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0-30
- 最後登錄
- 2016-2-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9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574
- 相冊
- 0
- 日誌
- 327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a29615415 於 2013-1-30 01:02 編輯
道教奇葩“鐵瓦仙”
鐵瓦仙,本名團蒼觀仙,位於江西省羅霄山脈中斷,緊鄰革命聖地井岡山和國家森林公園桃園洞,海拔1784米。相傳湘贛粵三省界有一條龍脈,龍首在鹿原陂炎帝陵,龍尾在廣東南華寺,龍的腹心便是“鐵瓦仙”。
關於鐵瓦仙的傳說有幾個版本,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炎陵有“五子”(即神農天子、羅浮孝子、鐵頭太子、孟姜女子、鍾馗才子),鐵瓦仙就是鐵頭太子的修道之處。鐵頭太子乃一綠林好漢,殺富濟貧,深得民心。後率農民起義失敗,便抽身隱逸,在這綠水青山、翠碧丹崖中修道養性、放情山水。整日穿布衣,著草屐,枕頑石,臥藤床,不問塵事。仙逝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募資在山頂建一祠廟,供信女善男頂禮膜拜。因山高風大,屋頂蓋著生鐵瓦800多片,募捐者把姓名刻在鐵瓦上,其中最大的一片鐵瓦是宋朝浙江信士王陵昌敬獻,長2.5寸,寬1.5寸,重12.5公斤。雖歷盡百餘年滄桑仍清晰可辨,“鐵瓦仙”也由此而得名。
走近鐵瓦仙,就是走進一個“險、幽、雄、奇”的奇特世界。沿青石板路拾階而上,小徑崎嶇,峰迴路轉,時緩時急,平坦時風輕雲淡,陡峭時可望前人足底。道旁古木參天,落英繽紛,據說這裡單是杜鵑就有二十多種,有白的、淡紫的、火紅的、淡藍的、粉紅的……不一而足,在蔭翳裡走著,如走進一條陰涼而幽深的長廊,珍貴的銀杉群和紅豆杉群隨處可見,蔥鬱挺拔,偶有青面猴悠閒地盪著鞦韆,松鼠竄上竄下,好奇地打量遊人,受驚的錦雞留下驚鴻一瞥,就不見倩影……動靜相宜,人、動物與自然渾然一體,如一幅美妙絕倫的油畫。
峰迴路轉,臨倨峰頂的鐵瓦仙終於近在眼前,放眼四望,山巒重疊,綠海蒼蒼,山下排排梯田,座座村莊,白雲環繞,美不勝收。“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從遺址上看,鐵瓦仙是道教活動聖地。據載,鐵瓦仙鼎盛時期,宮觀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正殿石牆鐵瓦,高三丈,古樸莊重,殿宇巍峨,雕龙画鳳,簷角飛翹;有九級神殿,設有齋食堂和葷食堂;有練武廳、跑馬場,道士百餘人;有神像近百尊,神像有瑤池金母、玉皇天帝、太上老君、趙公財神、關聖帝君、四大天降等。顏、李、修三位祖師像則用漢白玉雕成,無不栩栩如生。十年浩劫,鐵瓦仙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宋代殘碑一節,明萬曆十三年(1575)石刻一處,清代斷碑21塊,民國殘碑一塊,當地群眾主動陸續送回鐵瓦34片。
仙庵後殿有一處三米寬十一米長的岩洞,於峭壁懸崖中,如倒懸的鍋,幽深黑暗的洞中,一泉眼從石縫間涓涓流出至小池。清康熙《酃縣志》載“岩中有小池,石泉注入不盈不涸,兼多奇花異鳥名果,真神仙洞也”,水清涼而甘冽,據說喝了可以祈福祉保平安,被稱之為“聖水”。遊客們都喜歡掬水而飲,有的甚至還帶上一瓶回去。在洞裡只呆了一會,就覺冷風颯颯,一股陰涼之氣自腳底升騰,趕緊從洞中出來,正午的陽光,白得刺眼,奇怪的是此時的太陽似乎已沒了熱度,微風徐來,涼爽宜人,如安了自然空調,真是個避暑的好去處。
仙頂凸出一巨石,酷似人頭,傳說是“鐵頭太子”的化身,有額、眼、鼻、嘴,神工鬼斧,令人嘆為觀止。
仙庵下二里的“吐霧岩”更是變化多端,神奇莫測。雨轉晴無風時,吐出的霧氣似一柱神香,直上雲霄;南北風相會時,則云彩四散,好像無數只仙鶴在空中翩翩起舞;雨後斜陽,霧靄則呈現出五顏六色,好似朵朵蓮花,又如彩虹縈繞,煞是好看。
隱於莽莽林海中的鐵瓦仙,宛如一位含羞帶俏蒙著神秘面紗的少女,養在深閨無人識。如今,她正猶抱琵琶半遮面,向我們款款走來,終有一天,鐵瓦仙會以自己絢麗的風光,獨特的地理優勢,深厚的道教文化,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成為道教聖地中一枝大放異彩的奇葩。
|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