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章發表區] 『生態環境』台灣的環保問題與環保運動(中) [複製連結]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19 01:59: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礦業與工業
另一個是採礦,尤其是水泥礦的開採。
本來都在西部開採,後來李登輝有一個產業東移的政策,但是其實產業並沒有真正東移,只有採礦東移,就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外圍開採。水泥礦對台灣自然資源的破壞力非常大。台灣的水泥人均用量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科威特,一年用掉約一千兩百多公噸的水泥,而且還有一些可以外銷。
另外一個問題是工業,高雄是台灣最早發展石化工業的地方,從1968年開始蓋了第一座輕油裂解廠,到今天一共蓋了五座。剛開始就造成這樣非常嚴重的空氣污染,嚴重到在家裡點蚊香、點一根菸都會爆炸,地下水點火會燃燒的地步。所以在1987年政府要建第五座輕油裂解廠時,引發當地居民非常強烈的抗爭,包括到立法院抗議,甚至把工廠整個圍了幾百天不准它開工,最後是政府帶鎮暴警察鎮壓之後才結束。可是這樣的抗爭並不是完全沒有效果,最後還是逼得政府不得不做它將在民國104年(2015年)遷廠的決定。現在台灣正面臨石化工業跟鋼鐵業要重新建廠的關鍵時代,很多地方都在發動一些反對新工廠建立的計劃,像雲林就在反對台塑大煉鋼廠的建廠計劃;王永慶為什麼在兩岸這麼吃得開,因為他一天到晚要脅政府說,如果你不給我一些優惠獎勵,我就要到對岸去。台塑在台灣的環保紀錄很差,但是他就是利用兩邊拉鋸戰,兩邊游走,爭取它最大利益空間。
另外一個是高科技產業。台灣有三大產業,金屬煉鋼、石化與電子電機,這三大產業大概佔台灣九成以上。竹科大概是二十五年前開始發展起來,很多人以為竹科的電子產業不同於煉鋼、石化,不會造成嚴重的污染,但事實上它也有很嚴重的問題。第一,它要犧牲非常大面積的農地,大的面板用的土地面積,一個廠大概都要五十公頃到一百公頃,台灣僅存大面積的台糖的土地,會一筆一筆的消失。面板廠所造成的污染也包括處理廢棄物導致的地下水汙染問題。這些廢水倒到河川裡以後,農田引水灌溉,農田就漸漸鹽化,沒辦法再耕種,地下水的污染也造成沿海生態的破壞,衍伸出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譬如那裡養出來的牡蠣重金屬含量很高。
另外,這種工廠需要的水量非常巨大,農民跟這種大資本家競奪水源,結果都是農民輸,所以最後農民只好休耕,提供給這些電子廠去用水。休耕的經費按理講應該是由這些電子業去負責,可是最後還是由政府來買單,其實是納稅人出的錢。 最不公平的是,這些高科技產業每年繳的稅非常少,這個模式基本上中國也正在複製,就是各國爭相用非常優惠的條件,包括租稅減免、引進的機器也免稅….,到最後你會發現表面上這些科技產業投資非常大,可是政府能夠收到的稅金卻非常少,它可以造就的是一批所謂的高科技新貴,與一步步拉大的貧富差距。
台灣環保團體抗爭的形式大概不脫群眾集會、遊行、陳情、抗議、遊說等等,這種抗議行動要比較有效果,幾乎地點都要選在台北,因為台北是政經中心,我們南部人比較辛苦,每次做抗爭都要到台北去。陳情對話的話,我們試著要不分黨派。不過在台灣,有關環保的議題,國民黨是徹頭徹尾的開發派,即使他們身為在野黨,他們還是全力支持這樣的開發案;民進黨披著一個「綠色」的外衣,因為它是從群眾運動起家,結合環保運動等種種反對力量起來的,所以它表面上要維持一個綠色政黨的形象,但是骨子裡也是沒有理想、沒有原則,它會被大量的技術官僚牽著走。過去如果民進黨在野的時候還好,因為我們可以跟他們合作來對抗國民黨的絕對開發主義,現在變成民進黨執政以後,我們沒辦法找國民黨當盟友,我們試著努力跟他們接觸,但是找他們沒有效果。
最近有一個例子就是興建湖山水庫的政策。我們在立法院遊說的過程中,225席總共遊說了73席的立委反對這個水庫的開發,其中大部份是民進黨的立委,反而是在野的國民黨在支持這個政策。所以從2000年到現在,社會運動工作的推動非常困難,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反對黨。表面上看來,兩邊好像吵得很厲害,但事實上在一些重大的開發議題上,他們完全是站在一起的,相較之下,我們是很弱勢的。政府官員最後都會把責任推給「民意」,民選官員是靠選票的,環保團體有多少選票?所以目前在環保議題的公共政策上,還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理性討論的空間。
李根政:台灣大部分的開發案還是有「環境影響評估」,這個機制的建立大概有十幾年了,可是一直以來其實都是橡皮圖章,很多都可以被政府左右。2005年新的環保署署長(張國龍)上任之後,邀請了一些民間的環保團體的成員進入環評,可是還是有來自行政院方面的壓力,最後迫使環評方向轉向。在台灣,中央政府還是掌握大部分開發案的主導權,民間表面上好像也佔到一個好的決策位置,可以去遊說某一些特定的政府高官,但是其實不一定能夠發揮效果。
環保署裡有一個所謂「專業評估」的機制。1994年《環境影響評估法》通過後,規定開發規模在一定範圍以上的,就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山坡地的開發評估比較嚴格,一公頃以上就要做環評,平地比較寬鬆。工業區的設立、道路的開發、礦業的開採等,幾乎所有的開發案都要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在環評會裡,21個委員裡有7個市政府的副部長,就是跟開發案比較沒有直接關係的官員,例如經濟建設委員會、農業委員會等單位的副部長,加上十四位的專家學者進行審查。按台灣環評法的設計,如果開發案在環境評估階段被認定有重大的衝擊,是可以把它否決的。可是專業審查的制度否決權很少被動用,因為它挑戰到行政院的權力。行政院有時候決定一個開發案要做了,照理講,行政院長是比環保署大,可是這個案子送到環保署,居然被署裡面的一個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否決,行政院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接受的,所以雖然他們明明知道法律給環評委員這樣的權力,他們還是設法透過種種層面來干預,讓環評的審查最後能夠符合行政院的意旨。


週四, 2006-11-02 15:58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神秘客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4 20:4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