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5-25
- 最後登錄
- 2025-8-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5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21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佛不許去拉信徒,不可以,但是可以把我們的活動告訴大家,他自己願意來就很好,不要去勸他來,更不可以去拉他來,一定要他自動。自動是什麼?他有誠心,他能得利益,你拉他來是勉強,這是佛門的老規矩,不拉信徒的。為什麼?佛謙虛,不敢為人師,招生還得了嗎?招生是我可以做你老師,我可以教你。佛不是的,佛決定不招生,你來的時候我們同學一起學習,還請你多指教,謙虛。所以活動用幡幢來代表,這是佛門規矩,決定不能拉人來聽經。好像拉很多人讓道場人眾多,感覺道場殊勝,不可以;道場殊勝,你的心不清淨了。佛法重視清淨莊嚴,不在人多少,不是以人眾多為莊嚴,是以清淨莊嚴,是以修行成果莊嚴。你這個道場有多少得三昧的、有多少開悟的,念佛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往生的,這個莊嚴。你看這個懸幡的人,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蔭其上是果報,他以幡供佛感得長劫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給他遮蔭涼,然後出家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輪回。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這些地方雖然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現在要明瞭、要學,因為大環境跟小環境是很相似的,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大道場,我們今天這小圖書館是個小道場。阿彌陀佛雖然有弘願要接引十方念佛發願求生的人,他並不諂媚巴結,「你們一定要到我這裡來」,不是這樣的。你們願意來,歡迎,你不願意來,決不勉強,這個是對的,佛心才清淨!如果看到你們願意來了,歡喜,不願意來就煩惱了,那佛還是凡夫。諸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此地建的無論道場大小也是如此。中國古時候寺院叢林,來學的都歡迎,不願意來的一絲毫不勉強,決不到外面去拉信徒,決不到外面去撒廣告,這是學佛的態度。
乃至於講經,講經的聽眾也是他自己來的,也不是到外面去拉來的。不同其他的宗教要到外面去拉人來聽,佛教沒有。佛教只告訴你,我們現在此地有講經,來不來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告訴你,對不起你!這個機會總要告訴你,你願意來,歡迎,你不願意來,也不會怪你。從前寺院叢林講經,將幢掛在旗桿上,外面人一看:今天這個寺院講經了。喜歡聽經的,他就來了,決不到外頭去拉人。這是直心!雖然是弘法利生饒益一切眾生,不能把自己的直心失掉,這是菩薩淨土;心地清淨又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決不失掉自己的清淨心。
淨宗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福慧都在其中。念這句佛號,信願持名、修福修慧統統在裡面,修戒、修定、修慧這個三學也在裡面。蕅益大師念佛開示講得好,不但三學在裡面,菩薩六度也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一句佛號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包括了,你說多方便!多麼圓滿!不要再去搞別的了。這是講不動要緊,不為名聞利養所動,不為五欲享受所動,也不為其他一切法門所動,我死心塌地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就叫不動覺,這非常重要。
阿彌陀經要解
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個綱目,這六個綱目的意義淺深差別很大,為什麼?從初發心,像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學,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修這六個法門,可見得這裡面的淺深、境界、廣狹的確是不一樣。第一是「佈施」,我們眼前要學的,佈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把煩惱、憂慮放下,凡是於道業有障礙的統統放下,這叫佈施。佛門裡面通常講要把錢財放下,有沒有必要?