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k1724180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對淨土的疑惑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1
發表於 2013-9-28 09:02:1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inloch_26 於 2013-9-28 09:04 編輯

念(憶念)佛(佛的一切,如佛陀所發的願、思想、行儀等等皆可)是好事,可常行。
依照師兄所提的想法,我想一般大眾所倡導的方式與做法,目前中國佛教自古迄今皆與儒道思想所為融和較多,只是我們較難發現。原因在於我們自小的生活作息皆與儒道的思想合一有關,所以很難感受這一點,因此,許多法師在倡導念佛法門時,其實都含蓋了許多中國道統(儒道思想)!當然也涵蓋了大乘佛法中的如來藏思想(或稱真常唯心論)。以下,我摘錄 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的一些看法,供參考!如要再進一步了解,可再選讀 導師所寫的華雨集第二冊或往生淨土論講記或其他著作(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目前講淨土法門最詳細的大德之一)或可閱讀龍樹菩薩的十住埤婆裟論、大智度論。


念佛,吃素,誦經,幾乎是 中國佛教徒的主要行持,而實是菩薩行的初方便之一。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願。菩薩信願,是發菩 提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於無上菩提起信願,並不容易。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 的,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 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 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三寶)為皈敬處,以佛為 我們的理想模範。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為有力。大乘經廣說念佛,讚歎發菩提心,都是著重於此。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 ,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 讚佛,供養佛,於佛前懺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 念佛法門。『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 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為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 ,所以『十住毘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 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 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 的第一義,在乎策發信願,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念佛為心念──緣 佛的功德而專念不捨,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 便了。

Rank: 2

狀態︰ 離線
12
發表於 2013-9-28 18:23:5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oooyyooo 於 2013-9-28 18:32 編輯

為什麼念佛稱為易行道?為什麼別人念佛能得安樂、對往生西方能有十足把握?為什麼要一門深入又講禪淨雙修?


《純粹的淨土法門》  慧淨法師

第一章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


法師自謙

我不會講經,也不會開示,即使現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閒聊。

兩種淨土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隋唐淨土,一種是宋明淨土。

隋唐淨土純粹的淨土
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
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稜兩可。
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
,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眾之一。這就是隋唐淨土,也就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摻雜的淨土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
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在裏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
富、很磅礡,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法寶遺失
為什麼宋明淨土會不純?因為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也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
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纂於《集
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於我們中國,而流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
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論郵寄回來。並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
把這些已經失傳的經論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為善導流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於我們中國,導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
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為依據,只好各自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所以天臺就依天臺的教理
解釋淨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禪行者就以禪的教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就不純粹了。

易行道
純粹的淨土是容易的法門,也是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他的《易行品》裏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
易,就是容易,每個人都做得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純粹的淨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足資往生極樂淨土,非常簡單,不需要誦其他的經
典,持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門;如果還要夾雜其他的經典咒語,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夠往生,它就非常
的繁雜,就不簡單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為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三根,無論是上根、
中根、下根都能夠學得來,不管是出家眾、在家眾都能夠修得來,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
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後有它境界的
高超。如果簡單,可是這一輩子不一定能夠成就,或者是簡單也能夠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很久才能成佛證
果,這樣就不殊勝了。

乘船喻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簡單容易又輕鬆安樂的法門,他用「乘船」來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體健康不健
康,行動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輕鬆安樂,平等地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生
死輪迴的了脫,不是我們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們凡夫其實只有造業的力量,並沒有脫出輪迴乃至成佛
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任何法門,除了淨土法門,其他都是「難行道」。

難行道
難,龍樹菩薩用一種比喻,就是「走路」。我們若要到千里、萬里之遠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飛機就很輕
鬆。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夠到達,因為路途遙遠,潛藏的危險很
多,困阻重重。

龍樹菩薩又作了另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雙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嗎?我們能托五十斤、一百斤,
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麼也不可能舉起來的。龍樹菩薩以這種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乃至
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難。說難如登天,坐飛機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時飛行,但是沒有飛機,我們能夠登上天空嗎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願船,不管你是出家眾、在家眾,
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不清淨,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已經是極
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可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因為如是因,如是果。

摻雜的修行
宋明淨土也是以念佛為主,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要加上種種的條件,要累積其他的功德來作為助行。
累積其他的功德作為助行,能夠累積得來的那就好,累積不來呢?你要怎麼辦?

功德有真實的跟虛假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功德都有貪瞋癡,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這些功德能
夠作為往生的資糧嗎?同時宋明淨土思想的念佛還強調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
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大師
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馬牛不相及了。

極樂我家鄉
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立的。十方眾生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
所有的眾生都涵蓋包括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為所有的眾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
名字,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以及在極樂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完成在這句南無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面。

萬德洪名
任何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功德資糧在哪裡?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
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
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
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稱名必生
依據善導大師這一法脈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來就為我們發成就極樂世界的願,發這句名號是
萬德洪名、能夠讓念佛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所以善導大師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由於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說: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總之,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必生彌陀淨土,無一遺漏。
故善導大師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是
「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如果不是這個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個心不定的人,誰敢說他現在已經往生決
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專修善導大師這個系統的,就不敢這樣說。

經典依據
這個法脈是有經典根據的,如果不根據經典,不根據釋迦牟尼佛所說,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
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不管建立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佛教法門
都必須依照經典。
那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這一法脈所依據的是哪些經典呢?是淨土三經!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
,說了非常多的經典,其中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大概有兩百多部,都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

淨土三經
在這兩百多部當中,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
嚴殊勝,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
所以這三部經被稱為「淨土三部經」。

正依旁依
要闡釋這個法門,必須依據這個經典,才能夠純粹,其他的只是作為補助,不能作為百分之百的依據。所
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別。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據,旁依則是只取該經中相關的部分作為補助,不
相關的就不採取。所以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就只有「淨土三部經」。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裏面。
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專修必定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
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
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
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8 15: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