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8
- 最後登錄
- 2020-3-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1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1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用來治療發燒和減輕瘧疾症狀的中藥「常山」,美國科學家今天從分子的層面,說明這項中藥治療機制。
中文叫「常山」,拉丁文稱「常山植物」(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這種草藥,是萃取自所謂藍色常綠繡球花這種開花植物的根部。
根據中國口述紀錄文獻,早在西元前206年到西元220年的漢朝,即使用常山。
研究人員在2009年深入了解這項中藥的內部活性成分「常山鹼」。在藥學上它可製成被稱為「常山酮」(Halofuginone)的分子。
他們發現,常山酮可阻擋1種會攻擊健康細胞的不好免疫細胞「第十七型輔助型T細胞」(Th17 cell)的形成。後者會造成感染,導致發燒。
「自然」期刊今天刊出的這篇研究發現,常山酮功效在阻止會製造「不好」的Th17細胞的蛋白質生成,但不會妨礙「好細胞」的形成。
至於瘧疾,研究發現,常山酮似也會干預相同的蛋白質形成過程。這種過程會使瘧原蟲存在於血液中。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研究團隊領導人希梅爾(Paul Schimmel)說:「我們的新發現解開人們困惑以久的問題,即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這種草藥治療瘧疾發燒機制之謎。」
來源:法新社 – 2012年12月24日
心得:中藥對西方醫學來學也許覺得是玄學,不過用所謂西方的科學角度來檢視中醫及中藥,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