如果錢財對你修道有妨礙,你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道業就有障礙,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要放下,心裡面只牽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除此以外,應當要放下。你要是真正發心,你把身外之物統統放下,說明天沒得吃會餓死,沒衣服穿會凍死,可不可能?給諸位說,不可能,一個真正發心的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佛教裡的護法神是韋馱菩薩,如果我一切都放下,我要是為了修道給餓死了,給諸位說,韋馱菩薩就撤職查辦。他幹什麼的?他就是管我們的衣食住行,照顧我們生活的。如果我們自己放不下,天天去拉信徒,天天去想辦法找錢,這個菩薩一看,「他有辦法,不要我護持了,我樂得清閒自在,不管了」。菩薩決定不管你,為什麼?你自己有辦法。所以古人是專心向道,不顧生死,他也沒餓壞,也沒凍死,有佛菩薩照顧他。你們如果不相信,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發心朝五臺山的時候三步一拜,走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沒得吃,而且身上又生病,在急難的時候就有一個出家人來幫助他,送東西給他吃,告訴他路怎麼走,這個人叫文吉。以後到五臺山一打聽,原來這個人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一路照顧他。現在人去朝五臺山決定遇不到文殊菩薩,為什麼?你身上帶的錢很多,又坐車去,交通工具統統准備好了,文殊菩薩一看這個樣子,不需要我幫忙了。所以問題就是你發心是真還是假,你真心的時候,確實佛菩薩幫助你,決定感應道交。這是講第一個佈施,你要放下,什麼顧慮都不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
諸位首先要曉得,佛法是師道,實在講它與一般的宗教不相同。師道,世出世間都非常的尊嚴,尊師重道。學生要跟老師學,常言說得好,是要求學,我們向老師那裡去求,去求學,老師不拉人,不像一般宗教到外面拉信徒,佛教裡頭沒有。佛教,你要想學佛,要求佛才行,求學。求學的心就非常真誠,你才真正能夠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因此,一定要有人去啟請,就是請法,要有人啟請。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我們凡夫不知道,所以凡夫不會去啟請他。如果沒有人啟請,佛立刻就入般涅盤,他就走了;到這個地方來示現,沒人請他說法,他只好走了。他不能夠宣傳我會說法,我來替你們說法好不好?這樣佛法就不尊重了。
四禪天很特殊,四禪一共有九天,九種不同的天,其中五種都是修道之人居住之處。這是常說小乘裡面的三果聖人,他們住在五不還天。世尊示現成佛他們知道,於是乎紛紛下來,請求佛住世,講經說法。這『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無量壽經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這也不僅是形式。「繒」就是幡幢,佛堂上佛像前面的莊嚴具。在香港比較少見,諸位常常到大陸上去參禮名山道場,那會常常看到的。幢是圓形的,幡是扁形的。然燈、燒香、散華,這就是香花供養。形式上的供養,功德利益不大,我們要懂得佛經表法的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是宣揚佛法。幡幢,現在的幡幢說老實話,只好掛在佛像前面,沒其他用處了。從前幡幢不是這個意思,是掛在廟門口旗桿上的。現在廟門口旗桿也沒有了,從前寺廟門口有旗桿。你們看光孝寺那個旗桿還在,風動,幡動,那就是掛幡幢的旗桿。
掛幡幢是什麼意思?今天道場有法師講經。因為佛教不宣傳,不貼廣告,不會拉信徒,為什麼?佛法是師道,師道是最尊貴的,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自古以來,你們讀古書,中國、外國,佛法你們去看經典,哪一次釋迦牟尼佛是招生了,有沒有?沒有;孔老夫子也沒招過生,從來沒有招生的!沒有在外面宣傳說拉信徒,拉學生,沒這個道理。而是什麼?而是學生對這個老師仰慕,慕名而來求見的。所以學生求學是學生自動來求的,不是老師去告訴他、通知他的,沒這個道理。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不拉信徒,不打廣告的。這是如來正法,才能維持道統。
講經說法,既然不宣傳、不拉人,有人想聽,那怎麼通知他?這是旗桿上掛幡幢,幡幢一掛上去,外面人一看,今天這個寺院法師講經,他喜歡聽經的,他自動來了。所以諸位要曉得「懸繒然燈,散華燒香」都是宣揚佛法。這宣揚佛法,老師不能在外面宣揚我講得怎麼好,你要來聽,這個話說不出口,這個難為情!什麼人去說?你們聽的人在外面說,「某某法師講得不錯,講得很好,你們大家一定機會不要錯過」,這就叫散華,這就叫然燈,是這個意思,這就叫懸繒。所以只有同學大家去宣傳,老師不能主動去宣傳,也不能教你們去宣傳,教你去宣傳,這成什麼話?這不成話。佛這麼好的德行,這麼高的智慧,世間人不知道,所以我們做學生的有義務把這個事實介紹給大眾。
來源:學佛網-淨空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