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3-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0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1942年隨著日本帝國敵對行動之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第9066號行政命令,授予作戰部部長將本國公民或外國人從本國某一指定區域排除出去的權力。羅斯福希望這一命令能夠使陰謀破壞、間諜行為、內奸活動減至最低程度。據某些估計,這一命令使到十萬日裔美國人被安置在俘虜收容所或拘留營,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這些人大多數來自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同時,也有相當多的意裔和德裔美國公民和外國人受到這一政策的影響,而美國西部的日本社團首當其衝。
正如我們現在所知,第9066號行政命令對於許多日裔家庭來說充滿破壞性。很悲哀的是,這一苦難時期,基督徒並未向日裔美國人社團伸出援助之手。雖然歷史記錄了天主教馬利諾教團成員對這一政策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但是,新教和福音派社團總體上保持沉默。毫無疑問,上百成千個日裔家庭的即時失去家園是個實踐福音的天賜良機。然而,令人感傷的是,這些絕好機會大卻份被白白浪費掉了。
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是,在戰後日本重建時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請求許多宣教士到日本。1隨著日本軍隊被擊潰,麥克阿瑟看到了一個傳播福音的機會。但是,這個呼求並未得到響應,只有95個新教宣教士被派往日本。顯而易見,麥克阿瑟將軍並未知道到美國對日本人民的困境漠不關心。教會並未對其日本鄰舍表示任何關注。有什麼理由可以期待教會對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呢?
今天,日本人民中基督徒(包括在這個國家內外)仍然屈指可數。受一種敵對於基督教的倫理文化熏陶,日本人民和日裔美國人97%沒有得到福音的傳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福音仍是太西方化。
清楚而言,並沒有什麼命令要求將在美國數百萬的穆斯林轉移到俘虜收容所,這不大可能發生。而且,日本人是個種族,而伊斯蘭教是囊括了各種種族背景人民的宗教。雖然這些區別是切切實實的,有跡象表明,對穆斯林宗教的民族恐懼在整個美國很為深厚。當國家政策還沒有走向俘虜收容所,信徒們就必須詢問基督教社團是否實際上沒有像對日本人民那樣對穆斯林相似反應。基督徒有否在我們的心中創造了俘虜收容所——相信對穆斯林的忽視比與他們有意義地交往更好嗎?
今天,是神賜與基督教徒一個千古難得的機會向穆斯林伸出援助之手嗎?我相信如此,但是,有幾件事要銘記於心。
土地與宗教的連結
首先,毫無疑問,正在進行的反恐戰爭幾乎無一例外是針對某些穆斯林狂信派的。挑戰就在于此。儘管美國政壇領袖們竭盡全力反復強調美國並不是在宗教鬥爭中,但是穆斯林認為美國在與穆斯林國家作戰。
即使伊斯蘭教並非國教,事實上,也是大多數中東國家的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要求人民毫不妥協地奉行伊斯蘭教法,在許多穆斯林心目中,國家和宗教幾無區別。因為國家和宗教的分界線極其模糊,所以,當美國攻擊諸如伊拉克(其政府表面上是世俗化)這樣的國家時,在阿拉伯人街道上就會被視為攻擊整個伊斯蘭教。
