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蘇武牧羊 潘春源

作品資料
類別:水墨
作者:潘春源
品名:蘇武牧羊
年代:1934
尺寸:138 x 33.5 cm
媒材技術:彩墨、紙
作品賞析:畫幅中白鬚蒼蒼,形容憔悴,手持旌旗的蘇武,抬頭仰望長空成群的雁鴨歸來,牠們由東西返,看在蘇武眼中更加深歸不得漢朝無奈的慨嘆,滿心的失落全寫在臉上,冷風吹得他衣鬢翻飛,加上清冷的雪地和枯樹,伴著蘇武牧養的公羊看起來是有盼望卻沒希望。霜雪覆蓋在地表上,岩石和路面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樹上厚厚的積雪也是沉重的表徵,恰似他的心情寫照,蘇武站立的坡面由東而西微升,像是當年出使匈奴的路徑,樹枝由西而東掙扎向上,它招搖的樣式也好像是思念漢皇的表白:野雁子呀!你們年年去去回回,可有傳遞我的心思意念啊!(節錄:張英娟/典藏目錄2006)
作者資料
作者姓名:潘春源
性別:男
國籍:中華民國
作者生卒年:1891 至 1972
作者生平: 潘春源原名潘聯科,字進盈,號春源,後以號行,並以「春源」為畫室之名,人稱「科司」,以寺廟藝師聞名。潘春源受傳統漢文教育,遲至1901年11歲才入台南第二公學校水仙宮分校學習日語等課程,3年後退學而自學書畫,1909年19歲的潘春源便能開設「春源畫室」謀取營生,20多歲因五帝廟之淵源而投入寺廟藝術工作(註1),另也熱心參與傳統詩社活動。1924年曾前往廣東汕頭集美美術學校短期學習水墨期碳筆肖像畫,1926年又至大陸一次,1928年以「牧場所見」入選第2屆「台展」,此後直到1933年第7屆「台展」,潘春源皆每年持續入選,可見傳統畫師若以寫生等新手法創作,在當時的台灣官展也可獲得佳績。1928年潘春源與林玉山結合台南、嘉義兩地藝術家共組「春萌畫會」,日後潘春源還參加了以北部畫家為主的「栴檀社」活動。1934年廿歲的長子潘麗水正式出師,可以主持潘家的寺廟繪畫事業,潘春源仍於1947年為台南市三官堂及五帝廟完成壁畫數幅,1952年台南縣善化慶安宮及1958年左右關廟山西宮、六甲媽祖廟的門神,都是目前少數得見之潘春源的廟畫作品,1960年之後因身體因素不再從事廟畫,但仍偶作紙本水墨,直到1966年因眼疾而封筆。潘春源戰後仍參加藝術活動,1950年台南市舉辦首屆美展時,他擔任國畫部審查委員,並以水墨「天南督戰圖」參展。1964年台南水墨畫壇以蔡草如為理事長,成立了「台南市國畫研究會」(後稱「國風畫會」),潘春源即擔任該研究會顧問,直至1972年逝世,享年82歲。
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