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1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無聽 顏頂生

無聽
顏頂生
壓克力畫
壓克力顏料、畫布
115× 148cm
2012
藝 術 家 小 傳
一九六○年生,國立藝專畢業,曾參加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南台灣新風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韓國釜山國際青年雙年展、「延續與斷裂」主題展(台北市立美術館)、閱讀台灣美術的十種方法聯展(台北飛元藝術中心)、台灣當代藝術館(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傳統現代--台灣當代藝術專題展(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多項展覽,並先後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高雄阿普畫廊、台北誠品畫廊、台北飛元藝術中心等地舉辦多次個展,是一位創作力旺盛的青年畫家。 綜觀顏頂生現在的作品,深刻體現其努力建立與過去不同的形式,內涵上,在其自身的傳統基石上,不斷對本身成長的環境提出情感上的認同與反省。 顏頂生貫以較具原始性質的礦物性顏料,表現隱含其內心對古文明的渴望和對現代科技文明的反動,並從自然的山水形象及平常的實物中,錘練出具有古典情懷的文人風格。顏頂生認為,一個有自覺性的畫家必須從對傳統和當代的深入理解與取捨,找出本身創作的立足點。 在顏氏的作品裡,常帶有詩意般自由塗繪的冥想寫景筆調,亦常呈現其意識底層面對大自然影像記憶的描繪,而這種回憶場景的糢糊意象表現手法,可視為其對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背離象徵。 就顏頂生的作品風格言,其在八○年代前期的作品,偏向以單色淺塗帶有無機色感的冥想空間,形成其畫面整體氛圍的基調,再以簡筆勾勒物體形象,作為個人心境隱喻的投影。八○年代後期,開始帶有地質場景特質的寫意筆調出現,而顏料的物質性質感也開始填充了之前畫面幾近疏離的空白空間,以簡潔乾疏的筆觸表現大自然風化分解後的土黃色地質色感。 九三年顏頂生發表的作品,開始呈現較明顯的畫風改變。畫面裡原有傾向客觀地質學式的空間背景,被其個人心裡空間所取代,畫面風格也從之前帶有中國文人品味的舒緩筆觸,轉向較大筆觸之間的衝突表現,並以其慣用的黃、白、黑三顏料之間交互浸染的溼度畫面,取代了之前較具物質性的畫面空間色感,同時也展露了更具其個人色彩的繪畫風格。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