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498|回覆: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門裡門外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4-17 09:33: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4
門裡門外                                                                       

    門是分隔內外的重要指標,門裡門外,判若兩人,門裡是自己人,門外是外人。

    又為了出入方便,而設立門。假使無門可出,或不得其門而入,那叫「門兒都沒有」。如果連窗戶也無,師父雲老禪師說:「你們會悶死在裡面。」連混的資格都沒有。

    門裡門外也有界限,那就是門檻。門檻的高低,代表資格、身份與認同,縱使門戶洞開,門檻太高,也會讓條件不具足的人望而卻步。

    又因理念、思想、目標不同,大家各立門戶,難免有門戶之見。

    門裡的人,雖然大致上相同,同中還是有異,如兄弟、堂兄弟、表兄弟;總能異中求同,譬如都有共同的祖先。

    門外的人,縱然部份雷同,比如:同姓、同鄉,同是台灣人,同是黃種人;整體來說,卻大有不同,如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飲食方式、宗教信仰、生活價值、種族膚色等等。

    門裡門外,為了和平共存,於是就發展出了「包容」和「共識」二種美德。

    一門之隔,即使是動物,命運、待遇和結果,可以天壤之分。

    門裡養的是寵物狗,非常挑食,餵他幾天狗飼料,就耍性子不吃,一定非吃牛肉罐頭不可。夏天跟著吹冷氣,冬天又有溫暖的狗窩。

    門外邋遢的是流浪狗,有一餐沒一餐的,偶而有善心人士餵牠們殘羹剩飯,像餓虎撲羊似的,搶著囫圇吞嚥,那會計較色香味。

    鳥籠門裡養的是畫眉鳥,有吃有喝有住,又沒天敵,羨煞門外的其他鳥類。主人又疼愛得不得了,直誇牠叫的聲音很好聽。其實牠們是「眼看著天空飛不了,只好一聲一聲叫」。

    古時候的城池都設有高牆、城門與護城河,還有兵士看守,門禁森嚴。而一門之隔,分為城裡城外,城裡繁榮富庶,城外就比較落後貧窮,古今皆然。

    據說天上也有四門,天人出入卻只走南天門。除了有天兵天將把關之外,南方丙丁屬火,所以南天門是火門,只有真金才能不怕火煉,是真天神才過得了南天門。非我族類的,便被拒之門外,儼然成了無形的高門檻。貴為天神,又有神通,尚且怕門外人擅闖禁地,壞其隱私,等而下之的下界凡人更不用說了。

    南贍部洲家家戶戶也都有門。同在一個屋簷下,關起門來是自家人,再親密不過。但是牙齒也會咬到舌頭,相處久了,總有利害、是非和問題,最後便結怨生恨。所以佛經說:冤親債主都是我們門裡的六親眷屬。如果不相干,又天南地北的門外人,從來不曾打過交道,怨由何生。

    同在一個家門,或同在一個師門裡,遇到冤親債主怎麼辦?選擇逃避、遠走高飛,或怨天尤人!除非修淨土法門往生西方。如果想在娑婆世界即身成就的話,只有面對,進一步了斷惡緣、償清宿債,而且還要做到「莫再造新殃」。否則,業報現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市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請問逃向何處?那要如何面對!師父說:「不能改變別人,只好調整自己。」又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知道怎麼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

    會成為六親眷屬,甚至法眷屬,或多或少,都存在有債務關係;即使答應人家,卻還沒做,也算欠債。所以古人有言:「孝順的兒女,是來報恩、還債的;忤逆不孝的,是來報怨、討債的。」

    門外的人,事不干己,論事可以喙長三尺,頭頭是道。改天換成他是門內的人,判事卻變成手重五斤,步步難行。因為有些人得罪不起,無辜的人又不能白白被冤枉。有些事,想想還可以,千萬不能真做(例如打打蒼蠅應付了事就好,別惹老虎);有些話,永遠不能說;說了做了,可能飯碗不保,甚至性命難保。偶而生起的道德勇氣、正義感、使命感,也都被沉重的生活壓力給壓垮了。有些事的確能造福人群,卻會擋掉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者的財路,壯志未酬身先死……門裡的一些內幕,門外的人永遠不會知道。

