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西方教會大分裂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7-26 08:25:2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西方教會大分裂

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去逝之後,在羅馬的16位樞機立刻開始集會,商討選舉新教宗。樞機中大致可以分為三派,四位義大利人、五位法王派、和七位裡摩辛派,這一派的樞機們雖然也是法國人,卻不受法王派的信任,當時還有一些樞機仍然留在亞威農。此外還有一股強大的,能影響教宗選舉的外來因素,那就是羅馬城的群眾們。當樞機們開始選舉教宗時,羅馬的群眾都聚集在伯多祿大教堂外面的廣場遊行,大聲急呼說:“我們要一位羅馬人,否則我們就採取行動!”就在這種氣氛下,樞機們匆匆忙忙的選出吳爾班六世擔任教宗,新教宗雖然不是羅馬人,卻是個義大利人,也不屬於樞機團,因此,吳爾班六世是一位折衷的人選。

教宗吳爾班六世當選時,年齡已是六十歲了。他是一位法學家,因此對教會的革新極為熱心,但是他所用的方式卻過份的殘酷和獨斷。他為了改革教會而操之過急,反而把樞機團和周圍的人都得罪了。聖女凱薩琳曾經一再的勸告吳爾班六世要待人以禮,以便能收攬人心,但他魯莽而又固執,不聽從聖女凱薩琳的勸告。他還公開宣佈將要擢升一大批義大利籍的樞機,目的是使法國籍的樞機從此可以閉口無言,他還儘量的苛待那些仍然留在亞威農的樞機們,而疏忽那些新樞機;他又與那布勒斯的王后們發生了衝突,樞機們個個都非常的懊悔選舉了他,他們以夏天的炎熱為介面,都悄悄的離開了羅馬。在秘密計畫下,13位樞機來到亞那尼。1378年的八月,他們從亞那尼發出一項聲明,宣佈在四個以前的選舉是受到強迫、失去自由,所以宣佈教宗吳爾班六世當選無效,連那不勒斯的王后和法國查理五世都預先許諾,要支援樞機們。他們在凱達諾伯爵的保護下轉到豐迪,在法國軍隊的保護之下選出羅伯樞機為教宗,取名為克勒孟七世,於是形成了西方教會歷史上長達39年之久的大分裂悲劇。

就人而言,羅伯確實是一位適當的人選,他是一位有魄力、有才華而又深得人心的領導人物,但是就當時的環境而言,羅伯是義大利人所痛恨疾首的。一方面固然因為他是法國人,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曾率領傭兵改打義大利,所遺留下的創傷,依舊還深深的印在義大利人的心靈上,稱他是“羅伯•西塞那的屠夫”。而且就選舉的程式來說,克勒孟七世是一位非法的教宗,因為在烏爾班六世被選出的四個月以後,一部份的樞機因為對新教宗的不滿,才藉口說:“在羅馬群眾威脅下的選舉無效。”這顯然是事後的遁辭,所以在教會歷史上,吳爾班六世以及他的繼承人,就被稱為“羅馬系統”,以正統自居,而克勒孟七世和他的繼承人,則被稱為“亞威農系統”,也被稱為“假教宗”。

大分裂大大地破壞了教會的統一性,下麵就說說西方教會大分裂的情形。教宗吳爾班六世及他的繼承人在教會歷史上被稱為正統的“羅馬系統”,而在法王支援以及法國軍隊保護下被選出的克勒孟七世及他的繼承人,則稱為“亞威農系統”的假教宗。克勒孟以武力奪取羅馬的動作失敗後,他只好率領法國籍的樞機們去亞威農,開始了所謂“的西方教會大分裂”,這場分裂悲劇所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巴比倫流亡時期。

