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1-1
- 最後登錄
- 2020-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65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16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9-29 23:22 編輯
nian1314520 發表於 2013-9-29 22:32
回應師兄的話語:
煩惱與生死是人生是無常的變化,即有神通未必能夠斷自己的煩惱與生死,因為很可能會我 ...
我說的不一定對
就我的想法來說說~
煩惱對解脫的人來說是遊戲神通~
生死對解脫的人來說,是進來出去而已~~
生死是我們在說的
解脫的人,就只是進來,跟出去的分別,而已~~
悟的人
煩惱,菩提都是一樣,一樣的意思是,都是不實的,所以沒有斷不斷的區別~
遊戲神通
他也可以跟你一樣煩惱,但他心境上卻是解脫的~~
這就是和光同塵(跟你一樣哭,跟你一樣笑)
也就是在解脫的人來看,這煩惱是虛幻不實的~~
我舉的例子來說明吧
古時候,某地有一位老翁,善養馬,人稱「賽翁」。有一天他養的一匹最善跑也是他最心愛的母馬忽然走失了,
這讓「賽翁」茶飯不思、心痛不已。經過粉長一段時間後,母馬忽然帶了一大群公馬又跑了回來,「賽翁」找回愛馬又意外獲得一大筆財富立即轉憂為喜,高興的是合不攏嘴。為了幫助馴服這群野馬,「賽翁」唯一的兒子在馴馬時,卻一個不小心摔斷了腿,情況嚴重到一條腿差不多都廢了,只好靠坐輪椅過活,「賽翁」立即化喜為悲,怨嘆難過的不得了。又過沒多久,發生了戰爭,政府開始徵兵,村裡的壯丁都被徵召,唯獨「賽翁」的兒子因為殘廢,得以免徵。戰爭結束後,村裡的壯丁幾乎都戰死了,「賽翁」的兒子反而因禍保住了性命。這就是「賽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
有時人煩惱的事,換個角度來看,或是時間久了,就知道這煩惱是多餘的
當時會產生煩惱是,境界沒提昇(眼界,格局)
當人生歷練多了,看這煩惱的事自然,就不是煩惱了~~
生死之事也是~~
迷的人有生死
悟的人,這生死,只是替換,轉化,水冰互換,一陰一陽等等~
實無實在的生死~~
我說的很亂,隨想隨說~~
至於生死即菩提
這我就不太亂說了,這我還不太懂~~
怕說下去,自語矛盾~~
張拙秀才,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因受禪月大師指點,前來參石霜禪師。
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
張拙秀才道:“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張拙秀才一聽,豁然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石霜禪師于是印可了張拙秀才,並接受他成為自己的得法弟子。
張拙秀才的這首悟道偈子非常有名。它把禪宗的基本精神、用功方法非常到位地給傳達出來了。
一、二兩句說明,吾人之自性,能生萬法,遍一切處,一切眾生皆具此性,與我一體不二,實際上,無有人我、彼此之分。
三、四兩句說明,吾人之心,隨六根外馳六塵,生出種種妄想煩惱,將我們的自性清淨本心障住,使我們本具的智慧之光無以顯現。吾人若能一念做到無分別、不執著,則我們的智慧之心當即朗然現前,無有纖毫阻隔。
五、六兩句說明,修行用功的要點是要作平等不二觀,將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真如與諸法、入世與出世、生活與修行,融為一體,切忌取一舍一。所謂“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最末兩句則說明了證悟之後隨緣任運、透脫生死的大自在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