宗祠和當地信仰中心廣和宮,約1公里路程,可感受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敬,體驗客家美食和建築之美。
來源: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