那個時候的情勢,可以用“迷離惝恍”四個字來形容,甚至連聖人們也有的倒向對立教宗的那一邊。聖女凱薩琳則是擁護吳爾班六世,她還致函給樞機們,表達了她內心極大的悲憤,同時,也給予執拗的吳爾班坦率的警告。吳爾班六世剛開始時,曾經得到日爾曼皇帝查理六世的承認,但查理六世不久就去世,他的繼承者溫斯拉仍然繼續支持吳爾班。此外,那不勒斯王國的義大利、英國、匈牙利,以及斯堪地那維亞等地也都擁護吳爾班。而西班牙、法國、西西里、那不勒斯薩伏、蘇格蘭、葡萄牙,以及一部分的日爾曼地區,則是效忠于亞威農的教宗,由於服從的方式各有不同,各個教區和修會也常呈現出分裂的狀態。當然啦,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混淆在其間。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演變下去,就成了教會的大毒瘤。執拗的吳爾班六世不但不努力挽救這個分裂的局勢,反而瘋狂地攻打那不勒斯王國。他把王后開除教籍,號召十字軍攻打那不勒斯王國,為了要推翻王后,他請出了王后的堂兄查理與之對抗。等查理征服了那不勒斯之後,教宗吳爾班又和查理之間有了衝突,繼而把查理也開除了教籍,後來連支持他的樞機們也起而反對他。吳爾班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其中的幾位樞機判處了死刑。1389年,吳爾班死於羅馬,沒有多少人為他惋惜。繼承他職位的是鮑尼法斯九世,新教宗隨即與那不勒斯議和,鮑尼法斯九世因此而獲得了全義大利的承認。五年後鮑尼法斯去世,依諾森七世繼位,兩年後去逝,羅馬系統選出額我略十二世。而在亞威農方面,繼承克勒孟的是本篤十三世。

羅馬系統和亞威農系統同時爭奪伯多祿宗徒之長的職權,雙方各有自己的教廷、自己的樞機團,也各有一套行政機構,更各有派遣到各地的代表。某地有主教遺缺時,雙方也都企圖委任自己的人選,因此往往又造成了地方上的雙包案。他們各有各的收稅員,往往在同一地區徵收賦稅,造成百姓雙倍的負擔。緦而言之,兩個相互對峙的教會各不相讓,教會的分裂帶動了社會的分裂。教會大分裂的最大悲劇在於,一般人民不能分辨真假和是非,因此個人的良心常常蒙罩著一層陰雲。我們設身處地來體會當時人的心情,救靈魂和死後升天堂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要達成救靈魂、升天堂的方法,就是接受教會的領導,可是,究竟那一個系統才是真正在領導教會呢?說的更具體一點,如果羅馬的教宗不是真教宗,那麼他所任命的主教當然就不是真主教,至於主教所祝聖的神父,當然也不是合法的真神父了。再往下推,這些神父所舉行的聖事當然也就無效了。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教友們也就不免產生懷疑的心,進而否認教會的需要,這也難怪英國的威克利夫創導異端和邪說,會獲得許多人共鳴了。羅馬和亞威農的教宗都認為自己是正統,所以採用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打擊對方,其中包括了精神上的以及物質方面的方法。開始時,雙方各自公佈詔令,將對方開除教籍,雙方也各組十字軍,企圖用武力來消滅對方。雙方還利用大批的宣傳者,用文章和宣導的方式,揭發對方的罪惡,甚至有時候還有大學教授參與筆戰。這些筆戰最初都以攻擊對方為主,久而久之,更具思考、更富理論的建議就出現了,終於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大公會議運動”。

借會議來解決教會問題,這原本就是教會一千多年以來的傳統。各位一定還沒有忘記,宗徒大事錄中記載了宗徒時代在耶路撒冷所召開的公會議,當時討論外邦人是否應該行割損禮的問題,伯多祿以宗徒之長的身份主持了會議。西元第四世紀召開過尼西亞公會議。除了教會整體性的會議,還有地方性由各地主教所召集的教務會議,目的是解決地方性的問題。而大公會議必須由羅馬教教宗宣佈召開,由他親自或委派代表主持,或至少會議中所產生的議決,應由教宗親自批准後予以公佈。如果沒有教宗的同意,任何大公會議,一律都被認為是非法的,不能產生法律上的約束能力。大公會議的目的是在解決整個教會的問題,而現在教會已經分裂為二,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嗎?如何能夠使分裂的教會再度重新合一,是當時基督教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所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亞威農時代以後的教會,有許許多多急待改革的地方,可是只要教會的領導權還在分裂的情況下,任何的革新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要召開的大公會議,必須先解決分裂問題,而且啊,按照當時的情勢,也只有大公會議才能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這就是教會史上所說的“大公會議運動”,希望借一連串的會議,先來解決教會的分裂,然後再去從事教會方面的各種改革。

