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3-29
- 最後登錄
- 2020-8-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21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3256
- 相冊
- 4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3-5-21 00:55 編輯
射控雷達部分, 中科院最早準備搭配陸/海基版劍二的射控雷達是該院研發的CS/MPQ-78射控雷達,性能於陸軍天兵防空系統的雷達相當,最大偵測距離60km,有效鎖定距離約40km,一次最多可同時精確追蹤20個目標。 據說海軍曾有意以CS/MPQ-78雷達搭配傾斜發射版劍二防空飛彈加裝在濟陽級巡防艦上,以解決該艦防空能力貧弱的問題,同時汰換艦上老舊的MK-68射控系統;然而,此 一構想最後並無下文,海軍選擇了最便宜省事的方案──把陸續除役的武進三陽字號驅逐艦的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與武進三戰鬥系統陸續移植到七艘濟陽級上。爾後中科院繼續以MPQ-78為基礎,推出後繼的CS/MPQ-561天勇射控雷達,搭配軍備局新開發的T-92 40mm 70倍徑防空機砲組成低空防空系統。隨後,中科院又進一步推出CS/MPQ-90蜂眼機動點防禦相位陣列雷達(PODARS),可擔負野戰防空、低空預警、支援作戰區域空中管制與防空作戰分配等工作,並能結合防空飛彈等武器系統,直接指揮防空武器進行接戰並遂行所需的導引支援。MPQ-90採用X波段,最大偵測距離達60km,波束的偵測範圍為0.2度(約20m),能同時追蹤64個目標,目標更新速率為每2至4秒一次,能同時連結至少9個防空火力單元,並具備敵我識別系統(含Mode 1'2'3/A、C、T等模式),平均故障間隔(MTBF)在300小時以上,平均故障排除時間在30分鐘以內,從駛入陣地到完成部署展開工作在15分鐘以內,對外通信系統包含有線與無線。CS/MPQ-90於2005年世貿航太展首度公開,當時展出的是野戰拖車型式,咸信就是在未來康定防空升級案中與海劍二搭配的雷達。由於康定級防空升級案的主要的原則 ,就是不要變更原有的雷達與作戰系統,尤其是不能拆除原有的防空搜索雷達,因此海劍二的射控雷達勢必得滿足體積小巧、功能完備等原則 ,而MPQ-90大致符合;未來MPQ-90可能會安裝於艦橋頂端,原本該處的Thales Castor-2C 射控雷達等裝備就必須移位或有所取捨。
中科院在1990年代末期推出的機動點防禦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咸信就是MPQ-90的前身。
然而,中華民國海軍一方面準備接受劍二飛彈系統,卻要求將飛彈部署於類似反艦飛彈的傾斜式發射箱,而不是需要穿透艦體甲板的VLS。首先,中華民國並未獲得康定級的相關設計資料(如藍圖 等),也不曾參與建造工程,對法軍購關係也已經被弊案搞壞,無法獲得法方原廠技術支援;在此情況下,中華民國自然很難貿然對艦體結構進行大幅施工(以往中華民國海軍改良陽字號的武進計畫,都是在既有砲位上更換新武器,或者安裝僅需強化甲板、不需穿透甲板的新系統),如果施工過程中發生差錯或估算錯誤,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 破壞。 相形之下,固定的傾斜發射箱明顯簡單便宜,不需要冒險穿透甲板,但其射界十分有限,並增加上層結構的雷達截面積;然而,傾斜發射器能輕易 安裝在無法改裝VLS,或者改裝工程不合成本效益的二線艦艇上,可合理地強化整個艦隊的防空自衛能力。由於「VLS派」與「傾斜發射箱派」的歧見,康定級的防空升級案遂面臨延宕。直到2005年2月海軍內部人事異動後,海軍出身的國防部長李傑適時介入,終於做出了使用垂直發射系統的決定;但為了緩和「傾斜發射箱」派的反彈,在執行上又做了一些折衷。在第一艘接受改裝的康定級上,海劍二仍將以傾斜發射箱的方式安置於甲板上,總共將部署四具四聯裝發射器於B砲位(以背斜方式布置),先行驗證飛彈與雷達系統的整合、飛彈航行途中的資料鏈傳輸等。當一切驗證妥當,後續五艘康定級將跟進換裝,配備的則是VLS。
