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4
- 最後登錄
- 2023-7-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93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1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tn915992 於 2014-1-5 20:40 編輯
第二不是紅沙(較便宜),第二是白鯧(較貴一般只有過年才會買上一尾)
台灣傳統上對於魚類美味排名的口訣:「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
一.午
學名:Eleutheronema rhadinum
俗名:午仔、竹午、大午, 午仔魚在中南部地區,2、3斤或人工飼養上市斤級體型的稱為「午仔魚」
,7斤以上的大午仔魚俗稱為「竹午」或者「大竹午」。
中文名:四絲馬鮁,在台灣的四周海域都有分佈,主要在西部及南部。
野外的午仔魚偏好沙泥底質的環境,在沿岸、河口、紅樹林這些半淡鹹水的海域,皆可發現。主要棲息
在水深2至20公尺的水域,為群棲性魚類,常會成群迴游,隨著季節洄游,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
食性是肉食性,主要以甲殼類、魚類及底棲性生物為食。
午仔魚可以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方法捕獲,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捕獲季節。台灣早期有
一說法是『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午仔排行第一,雖然各地說法不一,但午仔的美味早已是「
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為台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料理方式以清蒸、油煎或主薑絲湯為佳。
二.鯧
學名:Pampus argenteus
俗名:白鯧
習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水域,常與金線魚、對蝦共同出現於群體中。以水母、浮游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佈:台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漁業利用:屬於高級的食用魚種,肉質細嫩,多脂肪,故
入口即化,很適合老人小孩。不論是蒸、煎、炸及烤等,都相當鮮美,是各大曙U十分受到青睞的魚種。
不過不能放太久,肉很容易腐爛。常見的料理方式:清蒸或紅燒。
常見的捕捉方式:一般以圍網或刺網捕獲,很難以海釣方式釣到。
三.鮸
『有錢吃鮸、無錢免吃』,眾所周知,鮸魚在早期係屬於相當高級的魚類,
學名:Miichthys miiuy
中文名:鮸
俗名:鮸仔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約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之
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左右側齒連續不間斷,下頜齒內列齒擴大為犬齒,下頜前端齒聚成一撮;
吻緣孔5個,直縫形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 吻上
孔3個,孔如針尖般細小;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前2孔較後2孔大。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
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
耙細長。吻端及眼下為圓鱗,餘皆被櫛鱗,背鰭軟條近基部1/3具小圓鱗,尾鰭1/2布滿小圓鱗,臀鰭基
部有3列小圓鱗。耳石長圓形。胸鰭基上緣在鰓蓋末端下方;腹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後方;尾鰭楔形。
腹腔膜淺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5個,鰾為鮸魚型,前端不突出,附枝34-35對,
均具背分枝及腹分枝。體為褐色;背鰭棘部褐色,末緣深褐色,軟條下半部褐色,上半部黑褐色,鰭中央
有列深褐色點線;尾鰭褐色,末緣較深;臀﹑腹及胸鰭褐色;口腔橙黃色;鰓腔橙色或褐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中底層水域,水深約在15-70公尺之間。厭
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耍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
為食。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游至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或南下越冬。
四.嘉鱲
嘉鱲;屬於鯛科魚類,也有人叫牠「真鯛」,這種魚的體表覆滿艷麗的銀紅色鱗片,其間還點綴著寶藍色斑
點,是所有鯛科魚類中外型最艷麗也最討喜的魚兒,因此台灣民間普遍習慣在年節祭祀時以嘉鱲為牲禮敬神。
也由於牠的經濟價值高,上鉤拉力極為強勁,長久以來,也一直都是釣友們夢寐以求的垂釣對象魚。
一般說來,嘉鱲在台灣近海一年四季都可釣獲,但由於水溫的緣故,夏天近海水溫高時牠都游往外海,同時
潛藏在水流比較湍急的礁石區,夜間才會出來攝食;入秋以後海水溫度降低,牠又游到近海棲息,同時也改
在白天索餌。通常在近海所產的嘉鱲,魚體多在三台斤以內,但體色相當艷麗,肉質也比較細嫩;外海的「瀨」
區和深海所產,魚體常可達十幾廿台斤以上,但體色較暗,且略帶藍紫色,肉質也比較粗。嘉鱲棲息的範圍相
當廣,從水深僅十多公尺的淺海,一直到一百多公尺的深海都有魚蹤,有時候,甚致會游到大型漁港防波堤、
小岬角或外礁的邊緣攝食,在岸邊磯釣也可以釣得到牠。據資深釣友的經驗,多數時候嘉鱲最喜歡棲息在水深
40到80公尺間,海底陡坡或隆起的巨岩基部下方俗稱「坎腳」的地方,由於數量不多,加上索餌刁鑽,也愈
發顯得牠的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