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133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拔罐
拔罐較為普遍的有火罐療法,以罐為工具,藉助熱力或真空使罐附在腧穴或應拔部位的皮膚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種治療方法,千百年來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當時的人認為拔罐能局部輕度破壞微血循環,健康的人借經絡重建,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恢復健康。
定義
拔罐法古代稱為「角法」,通常又稱為「拔火罐」或「拔罐子法」,是指藉燃燒、溫熱或抽氣等方式使罐內產生負壓而直接吸著皮膚表面,造成充血現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這種療法經常與針灸,放血療法配合使用。
玻璃罐
普通口小肚大的玻璃罐,瓶囗之邊緣宜向外翻,其容積約為30-60毫升,可以稍大一點。
(囗徑約4公分,高約6公分,容積約60毫升,為中形之玻璃小罐,呈鐘形,口略向外。)
根據部位,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
皮膚面積小,肌肉薄處( 如頭部、,頸部等 ) ,可用小型罐子。
皮膚面積大、肌肉厚處 ( 如臀部、大腿、背部等 ) ,可用大型罐子。
排氣方法
火罐:利用火力排去罐內空氣,使罐內產生負壓。
水罐:利用煮水法排去竹罐內的空氣,產生負壓。
抽氣罐:利用儀器抽去罐內的空氣,產生負壓。
拔罐形式
閃罐:火罐吸拔後馬上拔下,反覆數次,至局部潮紅為止。用於局部肌膚麻痺的患者。
走罐(滑罐):即吸拔後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其法選用較大的罐子,罐囗須平整光滑,並塗油少許,先將罐子拔上,然後用力將罐子上、下、左、右來回拉移三至五次。
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胸、背部。
留罐:吸拔後留置一段時間,約5至20分鐘,根據病人的體質,耐受能力以及病情的不同而決定。
綜合運用
藥罐:用藥水煎煮竹罐後吸拔,或在罐內盛貯藥液。
針罐:針刺穴位上在留針的過程中,在針刺的部位加拔罐子。
刺絡拔罐:用三稜針或皮膚針等刺破皮膚表面,點刺出血後加拔罐子的一種方法。
適用範圍
閉合性軟組織的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
局部急、慢性炎症 ( 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丹毒等)。
神經性皮炎,結節性紅斑,皮膚搔癢症等。
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凡急性傳染病、癌症及有出血傾向或孕婦,均不宜使用。
資料來源:维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