實際上,這種土地與宗教的緊密聯繫在《聖經》中有絲可尋。《舊約》滿是把應許之地作為神對以色列的允諾的章節。只要以色列信實,就有希望在神應允亞伯拉罕和眾族長的那片土地上居住並繁養眾多(參見申6-11)。然而,倘若以色列背棄了耶和華神,那麼他們就會失去這片土地的擁有權(參見申28:15-68)。
司提反,耶路撒冷教會的一位執事對應許之地和以色列人的宗教之間的緊密聯繫頗有見解,強烈辯駁這一聯繫的有效性,因為基督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的事(參見徒7)。
在其辯駁中,司提反向宗教機構說明以下三點。首先,雖然神把土地授予族長們,當他們還在應許之地之外時,神與以色列同在(參見徒7:2-16)。 其次,神賜給以色列一位拯救者,摩西,但百姓拒絕了摩西的領導權,所以他們被判在外流浪四十年 (參見徒7:17-43)。最後,當神以會幕向以色列展示神即使他們不信仍與他們同在時,以色列人背離了神的典範。
司提反認為“是所羅門為神造就殿宇” (徒7:47,《聖經》新美國標準版)。司提反繼續強硬斷言:“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 (徒7:48,《聖經》新美國標準版)。司提反的見解不應不為人知,以色列的宗教領袖們繼續錯誤地相信神仍在本地——以色列,聖殿所在之處。不過,司提反知道以色列的神不能局限於某一地理位置。司提反宣佈“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徒7:49,《聖經》新美國標準版﹔參見賽66:1)。對於司提反來說,會幕描述了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上帝並非靜止不動的,上帝無所不在!這位耶路撒冷教會執事為宣揚聖經真理的這一要點付出他的生命。
理解土地與宗教之間所存在的這一情感聯繫有助於信徒避免一些不利於分享耶穌基督福音的不必要問題。這就是福音派/聖經派基督教並不與朝聖之地相連的一個原因。神住在每個得救者的心中,他們的心就是神今天的會幕。我們會參觀一個有著宗教和歷史意義的處所,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些處所有救贖能力。救贖,在古老的宗教遺址中找不到,只有在耶穌基督本人中才能找得到。神所賜的豐富只有本乎恩也因著信在基督耶穌裡得到 (參見弗2:8-10)。
對神所在之所的這種確信對傳福音具有深刻的意義。福音應當是不含半點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成份的。儘管大多數穆斯林只會用上述兩個方法來思考問題,但是,基督徒必須克服此類錯誤觀念。如果以色列相信神僅僅在以色列地是錯誤的,那麼作為基督徒和作為美國人成為不可分割的現實就不可能對了。然而,基督徒的傳福音工作常常反映了土地與宗教的思維方式。
常常,美國傳道者遮蓋了基督救贖所有人的信息。有時,是其言詞、衣著打扮、肢體語言、缺乏對受傳者文化禮儀的關注、缺乏對受傳者的祖國和宗教相關事實的瞭解、缺乏對受傳者深深固守的傳統的尊重以及對受傳者語言的亂用等等。在上述情況下,穆斯林常常看到的是粗暴的美國主義,而不是聆聽到基督的召喚。因此,為了不成為那些需要基督的人的絆腳石,基督徒必須瞭解世界。
保羅是跨宗教傳福音的典範
