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農夫 陳夏雨

農夫
陳夏雨
雕塑
銅
15 × 10 × 46.5cm
1951
作 品 賞 析
台北合作金庫委託陳夏雨先生製作等身大的「農夫」像,1951年「農夫」像完成後,陳夏雨將人物所持的鋤頭改成圓鍬,另作小件的此作。當時陳夏雨年三十五歲,此年也正是女兒陳幸婉出生年。陳夏雨的作品大多以裸女為表現主體,此件為難得的男子立像。雖然尺寸比原來的等身作品縮小很多,但整個人體的結構與細部的肌理表現卻一點都不馬虎。人物姿態所引起的筋骨或肌肉變化,都有細密的牽引,層次豐富。屬於勞動者結實的肌肉與強健的筋骨,在此表露無遺;在靜態的表現中深具含蓄的生命力。
捕捉農夫平凡生活的情景,將長期勞動者休息片刻的神態表現無遺。作者掌握住塑造素材--泥土,並能與之結合,在雕塑的質感及觸感上,表現出無比的韌性。人體肌理的自然,呈現動態之持久及平衡。此作為台北合作金庫收藏。(黃朝謨先生評述‧應廣勤整理)
藝 術 家 小 傳
1917年出生於台中縣龍井鄉,由於從小便對工藝有所興趣,常把課餘時間花在勞作和繪畫上。繪畫興趣的萌芽,是一連串的接觸所引發,其父母雖怕他沉迷,卻也未嚴格禁止,而任他自由發揮。 在淡江中學時接觸到攝影新知,引發其對攝影術的熱情,並曾自製放大機。第一次前往日本留學時,即擬進入寫真學校,終因陰錯陽差只做了相館學徒,卻累壞身體,而怏怏返台,也無心復學,在養病日子中,則又拿起畫筆作畫。 在見到日本肖像雕刻家崛進二的作品時,可說是他生命的轉換點,而立志做雕刻家。在無法前往日本接受正規教育下,只好自行摸索。一段時日後經同鄉陳慧坤介紹,而進入日本水谷鐵之門下學習,但其作品精神內涵和寫實表現與理念無法謀合的情形下,便轉入藤井浩祐工作室,所學習的不是作品體積大小,而是能否準確的傳達出所欲表現的神態內涵,如此正符合其創作之理念。 一年後,即1937年,以21歲的年紀,連續三年以「裸婦」、「髮」、「浴後」三件作品入選帝展(即新文展),而後並獲「無鑑查」出品資格,成為台灣藝術家在「帝展」中的此榮譽之第一人。1941年以「坐像」在日本雕塑家協會年展獲得「協會賞」,受推薦為該會會員。此時台灣「台陽展」新設雕刻部,而與蒲添生同時入會。 學成返國後,卻諸事不順心,使索性謝絕社會人群,也極少參與公眾活動,但並未因環境困阨而停止藝術工作,每年仍有新創作,在缺乏模特兒的情形下,則拿出舊作不斷修改,執著其理想。亦如他說:「我的興趣只在工作,我沒有精心用於販賣作品,任何買賣都會涉及條件、人情,受限於時間及形式。而我認為藝術是要絕對自由發揮,這些年來,我杜絕自己一切代人塑像的機會,是為堅持自己的原則,使我在藝術上的表現,擁有絕對的自由。」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