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9-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6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養分
吾人生存在宇宙之間,要靠養分,才能生存。天地萬物,就是供養我們的養分,例如:雨露是花草的養分,飼料是貓狗的養分,海水是魚蝦的養分,空氣是萬有的養分,讀書是人格的養分,父母是孩子的養分,衣食是吾人生活的養分。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要靠養分滋長;假如沒有養分,任何生命都無法生存。農家養豬養雞,豪門可以養士,聖賢可以養眾,政通人和可以養民。過去領導者收養人心;台灣曾經買賣人口,造成很多的養女。
人有了養分之後,自己就要知道保重身心,才不致於讓身體生病。包括:清心寡慾可以養心,寧靜致遠可以養志,怡情適性可以養和。甚而人類靠天地萬有給我們的養分,讓我們養望、養廉、養氣、養德、養量。有時候人也不一定要養聰明,而要養拙,所以人有了養分之後,要懂得養精蓄銳,充實自己,養深積厚,普利世人。
世間上無論什麼,都要靠養分的滋養、供應。老師供應我們知識的養分,農夫供應我們米麥的養分,工人供應我們物用的養分。人,到了老年,除了兒女來給父母長者的養分以外,國家社會更應該對頤養天年的老人給予尊重的養分。《禮記》說:「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老人到了沒有養分的時候,他又怎麼能活得下去呢?
螞蟻儲糧,蜜蜂釀蜜,都是儲備養分。所以,人在世間不能把自己完成,不能把養分儲備充足,未來的歲月就叫人掛念。
日人統治台灣的時期,當時的學校不名為學校,而稱為「養成所」,例如現在的泰北中學,即是日治時代佛教創辦的中等養成所。工人訓練也要養成,公務人員的儲備更要養成。哪個個人能注重養成,則個人會健全;哪個團體注重育養人才,則團體會興旺。養分者,養身之本也,吾人要求生命久長,怎能不注重養分呢?
養分,也不只是養身,最注重的是養心、養性;心性的滋養,就要有仁義道德。我們的身體,每天要吃幾碗飯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我們的心性,每天也要有多少仁義道德的滋養,才能讓心性獲得充足的養分。儲糧養身,儲德養性,我們道德的養分,究竟能儲存多少呢?文 / 星雲大師
來源:迷悟之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