使徒保羅在諸多方面堪稱向其它宗教的人傳福音的典範。在使徒行傳17:16-34, 他向雅典人作見証。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會堂與猶太人、外邦的敬畏神的人、伊壁鳩魯主義者以及斯多亞主義者隨心所欲的對話(參見徒17:17)。後來,在亞略巴古前面,使徒承認他們的宗教熱情,並引用當地詩歌以示其對雅典傳統的尊重及其在此方面的學識修養(參見徒17:22-28)。最後,保羅獲得一個發言的機會。具有重要意義的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這一點是雅典哲學家們所不能容忍的(參見徒17:32)。那是十字架的福音,而不是傳福音者,冒犯了他們。然而,經上說,“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徒17:34,《聖經》新美國標準版)。每次信徒們有機會分享救贖的福音都理當如此。當信徒們可以建立在一個群體傳統、來宣佈一切宗教的渴望都要在基督中實現的時候,那就非常有效了。不過,每個信徒應該確保避免成為對基督信心的絆腳石。
有關基督徒公民身份一個忠告
作為公民,基督徒應當並肩作戰,支持國家為根除所發現的恐怖主義所作出的努力。 作為本國基督教公民,信徒有權利也有義務為那些戰爭決策者祈禱,讓他們可以得到從神來的智慧的引導 (參見羅13:1﹔提前2:1-8)。然而,基督徒也有責任要求,在戰爭中,美國也要為未來和平播下種子。希伯來書11:32-34對如何正確地進行戰爭作了有力的聲明。確實,如此會引至對敵國的制伏、烈火猛勢的熄滅、外邦全軍的打退。然而,戰爭也是實行正義之舉的一大機遇。“實行”(perform)一詞字面而言指為確立某事(在此即公義)而努力。從聖經觀點來看,戰爭可以是神用來向一個國家實行公義的工具。美國武裝部隊必須對摧垮壓迫性政權充滿熱情,但是,他們的熱情還應當延伸到對滿目瘡痍國家的重建。在戰爭並非只是破壞的機會的聖經原則指引之下,美國必須在這些地方上確立善意、驅除根深蒂固的敵對情緒。
基督徒也是神永恆國度中的公民,神的福音是普世的意思就是,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參見羅1:16)。這福音必須盡可能地避免遷就某一文化。原因顯而易見。社會在不斷變化、不斷進步。因此,即使在福音派圈子裡,教會生活有驚人的變化。實際上,當代基督教音樂業已改變了北美每個教會的崇拜儀式。今天,有迎合慕道者的教會、基督教附屬圈以及難以計數的家庭團契——所有這些有關教會的表達形式是僅僅二十年前幾乎不曾聽過的。的確,為向穆斯林和世界其它宗教的信徒傳道,嚴肅的評估與變化是無可爭議的!
穆斯林宗教的信徒們是改變美國人口分佈情形的一個重要因素。據估計,有六百至八百萬穆斯林居住在北美,他們來自中東、東歐、非洲大陸、東南亞及其他地區。除了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之外,非裔美國人的一大部分是穆斯林。雖然近年來有大量的穆斯林抵達,許多人也在此代代相居並把美國作為自己的國家。穆斯林在十九世紀初登上北美海岸。第一個清真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建在愛荷華州雪松激流城中。確實有相當一部份是非法移民,但絕大多數並非如此。大有可能,與你一起工作或比鄰而居的穆斯林,要麼是合法移民,要麼是合法移民的後裔。他們要麼是美國土生土長的、歸化的公民,要麼擁有合法居住權。他們,真正而言,反映了美國的承諾。
然而,不管他們何時到達本國海岸,他們對伊斯蘭教的遵從必然會是個挑戰。伊斯蘭教是要求信徒絕對遵從古老習俗慣例這樣的一種宗教。大多數信徒過這雙重生活:需要遵從七世紀規則和習俗和在二十一世紀中生活和工作。生活在北美這樣的世俗化環境中,對於虔誠的穆斯林來說是不易的。北美的世俗化環境確保人人享有宗教自由,而虔誠的穆斯林來自於伊斯蘭教至高無上的環境。這一日常挑戰的後果之一就是許多穆斯林(包括溫和派)竭力在西方習俗的同化上如何劃出一條界線。無論以任何方式向他們傳福音並迫使他們馬上作出決定,都只會使他們對抗之意更為堅決。這種壓力是對他們文化敏感性的一大侮辱,常常會把所有的門都關上。
對有意義的福音傳播的建議
人們常常說,基督徒須要向我們的穆斯林朋友和鄰居傳播愛和憐憫之意。 這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只是願意與穆斯林分享福音嗎?
