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2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水牛 林淵

水牛
林淵
雕塑
石材
60 × 70 × 40cm
1981
作 品 賞 析
「水牛」是林淵經常雕琢的主題之一,大塊劈痕落在堅實的石材上,突顯出牛特有的碩實無華的敦厚個性,略加雕飾的牛頭,宛若剛浮出水面的牛隻,雖逸筆草草,但見真心。林淵因經常與飼養的豬、牛接近,得以細心觀察,加上個人的生活體驗,結合幻想與創造力,才能使作品從石塊中現形。因此他的作品顯得平凡、家常,與農家生活怡然貼合。
藝 術 家 小 傳
西元一九一三年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內加道坑共和村,於一九九一年過世。
林淵的父親早年在埔里從事墾荒工作,也曾為了掙些工錢湖口而充當工役,挑著米菜往返於番子社(今霧社)。
林淵家中原有六子,林淵排行第五,三個哥哥因病夭折,另一位哥哥身體孱弱,不幸的是,林淵五歲時母親撒手人寰,唯一的弟弟也因熱病而變得痴傻,家中大小事務幾乎全落在林淵的肩上,除了煮飯、放牛、種菜、料理家務,還得照顧哥哥弟弟。
十歲進入木屐欄公學校(今東光國小),才讀了兩個月,體弱的哥哥病逝,家中需要人手,林淵因此輟學回家幫忙。自此再無機會進入學校讀書。
林淵十五歲時,正式下田工作,為了掙外快,他曾經挖薯榔供漁民染魚網,以及淘金、結腦(蒸餾樟腦)、伐木、打石等粗重的工作,有時還得替人劈棺材板、拔藤條作為包裝捆紮的材料或採溪石作建材替人蓋房子。長期接觸石材與木料,使林淵對材質特性與工具操作的技法有相當程度的熟練度,而那些真實的人生體驗,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泉源。
一九三五年,與陳秋梅女士結婚,育有六名子女。
一九五七年,妻子因肺病去世,林淵因向雜貨舖老闆黃炳松賒帳,而認識他生命中的貴人。
六十五歲的林淵,應兒女要求,從農事上退休,開始了他的藝術探索之路,他的創作包括了石刻、木雕、繪畫、刺繡、組合藝術等,累計有三千多件作品。 一九八○年,「埔里鄉情」季刊社的黃炳松先生,買下了林淵全部的作品,並帶他拜訪雕塑家楊英風、朱銘。同年五月,中視電視台首次報導其作品。六月,法國生藝術(Art Burt)大師杜布菲來函,表達其對林淵作品的欣賞。
一八九四年,黃炳松先生決定開拓南村里一片三公里的土地為雕塑公園,專門陳列林淵的作品,並依林淵工作室的樣式,在園中建一座林淵美術館。
一九八七年,石雕公園定名為「牛耳石雕公園」,現稱「牛耳藝術公園」。
一九八八年,林淵胃穿孔住院,半年後繼續操刀雕刻。
一九九一年,因身體不適住院,九月因胰臟癌併發症病逝。
綜觀林淵作品的內容,以鄉野傳說或神話裡的人物、動物居多,豬、鵝、猴、烏龜、貓頭鷹與各式各樣的人,也有流傳於民間勸人為善的因果報應題材,如:三妖佛、還債豬等,他擅長藉宗教、神話雕刻以醒世。也有些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如:龜身豬頭、萬字角的牛、八卦蹄的牛等,並慣用方言俚語、藉古諷今。 林淵的創作材質有:石刻、木雕、繪畫、刺繡、組合藝術等;雕刻作品裡,線條繪畫性強,具象中略帶抽象。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