    學佛的人,要皈依三寶之後,才算是真正進入了佛門,成為佛弟子,也像是另類的資格、身份與認同。不公開的拜三寶為師,如「我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皈依,沒有見證人,儀式不隆重,殷重心發不出,今天高興皈依,明天心情不好,就可能不皈依了,不能算是正式皈依。而在法會的殿堂裡,三寶為證明,同參道友來觀禮,自立期誓,盡形壽皈依佛法僧,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恭敬心、殷重心、菩提心,三心齊發,完成三皈依,不但閉惡道門,開人天路,而且成佛有份。

    有人說:「我雖沒皈依三寶,但也念佛、念法、念僧。」門外的人和佛法僧有什麼關係?師父說:「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死了,你去念他們嗎?」值得我們深思。

    有些大德居士,學佛很久了,也自認為很不錯了,就瞧不起凡夫僧。三皈依只皈依佛、皈依法,卻不皈依僧。試看現在佛門外,自稱破本參、見性、明心,成佛成菩薩的一大堆,佛門裡的有幾個。經中,釋迦牟尼佛曾自謂:「我亦在僧數。」又,比丘僧尼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也是專業的修行人;僧團是佛陀所親手建立起來的,僧人也是遵依佛制而如法出家的。只皈依佛、法,而不皈依僧,怎麼能算學佛?因為佛已入滅,佛像又不會說話,法只是印刷品,只有出家僧才能續佛慧命,代佛宣法。不皈依僧,那是自拒於佛法門外,傲慢與自高。古德云:「我慢高山,不出德水。」

    師父說:「出家只是改變身份,不是一出家了就是佛菩薩。」又出家人雖是專業的修行人,也有職事要領,也有事情要做。寺廟又是處在人世間,要過日子還得有錢,難免有法會與佛事要做,否則錢從何來。並非一整天都無所事事的,可以專心修行。

    縱使如救頭燃的認真用功,想成就佛菩薩,也不是一蹴可幾的。大乘經中,處處說到,菩薩修行第一大阿僧祇劫滿,才完成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也就是外凡位和內凡位,說穿了還只是凡夫,並未登聖。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才登初地聖位。二阿僧祇劫滿,完成七地。進入三阿僧祇劫,再完成不動地的八地。三祇果滿,才是十地滿心。阿僧祇與劫都是天文數目,不是等閒百生、千生、萬生可以躐等的。阿僧祇,華嚴經有詳細的介紹;劫又有大、中、小三種,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也都有解說,可以翻閱。

    這些佛門裡的事,門外的人知道了多少。如果一口咬定出家人根機太差,在家居士自比維摩詰或六祖惠能,可以啊,那也進佛門裡出家看看,經過十年、二十年,做個比較,又高明了多少。真正說,能放下名利恩愛,及世俗的一些牽絆與誘惑,而來出家,又能安份的待在寺廟裡面修行,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以前有一位歐陽竟無的居士,佛法知見學了不少,也自認境界很高,其實他是有心想出家的,只是覺得沒有一個出家人夠資格當他的師父,結果家也出不成。有一次,他和法尊法師公開辯論佛法,本來以為一定一面倒的,可以得到大勝利,卻輸得奇慘。這件事,他到臨死前還參不透:「怎麼會栽在一個沒沒無聞的土和尚手裡!」

    這就是門外的人,不知門裡的事。一者,僧團中,亦有四雙八輩(須陀洹向乃至阿羅漢果)的聖僧,及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他們和光同塵,混跡在寺廟裡,目的是隨緣度化、衛教和保護我們這些凡夫僧。二是門裡和門外的學佛方式,也有明顯的差別,大體上說,門外的人比較看重多聞,門裡的人(包括已皈依的佛弟子)講求力行實踐。

    昔日五祖將付衣法,對門人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明裡要門人炷香禮敬,並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暗中卻昭示神秀,謂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後來禪宗便把未見性明心的人,稱做門外漢,也就是未入本心佛性之門。門裡是真佛子、師子兒,或謂到家、桶底脫落、見本來面目,見本地風光。門外是權教菩薩或二乘、凡夫,未達究竟之地,最多只是一時的變通,或拾人牙慧、鸚鵡學語。

