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2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4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加工出口區 何文杞

加工出口區
何文杞
水彩
水彩、紙
56.3 × 78.5 cm
1987
藝 術 家 小 傳
一九三六年入屏東公學校,一九四四年高等科畢業。抗戰勝利後,半工半讀,開始習漢文,一九四六年入屏東師範學校四年制普通科。十九歲時即立志作畫家,一九五二年如願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曾任教屏東工業學校、屏東女子中學等,退休後任新竹師專美術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及私立東方工專美工科教授。何氏的繪畫技巧擅於捕捉對象物的質感,豐富的情感亦貫注其中。其創作理念可歸納為:一、鄉土意識與政治訴求,二二八事件影響其畫作中,不論是抽象或寫實皆以描繪台灣風土民情為主,也以各種隱喻將反對的政治意識帶入繪畫。二、對光影的浪漫追求,藉由光影捕捉歲月的軌跡、心境的明覺、時機交替所呈現出來無可取代的美。三、他在表現技法上,嚴謹運用光影處理和蒙得利安式構圖; 研究精緻的寫實技巧,尤以透明水彩獨步畫壇。其個人創作歷程,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三年為現代畫派研究:包括印象派、野獸派、視覺藝術、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五年回歸鄉土寫生作品:如花東海岸、高屏一帶鄉村中的寫生畫作等,以細膩的透明畫法,描寫台灣農村景象。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九四年以鄉土取材創作:如古厝、馬背、窗櫺、古門、燕尾等。視覺的焦點拉近到物象的正前方,以完全濃縮到各個單獨的物象上。一九九五年迄今為原住民藝術等。除教學與繪畫外,並熱中美術教育與交流。一九六○年於屏東舉辦第一屆翠光美展,至一九九八年已為四十二屆。期間一九六六年起發展與日本美術團體之交流展,一九八二年籌組「屏東美術協會」,一九八六年加入韓國團體,同年起原有的交流基礎擴大為「亞細亞國際水彩畫展」並逐漸取代三方交流,一九九一年更擴大為「國際水彩畫聯盟世界水彩畫展」,為故鄉的美術教育和文化促進活動不遺餘力。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