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0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雙溪大觀寺
台北縣雙溪鄉—一個群山環繞、雲天遼闊的地方;這裏雨水充沛,澗流潺潺,樹木蒼鬱,萬物展現生機。在這個彷如人間勝境的地方,有一座老實修行的道場,那就是—佛頂山大觀寺。位於雙溪鄉的大觀寺,距離雙溪火車站只有五分鐘車程,不論是清晨的雲霧缥渺,或者是黎明的日出美景,在在有著「叢林道場」的風範。置身其中,著實令人感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法身」,就連陣陣飄拂的輕風,亦沁人心髓,時時激發著行者—提起正念。

佛頂山大觀寺開山住持—悟修法師,原為宜蘭人,生性平實。法師出家前,初隨上普下光老和尚學唱誦,並皈依老和尚。初識佛法之際,以為敲敲唱唱就是在學佛,後來於讀誦經典之中,漸入佛法滋味,方知佛法之浩瀚深廣,八萬四千法門豈只是敲打唱誦所能及之;在法味的洗滌薰修下,成就了師父出家的因緣,遂於日月禪寺禮上圓下宗長老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悟修,字號印達。
師父原於基隆創立「慈生佛堂」,此即大觀寺的前身—為接引有心修學而完全不懂佛法的眾生之處。當時佛堂之信念與宗旨為:「學慈悲,行懺悔,慈悲無障礙,懺悔得安樂」;不宣傳,不廣告,落實佛法,老實修行。稟此理念弘化多年,後因緣成熟,遂於民國七十二年創建了大觀寺—一個學慈悲,行懺悔,老實修行的十方道場。師父常說「若不學慈悲行懺悔,如何消災除障,如何增福慧、得安樂?」應將修行融入於日常生活中,老老實實的去修去行。師父要求弟子們不趕經懺,不化緣,一切但求隨緣度眾,並鼓勵信眾有時間就回寺禮懺、做功課,因為修行是自己的,誰也替代不了。師父希望讓信眾們了解:學佛並不是花錢消災求平安,而是須要有一顆虔誠懺悔的心,來深入經懺,依文作觀,革故錯而不造新惡,以三寶為依歸、為準繩,繼而在人生、修行的旅程上,能夠時時安樂,步步自在。
建寺之初,有人曾有條件的願在經濟上作後盾,但遭師父婉拒。因為師父確信:「積沙成塔,眾志成城」。三寶福田應是屬於十方大眾的,而非少數人所專有,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學佛修行是不分貧富貴賤的。因此在大觀寺沒有所謂的大護法,每一個人都是大功德主,正所謂「發心功德平等無二」,因為每個發心的當下都是最珍貴的。
師父平日即倡導以「平常心,慈悲念,老實修,歡喜行」作為大觀寺四眾弟子的修行方針及準繩;大觀寺雖然以淨土法門為導,但心量開闊的師父相當尊重各人修行的因緣法門,隨順各人的根機,給予最大的空間與時間去學習,希望弟子們在佛法上能夠真正去體驗與成長。
寺內建築方面,大雄寶殿、念佛堂、地藏殿皆已完成,大殿內莊嚴的三寶佛像,令人景仰讚歎。而寺中其他建設雖未完成,但對於弘法利生得工作,二十幾年來從不間斷:例如每個月的禮懺共修、息災祈安、報恩法會、八關齋戒、佛七、禪修、結夏安居等等;此外,尚有不定期舉辦的醫事、義診、社會福利各級院校及兒童冬、夏令營…等等。透過各項活動的舉辦來幫助眾生淨化三業,使使家家和樂、社會安定、人人正信…。此一靈山聖境,實為修行寶地與心靈的依歸處。
祈願—大觀寺之晨鐘暮鼓幽遠無際,發人深醒,破昏憒,斷愚癡,開智慧,使眾生於世出世間隨處皆成善緣。
地址:台北縣雙溪鄉雙澳路35之1號
電話:02-24934920
資料來源:佛頂山大觀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