    門外的人,從不曾進入門裡一窺堂奧,總是以既有一知半解的知見做基礎,另外摻揉一些道聽塗說,再加上合理的分析、推測,最後更運用豐富的想像力,為門裡的格局做定論,「可能是三房兩廳吧。」直到將來有一天,登堂入室,進了門裡,親見親聞,完全不是那回事,不禁啞然失笑。真相又是如何呢,古德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伯樂,善識千里馬,還把知識經驗寫成書。他有個兒子也想克紹箕裘,便按書索驥,得到的卻是癩蝦蟆。伯樂啼笑皆非,告訴兒子說:「此馬好跳,不堪御爾。」我們這些未見性的門外漢,也如伯樂的公子一樣,縱然也會朗誦六祖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但是六祖見的是如千里馬的本心佛性,而我們見的是像癩蝦蟆的煩惱性。

    雖然經中說,眾生皆有佛性,眼見、耳聞,乃至意念、心想,都是佛性的妙用。可是我們這些凡夫,譬如放牛的孩子,黃昏要回家,騎在牛背上數牛,總是少一隻。因為六根總是往外看,有太多的分別、計較、執著,從不曾返照迴光,向內觀視,當然不見佛性,也不見所騎的牛。

    古德有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未見性的人,說空著空,說有著有,說中道著中道,說牛說馬,就以為真的有牛馬。不但執著語言文字,更執著一切的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虛妄不是否定,也不是沒有,而是經過深入的認識後發現,相雖顯現,而如夢幻非實。相者,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或者說,文字相、語言相、心緣相。所以五祖弘忍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這些相,祖師們在為入門之前,同樣被迷惑,何況我們這種門外的凡夫。

    法融禪師住在牛頭山時,感得紫雲覆蓋山頂,又有百鳥銜花之瑞。四祖道信禪師路過,望見奇景,知此山中必有異人,於是上山訪尋。問他日常修何行。法融說:「觀心。」四祖再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啞口無言,門裡門外,高下立判。

    法融再帶四祖參觀他修行的地方,左右四週都有虎狼出沒其間,他了無懼色,足證「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四祖則故意做出驚怖的表情,法融有點鄙夷的說:「猶有這個在!」這個是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到了法融禪師常常靜坐觀心的石頭旁邊,四祖提筆在石頭上寫一「佛」字。法融這下臉色大變,心神不安。心裡一定在想:「這塊石頭是我靜坐用功的地方,你在上面寫上佛字,我以後怎麼敢坐上去,把佛坐在屁股下面是大不敬的。」四祖也附和著說:「猶有這個在!」這個又是什麼?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見到佛的文字相,心裡就跑出佛的色身相,把文字相和色身相劃上等號。只為法融禪師未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怕褻瀆佛陀,所以驚懼不安。

    金剛經也是大般若經的一分,兩者的宗旨同條共貫,都屬於大乘空宗。大般若經裡有一段文字,很發人深省,有助於我們去深入瞭解法融禪師的盲點在那裡。

    「色但有名,受想行識但有名。色中無名,名中無色,非合非離,但假施設。受想行識中無名,名中無受想行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菩提薩埵但有名,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名。菩提薩埵中無名,名中無菩提薩埵,非合非離,但假施設。無上正等菩提中無名,名中無無上正等菩提,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德山宣鑑禪師未見性前,精研青龍疏鈔,也就是金剛經的疏注,還做座主講經說法,極富盛名,時人稱為「周金剛」。那時南方禪宗正盛,標榜「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聽了很不服氣的說:「沙門釋子,經三大阿僧祇劫,施捨無數頭目髓腦,修行無數難行苦行,尚且不一定能成佛。那些南方的魔子,敢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世上那有那麼便宜的事。我必定要去掃蕩魔窟,清除魔類,不讓他們貽誤蒼生,以報答佛恩。」於是擔起青龍疏鈔,直往南方而去。

    路旁有一婆子賣點心,德山禪師正餓得發昏,就停下來光顧。婆子問:「擔子挑的是什麼?」

    「青龍疏鈔。」

    「那你一定懂金剛經了。」

    「略知一二。」

    「我有一問題請教,答得出來,點心免費供養;答不出,請別處買去。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要點的是那個心!」

