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1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水上機場事件 李俊賢

水上機場事件
李俊賢
壓克力畫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7x128cm
1996
作 品 賞 析
此為「台灣計畫」系列中之「嘉義計畫」作品,記述的是嘉義藝術家陳澄波和水上機場的關係。1947年陳澄波代表市民進入水上機場與國府兵協商,不料一去之後即被對方拘捕,不久之後便在車站前遭槍決。李俊賢1989年自美返台後,經由深刻參與高雄美術界的公共事務,加上原本對社會對歷史的敏感觀察,使其建構了個人獨特的觀照方式與表現手法。尤其經過台灣計畫的走透透方式,使其作品呈現出與現實環境的互動,此系列作品對其創作扮演重要的轉捩點。此作品攫取了歷史事件中關鍵的意象,加上文字的強化表現,鮮明的李俊賢式風格昭然若揭。
藝 術 家 小 傳
一九五七年生於台南麻豆,小學時遷居高雄,台灣師大美術系及紐約大學藝術研所畢業,除繪畫創作,在文字、漫畫、插畫、雕塑、電腦等,亦均有表現,李俊賢自師大畢業返回高雄,即在藝壇相當活躍。其先後參與創作「午馬畫會」、「南部藝術家聯盟」、「第三波(原當代)畫會」、「04」等藝術團體,並與畫友創辦「夔藝術」、「藝術界」、「南方藝術」雜誌。曾任高雄現代畫學會理事長、高雄藝術聯盟會長、「南方藝術」雜誌藝術總監。其繪畫作品之發表,除參加多項藝術團體之展覽外,亦舉辦過四次個展。李俊賢的創作觀著重於作品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希望具備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即該作品和觀者產生互動關係。在風格上,早期偏向於單純「景觀」之描繪,塑造神秘、深沈而悠遠的意象。到紐約後,畫面呈現遼闊的景觀、低沈的色調,「歷史意象」取代了早期的「自然景觀」;因受紐約藝壇的衝擊,他從「空間意象」的觀照躍入「歷史意象」的思維中。作品在對以往生活中不同時空的歷程的回憶後,開始在畫面上加入對台灣歷史註腳的符號,如雕堡、母校、橋…等。在紐約時,其繪畫的內容是刻意塑造後的單獨歷史意象的呈現;回國後,則是以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不同歷史意象符號的關係為主。換言之,紐約時的創作,比較著重歷史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即如何從現代人的觀點去看待過去的歷史傳統;現在的作品,則是以自己過去生活的經驗和其相關的環境為主。如高雄生活中的工廠、倉庫等工業都市的相關環境,即其回國後創作內容最重要的意義象徵來源。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