但是,提倡以大公會議來解決問題的,立刻就面臨到一個大難題,那就是到底該由誰來召開會議呢?羅馬和亞威農雙方都自認為是正統,雙方也都堅持任何會議都該由他們來召開和主持。實際上,羅馬和亞威農兩方的其中之一應該是正統,可是,要認定究竟誰是正統,這正是有待大公會議來解決的問題。大公會議必須由教宗來召開,而兩位教宗誰真誰假,又必須由大公會議來決定,為了解決這種兩難的困境,並解決這種惡性循環,因而出現了一種所謂“大公會議”的學說。“大公會議說”的主張重點是這樣的:大公會議的權力高於一切,它是教會的最高領導機構,有權解決教會分裂的問題。它可以承認一方而拒絕另外一方,也可以罷免雙方而另外重新另選一位新教宗。我們可以把這項學說的內容歸納成以下三點:第一,它否認了教宗的權力來自天主的神學說法。第二,它否認了教宗全權的說法。第三,它以代議制度替代了教宗的獨斷專制。如果真的是依照這項學說,那麼整個教會的傳統勢必會全部遭到推翻。現在,說明一下所謂“大公會議說”的背景。

“大公會議說”雖然具有強烈的革命性,但卻不是一種新的理論,從俗世的政權這個角度來看,歐洲在西元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代議政治的觀念呼聲相當地囂張,比方說1295年英國的模範國會和1302年法國的全國三級會議,都是這一派學說的具體表現。而歐洲其他區也有類似的組織。如果俗世的政府可以容許人民參政,那麼,基督徒又為什麼不能參與教會的行政工作呢?教會原本在創立的初期就已經有大公會議的組織,那麼,為了解決目前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經由這種代表全體信友的會議,在會議中共同解決問題。既然教會的“頭”已經喪失了領導全教會的能力,那麼就只有由教會的肢體來執行任務了。所以,從政治觀念的發展而言,“大公會議說”這個觀點是很合乎當代的政治潮流,而對教會傳統而言,它本身還真是一種革命性的思想呢!

然而,教會的傳統,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已經不斷受到挑戰,“大公會議說”正好可以說是這些條件的結晶品。中古初期,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俗世的政權就一再地干涉教會的內政;甚至企圖全面控制教會。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教會也不斷地在侵佔俗世政權的各種權力,尤其是羅馬教廷,一直就以基督教共和國的領袖自居,想要建立它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整個中古時期,政治和宗教的衝突都導源于這個領導權的爭奪。教會本身的分裂,正好給俗世政權帶來了很好的機會。而“大公會議說”又給了俗世政權一個很合乎情理的法律根據。因為“大公會議說”主張統治教會的權力,應該是操控在全體教友的手裡,其次,根據中古時代所謂的重要份子的法律觀念,控制這個全體會議的,理所當然應該是帝王公侯。如此一來,過去無法成功直接控制教會的帝王公侯,如今就可以借由控制大公會議來達到控制教會的目的了。俗世政權在自己的疆土權力範圍內竭力反對代議制,但在在教會權力方面,卻反而竭盡所能地支持代議制度。“大公會議說”之所以能夠盛行一時,正是受到這班俗世政權的支持。其實早在西方教會大分裂之前,就已經有好幾位學者,主張以俗世政權控制的會議制度來統治管理教會了。像是英國的威廉奧岡、義大利的馬西裡奧,還有法國的約翰楊登,他們三個全都是日爾曼皇帝巴代利亞的路易在反抗亞威農教宗時期的幕客。這三個人可以說是大公會議說的前驅者,今天,我只介紹威廉奧岡的看法。威廉奧岡原本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因為涉入精神派方濟會對貧窮的爭執,而被認為是在宣傳異端,所以就被召到亞威農教廷做自我辯護。1328年,威廉奧岡認為不能在亞威農獲得公正審判,於是投奔到日爾曼皇帝路易的麾下,要求政治庇護。而路易這時候也正好和教宗若望22世之間發生了糾紛,威廉奧岡到來,正好給路易增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威廉奧岡就以哲學家的立場,攻擊教宗的全權,認為太大的權力勢必導致暴政,如果教宗成了暴君,就像若望22世一樣,教友就有反抗的權力,為了不使教宗淪為暴君,威廉奧岡提議,以大公會議來限制教宗的權力,而整個教會聯合起來的智慧,是限制教宗權力的最大力量,教宗只不過是一個人,而大公會議卻是整個的教會,所以大公會議的權力也應該高於教宗之上。

