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0-30
- 最後登錄
- 2016-2-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9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574
- 相冊
- 0
- 日誌
- 327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a29615415 於 2013-12-24 18:53 編輯
太原蒙山大佛比樂山大佛更高
蒙山大佛簡介: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西山大佛,是一座摩崖石刻釋迦摩尼佛造像,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餘公里處的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整體高63米,開鑿於公元551年,具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風格。
中國摩崖石刻蒙山大佛披上800斤巨型袈裟:近日,中泰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山西蒙山舉行,活動中,泰國和中國的高僧一同誦經,為兩國百姓祈福。山西太原西山大佛被披上了一件重約800斤的僧袍,頗為壯觀。西山大佛,是一座摩崖石刻釋迦摩尼佛造像,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餘公里處的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整體高63米,開鑿於公元551年。
西山大佛- 簡介
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又稱蒙山大佛,位於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坐落於蒙山北峰,在 山崖石壁上開鑿而成,始建於北齊年間的公元551年,為佛教淨土宗早期道場開化寺的上寺建築物,比中外馳名的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史料記載高約200尺(約66米),也是中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西山大佛- 歷史
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並歷時24年開鑿了西山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早162年。
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
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仰、記事等碑刻。
元末,大佛的頭部曾經掉落,到了明洪武十八年間,晉恭王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800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沉睡。
1980年,山西省文物古蹟地名考查時,考古人員發現了這尊湮沒了600餘年的大佛。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1]
2007年4月18日,西山大佛全面修復工程開始,6月正式動工,2007年10月15日,大佛全面加固結束。到2008年春節前,這座有著1500年曆史、湮滅了600年的巨型摩崖石刻重新面世。
2008年3月,蒙山大佛頭部復原工程初步完成,恢復後大佛頭像有11.8米高。[2]
2008年5月,西山大佛正式“開光”迎客。[3]
西山大佛- 風格特徵
晉陽西山大佛佛像樣式融合了南北兩朝的藝術風格,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大佛整體高63米,外露胸頸的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僅低於中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西方所說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按鑿制年代北齊天保二年(551年)計算,西山大佛也比阿富汗巴米揚大佛早一個世紀。因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應是世界第二大佛,而論年代則是世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4]
西山大佛- 袈裟儀式
古代
西山大佛披800斤袈裟
2013年10月,西山大佛披800斤袈裟
唐顯慶五年,唐高宗與武則天夫婦巡幸晉陽故地,親來瞻禮蒙山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捨珍寶財物衣服”,回到長安後,還令宮內專門為大佛製作了一件碩大無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晉陽,並在晉陽百萬僧俗的矚目下為大佛舉行了披袈裟儀式,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燭山川”。一時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顯得尤為光鮮靈異。
現代
2013年10月1日,一件巨大的金黃色僧袍披在了大佛身上,“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的消息很快成為輿論熱點。給佛像敬獻披風、僧袍,是佛學文化活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在寺廟中也常有信眾捐贈,來表達意願。而這件大佛僧袍就是當地居民牛夢初在2008年捐贈給蒙山景區管理中心的。這件僧袍由100個工人耗時半年手工製作而成,重達800斤。[5]
西山大佛- 傾斜危險
由於當地長期進行煤炭開採活動,蒙山大佛景區存在數量眾多的採空區,由此引發的地面裂縫、塌陷等問題已經顯現,對大佛形成嚴重的威脅。國土資源部紀檢組長王壽祥 2009年在考察蒙山大佛後指出,受到地下採空區的影響,大佛有傾斜的危險,需要加強地質環境治理,謹防大佛成為“比薩斜塔”。
儘管該區域內7座煤礦以及一些礦山企業在2007年已全部關閉,但是由於長期的煤炭開採以及其他礦山資源開發活動,該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採空區,對當地的地質環境破壞已經非常嚴重,需治理面積達到7.74平方千米,採空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災害顯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時有發生。[6]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