保羅知道,為了得著別人,信徒必須願意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參見林前 9:22)。這也許是最為有利的時刻,來示範信服一種宗教和接受耶穌為救世主這一重要關係之間的巨大差異。
• 讓我們為穆斯林宗教信徒作見証的機會作祈禱吧。考慮一下你在你的街區邊行走邊祈禱去認出穆斯林人家,開始為神為你開啟與他們相遇為友的機會而祈禱吧。為與你所遇到的任何人培養長期的關係作出承諾吧。
•讓我們對福音的性質作深思熟慮,準備好以一種無須與美國文化包袱相纏的方式與人分享福音吧。願意並樂意批評那些違背明顯的聖經教義的西方文化。
•讓我們閱讀那些對全世界(尤其是北美)的穆斯林公平描述的資料吧。閱讀關於伊斯蘭教不同的教派。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表示你對這些差異並非無知。
•讓我們考慮一下對向世界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的背景原則。 美國是一片廣大的宣教禾場。大城市中的諸多據點是異地的微觀反映。
• 讓我們閱讀伊斯蘭教及其與歷史中合乎聖經的基督教之間的差異。在某時刻,你的穆斯林朋友很可能會問為什麼基督徒相信三位一體、童真女生子、耶穌是神之子等等。為了向穆斯林傳福音我們就須要將我們對聖經教義的理解和辯護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準。
• 傳播福音時,請不要好戰、好辯。要清晰地解釋耶穌是誰,神通過單憑對神的信仰為人們提供了什麼。你的個人見証就是有力的陳述,這就使聽者理解到神最大的征服領土是人的心靈。
•最為重要的是,要實際地實踐信仰。向你的穆斯林朋友展示你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是你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督解放人的福音
毫無疑問,伊斯蘭教是一種有豐富文化遺產的宗教。對於大多數穆斯林, 背叛伊斯蘭教表示對他們文化的拋棄——而這是不可思議的。然而,許多穆斯林知道,即使他們不公開承認,伊斯蘭教很大程度上被激進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所佔有了。不管伊斯蘭教向世界提供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壓制性的負面形象和花言巧語諸如仇恨、壓迫和狂熱的暴力都已然使之黯然失色。
許多穆斯林被這種發展所困擾和對此類宗教的有效性發出疑問。諾尼•達爾維斯,一位有中東血統的前穆斯林,談到她從伊斯蘭教的逃脫。“伊斯蘭教”,她說, “從核心開始腐朽”。2 她提到今日的伊斯蘭教要求虔敬者順從,不是對真主亞拉的順從,而是對原教旨主義阿訇們作出的慘無人道狂熱解釋的順從。在達爾維斯及許多與她相類的人看來,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者業已把信仰和實踐割裂開來。達爾維斯提到:
我必須對我所行的每一步、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謹慎。只要表面言行恰妥我就安全。幕後是全然不同的故事。伊斯蘭教只看重公開的行為,而伊斯蘭教所禁止的罪行卻在私下極為蔓延。你沒有隱私,毫無選擇,唯有順從,至少要在公開場合帶著緊箍。我拒絕在公開場合奉行超人的規矩,然後私下釋放緊張和真實……我不能順從其他穆斯林監視的眼神,他們對待彼此如同伊斯蘭教法的執行警察。3
不像把難以計數的穆斯林控制在手心的壓迫性體系,伊斯蘭教信徒必須看到基督徒生活和思維的完整性。當他們看到基督教是如何救贖人民、如何釋放人民來活出聖靈之果子,他們就會開始看到所有人類宗教中所存在的缺陷。
今天,諾尼追隨了耶穌基督。在遇到一些基督徒向她顯出基督的愛之後,時候成熟了聖靈就引導她作出必要的文化調整。北美教會有責任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向穆斯林傳福音,因為耶穌基督也為這些穆斯林死。向穆斯林傳福音是個使人興奮的際遇,但是在其方法上也有嚴重的挑戰。
結論
感謝神美國沒有簽署一項普遍命令去圍捕所有的穆斯林。然而,神已然向他的教會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這項命令以最不尋常的方式而來。保羅對馬其頓人的異象很有教育意義(參見徒16:9-11)。依據所見之異象,保羅及其追隨者作結論道:“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10,新國際版)。這一傳福音的命令隱含在異象中,而異象就是那馬其頓人。
今天,實際上,在我們北美社會的各個層面有難以計數的伊斯蘭教信徒,他們每個人都是我們的異象,都是一個呼召。基督徒有洞察力來理解神的呼召並藉基督的愛的信息傳播福音嗎?神已召喚我們滿懷信心向前邁進,肯定更多的人會得到在我主耶穌基督裡得救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