平心而論,這種由發射箱過渡到VLS的過程根本是徒生枝節,因為垂直發射系統是否順利整合於艦體、相關的 平台相容與消防耐熱是否符合標準、飛彈發射後能否藉由TVC順利完成轉向 等等,才是攸關整套系統是否能順利在艦上運作的關鍵因素。即便首艘採用箱型發射版劍二的康定級測試一切成功,接下來照樣 必須面對VLS帶來的 各項工程技術考驗,因此名義上此種看似「循序漸進」的程序,只不過是把該做的「白老鼠」測試拖延到下一艘艦。事實上,最理想的測試方法是像美國、日本與大陸地區一樣,使用一艘專職的測試艦來安裝待驗證的系統,等一切安裝整合 與實地運作測試均圓滿完成後,才正式裝上作戰艦艇;如果直接調撥一艘現役戰備艦充當測試平台,不僅在測試期間減少海軍可用之兵,如發生意外更將使海軍平白折損兵力。當然, 中華民國海軍並沒有足夠的財力與人力編制,去維持一艘專業測試艦。
在2005年,為康定級加裝劍二飛彈的「迅隼案」正式排入民國九十五年度(2006年)國防預算中,執行期程為九十五年至九十六年,總金額近十億新台幣。在2005年中,迅隼案中科院計畫的優先順序從原本的第二調降至第六;當時海軍方面盛傳中科院分得的預算額度有限,故推測迅隼案勢必延後至少一年,因此又多了和中科院討價還價的空間;然而在各方角力下,迅隼案竟然還是排入民國九十五年度預算中,讓海軍大感意外。在迅隼案的原始時程中,第一艘換裝的康定級於2006年展開改裝,並在2008年完成作業,然而,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在審查九十五年度預算時卻以迅隼案在「有效射程」、「多目標連續發射」及「射控方面」有諸多疑點,將預算凍結20%, 先進行斜向發射劍二的研發;當此案執行至某階段時,中科院需向國防委員會說明前述問題的克服程度,獲得委員會同意後才准許動支 其餘預算,並探討後續研究垂直發射型所需的經費。
根據2006年6月20日的立法院公報,軍備局與中科院對於整個計畫的時程與內容 有很大的認知差距:中科院的原始計畫是花費兩年發展斜射版劍二(由於原本劍二的許多組件已經停產斷貨,勢必需要另覓來源,重新打理整合一番),接著花費五年 解決垂直發射版劍二裝艦的一切工程問題,而且還不包括艦上測試;然而軍備局局長面對國防委員時卻表示兩年半內完成垂直發射版劍二的研發以及上艦測試。國防委員甚至宣稱,由於艦載版劍二由於在性能(發射後快速轉向、靈活度等)、體積重量要求等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國防部已經放棄在康定級設置垂直發射器,全部改用架在甲板上的傾斜發射箱。 這再度反映出近年中科院武器研發的種種基本問題,首先軍方、軍備局與中科院等單位根本沒有一個完整而務實的計畫,軍方要求兩年辦成的事情,中科院 實際上需要七年以上時程,結果各搞各的、各說各話,需求不確定還時常變動,而且給予的資源與時間根本不足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於是乎軍方責怪研發單位只會騙吃騙喝,而研發單位則埋怨軍方總是「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以迅隼案 為例,民國九十五年度十億新台幣預算約合3100萬美金,早先一枚空射型天劍二型的單價約100萬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設法取代劍二停產料件以及艦射版劍二增加加力器與TVC技術,其造價只會比 當年空軍購買天劍二型時貴得多,甚至增長一倍達到200萬美元以上亦不為過 。因此,光是供給一艘康定級所需的16枚就會佔去全案大半的預算,能購買一套 16管垂直發射器與十六枚艦射版劍二並安裝在艦上就算是很了不起,這還不包括相位陣列雷達/射控系統的研發整合工作。如果中華民國的國防事業繼續存在這種多頭馬車、急功近利、管理混亂、吝於長期挹注資金等情況,則以中華民國國防產業能量之有限,終將一事無成。
