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豐收 楊英風

版畫
油墨、紙
31.5 × 41cm
1951
作 品 賞 析
1950年代作者擔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時,陸陸續續創作一系列以農村背景為題材的創作,其中包括版畫、插畫、雕塑、水彩…等等。此作以寫實手法表現農家在田裡收成的景像,畫中對於農民忙碌分工的情形,農業機具、器物與農民的穿著打扮都有詳實的刻畫,50年代台灣農村社會的情形,在楊英風的版畫作品中有了真實的呈現。(文/魏妙琪)
藝 術 家 小 傳
自幼生長在宜蘭鄉下的小橋、流水、山川、田野之間,深受自然美的薰陶。中學期間在北京讀書,並求學於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古都雍容淳厚的生活文化,溫雅親切的生活氣氛,打下他對認識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的基礎。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卻是在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的這段期間,開始受日本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教授的指導,自此對魏晉到大唐時代中國人融會自然、結合環境優越之成就有了具體的、啟蒙性的認識,更激發了他對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後來或因戰爭、或因工作而往來於國內外各地,學習環境也因此多變而豐富。十一年間的豐年雜誌美術編輯任期,讓他得以上山下海,記錄下台灣農村轉型的過程; 加上多年太魯閣山水名蹟的探索,讓他親臨其境,感受山勢磅礡、聳地而起的自然巨擘。而義大利、日本、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紐約、黎巴嫩等地的遊學或工作經驗,使得他有機會比較中西文化特質的差異,堅定其創作的理念與方向。曾於六○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大學雕刻系求學,以及於羅馬造幣學校進行藝術研究。一九五九年參加第一屆法國巴黎國際青年藝展,其銅雕作品「哲人」獲得佳評。法國《美術研究》雙月刊譽為:指導未來雕塑方向之大師。一九七○年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負責設計製作會場中國館前景觀雕塑作品「鳳凰來儀」,首次與該館的建築師貝聿銘合作。一九九六年受頒成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第一位國際會員,並接受該協會邀請,於倫敦切爾西港舉行「呦呦楊英風景觀雕塑特展」,一九九七年於箱根雕刻之森美館舉辦「楊英風大乘景觀雕塑展」,同年病逝於新竹,享年八十一歲。這些時空上的轉折變化,不但訓練了他成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應變的彈性和耐力,也是創作上的激素與養分。但中國浩瀚如海的文化寶藏卻始終是他創作的本源,魏晉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一直是其景觀雕塑的精神核心,並且以一個雕塑家的專業去關心建築環境而發展景觀雕塑,並終生奉獻於此,受中國精神薪火相傳的願望深深激發。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