    德山為之語塞,心想,懂得那麼多經典上的名相,面對現實,全派不上用場。連點心婆子都擺不平了,怎麼去降伏南方的魔子魔孫。於是又驚又慚,發誓要尋訪善知識,以明了此事。

    聞說龍潭禪師禪風興盛,便上山訪道求師;到達目的地,卻大失所望,說:「久聞龍潭大名,及至到來,龍也不見,潭也不見。」龍潭法師出來對他說:「子親到龍潭。名字、言說、聽聞都不可信,還須親自走一遭。何況龍但有名,潭但有名,這裡無龍亦無潭,只有一個龍潭禪師。而龍潭禪師也只是世俗假名,順應眾人的言說分別而已。你若能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執不見龍與潭,許你親到龍潭,親見本來面目。即金剛經所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德山無言以對,只好虛心受教。後來他在龍潭座下發明心地,進入門裡,放一把火,把一輩子不離不棄的青龍疏鈔燒了,感慨的說:「窮諸玄辯,如片雲游於太虛;竭盡樞機,似一丘投於巨壑。」經典沒有錯,錯在執著語言文字即是道。譬如有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要因指而見月,卻莫認指為月。古德有偈言:「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欲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可謂相呼相應。

    六祖言:「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漸修、頓悟自古就有爭議,若依五祖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而論,那一個學佛的人,不想早日識自本心,進入門內,做丈夫、天人師、佛。雖然正勤精進,只是根性不免有利鈍之分。如三千里的長安路,有人朝發夕至,有人則曠時費日。

    師父雲老禪師則說:「沒有漸修,那來的頓悟。」利根如六祖,一聞金剛經便悟玄旨,也要有前生紮實的基本功,今生暫聽別人提醒,馬上就記憶起來,而有所覺悟。否則便成無而忽有,既能無而忽有,也有可能有而忽無;凡夫不歷修證,可以忽然成佛菩薩,佛菩薩也隨時會墮為凡夫。這種理論,便成撥無因果,無因惡見了。師父又作結論說:「有修就有證。」卻莫氣餒。

    倦鳥思欲歸巢,遊子思欲還鄉的三界浪子們,家門裡,尚有兩位倚閭而望的老慈親,不要再在門外流浪四方,該「青春作伴好還鄉」了,家裡一切現成。可是切記,要遵守交通規則,莫逞快,「十次車禍九次快」。希望大家都能「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來源:衲衣下的故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4-4-20 13:24:49 |只看該作者
小弟曾經看過佛陀的故事,跟達摩的電影,對佛法有點興趣。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版主:
1.
請問要學習佛法,該從何本經書入門?
在網路上爬文,有人說譯者也會影響經書的正確性?
又有提到,某某經可讀,某某經不可讀,讓小弟莫衷一是。
2.
請問開悟跟涅槃是一樣的意思嗎?
開悟的人,死掉後可以超脫輪迴嗎?
如果開悟後,又還要輪迴到人世,而在下一世,又迷失本性,那不就前功盡棄,要重新來過,永遠無法脫離輪迴。
3.
請問拈花微笑是甚麼意思,佛陀說的不傳之密又是甚麼?
4.
打坐不能成佛,磨磚不能成鏡,那該如何才能成佛。
行住坐臥皆是禪。
這裡講的禪與佛,是一樣的東西嗎?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4-4-20 13:54:53 |只看該作者
再加一個問題:
看到一個故事說,一位菩薩在拜他自己。故事大意就是說求神不如求己。
但是又看到一個說法,如果一心念佛號,將來就可前往西方極樂淨土。

這兩件事,看起來有點矛盾。
應該如何看待這兩件事呢?


Rank: 1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4-4-20 19:12:06 |只看該作者
wd1655223 發表於 2014-4-20 13:24  
小弟曾經看過佛陀的故事,跟達摩的電影,對佛法有點興趣。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版主:
1.

嗯,原本只是路过。。想灌些水来增加一些积分。。却让我看到了你的推文,不回答对心理过不去,因为我以前也像您这样,万般佛法不知从何修起。。虽然我不是版主,但也跟您分享一些经验吧。以下只是供您参考哦。

1.
請問要學習佛法,該從何本經書入門?
在網路上爬文,有人說譯者也會影響經書的正確性?
又有提到,某某經可讀,某某經不可讀,讓小弟莫衷一是。

答 :这个问题还真是很难回答,其本上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佛法这个东西是很讲求因缘的。还要您的心愿意接受和以真诚但不盲目的来对他。一些佛经还需要一定的缘分和福分才能够有幸的在冥冥中认识到。对于一个新入门者来说,般诺菠萝蜜多心经是所有入门学的必备品。过后就勤劳点多多去一些比较真派的佛庙吧。鼓励去台湾四大佛教门派下的佛庙。在当中您会碰到五花八门的学法与佛法,就看您跟哪个佛法有缘与那个佛法比较适合你咯。。

2.
請問開悟跟涅槃是一樣的意思嗎?
開悟的人,死掉後可以超脫輪迴嗎?
如果開悟後,又還要輪迴到人世,而在下一世,又迷失本性

答 :这个问题在您的佛法修行中会有答案的。与其问人倒不如在佛法修行中慢慢的体会吧。不过先说明一些让你知道。 开悟跟涅槃是不一样的意思。两者的意思还差个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呢?(这个需要长篇大论,与其靠人来回答不如自己参悟还会来的跟透彻)

4.
打坐不能成佛,磨磚不能成鏡,那該如何才能成佛。
行住坐臥皆是禪。
這裡講的禪與佛,是一樣的東西嗎?