根據2008年3月初的外界消息,艦載版垂直發射版劍二最關鍵的技術瓶頸,在於始終無法克服從垂直發射升空到轉向目標的基準起始座標校正(Initial leveling bias value update),主要原因是船艦會隨著海象而不斷改變姿態與位置(陸地垂直發射系統則無此問題),進而影響到飛彈的射擊解算(相關問題請見美國海軍區MK-41垂直發射系統一文) 。然而 實際上,如同前述,中科院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已經成功進行過天劍二型的垂直發射研究,因此此時垂直發射版劍二的問題,恐怕不是單純飛彈升空轉向這部分;反倒是前面提及各種關於雷達、射控系統的研發整合以及整套系統裝置於艦上的各種工作,才是攸關此案成敗的真正核心工作 。如同前述,軍方根本沒有給予中科院足夠的時間與資源;中科院 以自身的人力物力來估計,光是研發艦艦載垂直發射劍二飛彈系統就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還不包括裝艦測試工作, 遠遠超出軍方的認知;因此在軍方眼中,艦載型劍二自然成為一個「問題重重」、「進度落後」的專案。
中科院配合斜射式海劍二而發展的整合式斜射架想像圖。
咸信為傾斜式劍二發射器的原型──共用型陸基發射系統,可觀察排焰口的構造。
至於傾斜發射版的劍二的工程整合與載台配套難度相對較低,然而對於射角、射界與艦體匿蹤則有許多不利影響。為了避免過度損及整體匿蹤性能,中科院遂為艦載版劍二飛彈設計了一種能融入船艦匿蹤造型的傾斜發射架,稱為「整合型版殼斜射式發射架」(簡稱「整合型斜射架」) ,此一概念於2007年4月出版的中科院新新季刊35卷第2期首度披露。 一般傾斜發射器的樑椼式發射架若要兼顧匿蹤,勢必得在外部加裝薄板使其造型平整,如此會讓整個結構的重量大幅增加。而中科院設計的整合式斜射架 則採用板殼式結構,發射座外部板殼就是承載重量的主體,平滑的外觀使雷達截面積大幅降低;而為了彌補板殼結構承受縱向加速度較低以及共振頻率較低的缺點,還在內部增加若干樑柱結構。飛彈發射箱 以導槽的方式結合於板殼座的框架上,能迅速以吊掛方式完成裝卸;至於飛彈熱焰排除裝置則採用分離式設計,以避免發射時發射箱的內壓過高。艦載版劍二的傾斜發射器就是2007年台北世貿航太展中由中科院展出的「共用型陸基發射系統」,以滑靴設計取代傳統的滑軌設計,可大幅減少發射器的體積與重量。前述的「共用型發射箱」與「整合型版殼斜射式發射架」都是經濟部技術處的軍品釋商專案的成果,由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 轉移技術給民間全鋒公司統籌生產製造;在此案中,中科院將多項技術轉移給全鋒公司,包括頂預裂式發射箱蓋、排煙道、版殼發射架、發射箱體、發射架與伺服機構等等,全鋒公司也為此從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引進航太等級的摩擦焊接技術與相關機具設備, 而許多零組件的製造工作還分包給相關下游廠商,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依照計畫,康定級的B砲位可安裝兩組「整合型版殼斜射式發射架」,每組發射架上可安裝兩個四聯裝發射單元,縱共有16枚劍二備射(艦上無再裝填彈) ;兩組發射器採取橫向安裝,開口分別朝向兩舷,如此飛彈尾焰就會排向兩側舷外,不會留在甲板或衝向船艛,因而把對抗高熱尾焰廢氣的問題降至最低。
除了發射器本身的工程挑戰之外,飛彈的生產也是一大問題。由於許多原版劍二的組件都因為過於老舊而早已斷貨,因此艦射版劍二勢必有許多零組件與軟硬體必須另覓商源,例如以雷射或光纖陀螺儀來取代已經「絕版」的機械式陀螺儀,而且必須重新整合這些新的零組件,並重新進行各項測試, 同樣需要相當的時間與資金。
3.「定海專案」
根據2009年中旬的消息,海軍似乎打算放棄在康定級上裝置艦射版劍二飛彈 。此時,一個研擬中的替代方案,是尋覓美製防空作戰裝備來提升康定級的戰力,這個計畫稱為「定海專案」,打算以美國的海公羊(Sea 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來取代康定級現有的海叢樹,並以兩門洛馬集團的GDM-008千禧年(Millennium,詳見英國海軍區海精靈級巡防艦一文)35mm自動化防空/反水面快砲取代康定級現有的40mm快砲。無論是RAM防空飛彈發射器或是GDM-008火砲系統,安裝時都不需要穿透甲板,可大幅簡化施工。 不過實際上,「定海案」只是 廠商向海軍提報的建議案,內容除了海公羊防空飛彈、GDM-008千禧年35mm機砲等,甚至還有ESSM短程防空飛彈,此時這些武器裝備的對台輸出許可根本都不存在,中華民國軍方也沒有向美方爭取;到目前為止,「定海案」暫無下文 ,也不清楚海軍是否曾經認真考慮過此案。
因此,康定級是否會進行防空升級案、何時能確定方案,目前都不明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