下面討論這個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第一位是義大利學者馬西裡奧,在他的著作中,馬西裡奧不僅否認了教宗的全權,而且更進一步認為教會應該完全隸屬於國家政權之下,成為政府裡的一個部門,教士也一如其他的人民一樣,不應該享受任何特權。他還說,以教會本身的組織而言,一切的權力是來自全體教友,而教宗、各級教士和行政人員的職權,是來自教友的授權,換句話說,他們的職權直接來自教友,而不是來自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應該是屬於代表整個教會的大公會議,如此一來,教宗和主教就僅有執行任務和懲罰罪犯的責任而已。威廉奧岡、馬西裡奧以及楊度等學者的言論,並沒有在提倡之初就受到普遍注意,因為他們當時只不過是日爾曼巴伐利亞路易王的私人辯護者而已。但是,西方教會大分裂出現之後,他們的言論逐漸受到有識之士的注意。當時的教會已經沒有真正的領導人,那麼,肢體就該起來活動了,連原本不承認大公會議權力高於教宗權力的人士,這時候也都認為,在當情形下,實在是有必要借著大公會議來解決所面臨的分裂問題。維也納的亨利蘭根斯坦寫下了《教會合一與革新建議書》,內容就解釋說大分裂是天主用來說明,權力應該屬於全體的教友,建議書中並且還說明,大公會議有權罷免教宗。另外,還有孔拉德說大公會議不僅高於教宗,而其本身也不過是由教會代表所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權力是在全體教友。在這一波大公會議學說論戰中,最熱烈的是巴黎大學,其中有的是為論戰而論戰,或是為個人的名利,或是為政治關係。其中還有人很不負責任地喊說“教宗的數目或多或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能有兩位、三位、十位或十二位呢?甚至為什麼不能每一個國家有一位教宗呢?”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學者,為了教會的利益,根據學理,推動大公會議來解決問題。他們在研究教會的性質以後,認為當教宗無法執行任務時,必須另外找一個足以替代的機構,這個機構應該是大公會議,不論有沒有經過教宗同意,大公會議正可以彌補這個缺陷。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支持這個論點。他們主張,如果教宗拒絕召開大公會議,那麼皇帝就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在這種氣氛之下,西元1409年的三月,十四位來自羅馬、十位來自亞威農的總共二十四位樞機,以及三百多位教會顯要,在比薩召開會議。參加的還有西歐各政權的代表、神學家和教會法典的專家。與會成員以大公會議的身份,從三月到八月,努力地要尋找出解決分裂的途徑。他們曾經要求羅馬和亞威農的兩位教宗自動辭職,但是兩方面都不同意,於是呢,比薩會議只好宣佈罷免這兩位教宗,另外選出米蘭的樞機當教宗,取名為亞歷山大五世。亞歷山大五世在位不到一年,比薩會議又選出若望二十三世,而羅馬的額我略十二世和亞威農的本篤十三世,都認為比薩會議不具合法性,因此都拒絕接受,他們也都各有不少俗世政權的支持,所以也都能夠繼續維持各自的勢力。因此呢,比薩會議不僅沒有解決原來二分天下的問題,反而更增加了一個所謂比薩系統的教宗,把局勢搞得更加地混亂而不可收拾。

比薩會議失敗,這說明了在民主的氣氛中,領導人物還是不可少的。教宗既然不能起來領導教會,那麼只有讓俗世的政府來越俎代庖了。早在1398年,法國的查理六世就曾經召開過一次會議,會議中通過決議,不再支持本篤十三,1407年又開了一次會議,決定法國教會應該走國家路線,就是所謂的法國教會。在這同時,波希米亞和匈牙利也有類似的措施。這種情況,指出了一個更大的危機,長久的分裂已經迫使各國走向地方教會,對教會的統一普遍感到失望。比薩會議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至少已經指出,為了挽救教會分裂的局勢,只有合作才是合理而且有效的途徑。

而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領導大家合作的人,他就是日爾曼皇帝西祺門。西祺門本身已經嘗過政治分裂的禍患,因此,當他在日爾曼境內獲得完全的勝利之後,他深信統一教會應該是他的職責,他就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決定召開另一次大公會議,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除了謀取教會的統一之外,還有其他的兩個問題也有待會議解決,一是教會內部的革新,一是在波希米亞境內胡斯的異端。經過多方面的努力,西門祺宣佈在現今瑞士國境內的康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您知道西門祺為什麼選擇康士坦斯這個小城來召開大公會議嗎?原因是這樣的,前面我已經說過,康士坦斯屬於日爾曼皇帝的勢力範圍,西門祺選擇康士坦斯用意是要避免義大利和法國的干涉而操縱整個大會。果然,法國對開會地點深表不滿。不過嘛,最後還是接受了,並且派了三位著名的樞機與會。然而,實際上,法國的勢力還是控制了整個的大公會議。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4-7-26 14:36:17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分享那麼好的資訊~~上到了一課~感謝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8 08:3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