答:这个是在达摩祖师戏里说的吧,打坐要根据佛法来做,一味的闭着眼睛就以为打坐,那个只是浪费时间。禪是佛的智慧的一种称呼。佛法是要在生活中实践的,跟生活是一起的,要在生活当中引用佛法,体验佛法。所以说行住坐臥皆是禪, 要把佛法用在生活里去实践他。这个道理不容易明白,是需要研修佛法,在佛法中体会。

Rank: 1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4-4-20 19:27:27 |只看該作者
wd1655223 發表於 2014-4-20 13:54  
再加一個問題:
看到一個故事說,一位菩薩在拜他自己。故事大意就是說求神不如求己。
但是又看到一個說法, ...

哈哈哈。。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五花八门。。我还是用一些比较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吧。。

这个问题就像是您只是得了一些轻微的感冒,明知道在过一些时日就会好,但是为什么还要吃一些药呢?
答:那是有可能要更快好和防他恶化吧

那么在大学或中学的时候,明明有一些知识只要多用心就能明白,为什么还要老师来教呢?有些还补习。
答:这个有可能老师教了后,您有个参考,让您更加容易吸收。

这个原理就像您的问题一样,虽然修行是靠自己的不靠他力。但是您要有个方向,有个准确度。而念佛不是单纯的念,您要去明白他,为什么念?和念佛号背后的含义。念佛就好像佛是您的老师,您的方向,让您无时无刻的都以他为方向。而佛也会在您时机成熟时,化成各种方便来开导您。这也是为什么行住坐臥皆是禪。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4-4-21 20:48:11 |只看該作者
多謝,andy大大。
希望還可以再聽聽其他人的看法。

Rank: 1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4-4-21 22:54:10 |只看該作者
wd1655223 發表於 2014-4-21 20:48  
多謝,andy大大。
希望還可以再聽聽其他人的看法。

感恩。。您如果真的有心,真心的话。。我不妨推荐您一本可以主修的经书吧。。这册经书我本人也还在修着。。因为有点难度和在众多的经书和经咒里,数这册咒文最长。。这本经名叫《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众经之王。。

由于此经有点难度。我本身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入门的。先是观音灵感神咒,六子大明王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七佛灭罪真言,般诺菠萝蜜多心经,诸多佛号等为初步接触佛法的第一步。(这些经文跟咒文都比较短,而且顺口,稍有慧根的人都很容易背下来)

第二步,是背诵大悲咒,好一段时间了。。才去接触这本《大佛顶首楞严经》。

以上仅供参考,有可能大大慧根跟独到,也有良好功德跟随。。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的才能修习《大佛顶首楞严经》。

在此愿大大的修得正法,修得圆满。阿弥多佛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4-4-21 23:34:1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1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4-4-22 01:57:26 |只看該作者
老奸巨猾 發表於 2014-4-21 23:34  
大大吉祥!

因為之前看您問的是版大,所以末學就在一旁靜靜看著了,可惜版大不回答您,也許知道真正的佛 ...

老奸大大真是见解独到。。愿意跟人分享佛学。。
在下受教了。。感恩不尽。。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4-4-23 17:01:42 |只看該作者
感謝兩位大大。
在此小弟說一下,讀後心得,與一些問題請教。
心得:
關於無法可說,讓我想到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一思考即著於相。

問題:
1.
要想發財,佛法教我們修財布施,要想健康長壽,佛教我們要無畏布施
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放下一切嗎?
為何佛還要教我們,執起身外之物。

2.
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不妄動的真心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請問如果修到了這個境界,這個真心可以用來幹嘛?

3.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說:佛陀在傳法後期說,因果並不存在,否定他自己之前提出的因果輪迴說。作者說出自楞嚴經。
這是真的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31 15:3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