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6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0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死後之喪祭之禮,客家人所以特別重視,乃表示對死者的情誼,維系生命之源遠流長,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歸宿。故對于慎終追遠的喪葬禮俗,做得十分周到,哀戚嚴肅,且二百年來遵守古禮,少有變動。
當尊親病危時,遠親近鄰,紛紛前來探視,家人如有遠出的,必盡可能趕回省視,以盡孝思。彌留時,由近親壯男健婦,為其潔淨身體,換穿潔淨衣服,抬至廳堂左邊,首內腳外,不挂蚊帳,此即古體所謂『壽終正寢』。然後剃發或綰發、穿壽衣。
當尊親始卒,一面舉哀、一而焚燒冥紙(銀紙)。死者腳尾要供奉有筷子一雙、鴨蛋一只,叫做『腳尾飯』,(或設置瓦油燈一盞,叫做『腳尾燈』),在未殮以前,親屬日夜輪流看守。神桌上供奉紙制的臨時牌位『魂帛』。大門囗貼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紙條。擇定出殯時日之後,趕印訃聞向戚友報喪。
喪家至市買棺材回來,喪家男女要舉哀至大門匐伏迎棺。作法事完畢,抬入廳中,擇定時刻入殮。殮前要洗尸換壽衣,棺內薦以草紙或茶葉和殉葬物品,然後抬尸安放,喪家男女環跪棺旁哀號,這叫做『親視含殮』。再由法師作法事畢,由工匠用大鐵釘分在四角釘牢,叫做『封棺』。封棺後,停柩在廳,傍置靈位,請行家做『旗幡』,為三尺多長的布條,男綠女黃,上面剪些花紋,寫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系在一支帶竹葉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靈。
祭奠在死後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舉行(現在多縮減日期提前舉行)。除喪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儀,或親臨吊奠,都應及時行之,方不失禮。靈堂用白布聯綴成闈,遮蔽靈樞,叫做『孝闈』,孝子長日躲在孝闈內陪伴靈柩,叫做『苫塊』,不飲酒、不吃肉,僅以粗食充飢,每當吊客祭奠完畢,孝子麻衣芒鞋執杖俯首弓身匐伏門前叩謝。
一般人家,出殯多在『首七』左右舉行,望族世家,出殯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擬好『謚法』恭送到喪家,叫做『迎局』。普通人的『謚法』,男人由族長合擬,女人由外家擬定。
出殯當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兒媳孫兒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帶孝』,一般親屬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啟靈之前舉行,祭儀行三獻禮,戚族姻親均在前一夕備祭品送來,在此時致祭。其余親鄰朋友,亦多于此時來吊祭拈香,孝子孝孫則匐伏一旁回禮,婦女則在旁哭泣。禮畢,即嗚大炮竹三響,便蓋上棺罩出殯了。
開吊前,要禮請有地位的人來『點主』,就是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執新毛筆沾了朱砂高唱:『天地開張,日吉時良,點王為主』(唱到這句,即用朱筆在『王』字之上加一點使成『主』字。)繼唱:『世代永昌。』便算禮成。孝子孝孫則在下面匐伏叩謝。出喪的行列依次為銘旌、謚法紅紙金字,挽聯花圈等,香亭、遺像亭、樂隊、僧尼、木主、香爐、靈柩、送葬者居後。另外有一人提籃在先頭撒紙錢,沿途有兩堂路祭,一為族祭、一為戚祭。第二路祭完後,孝子孝孫要回頭向送葬者跪謝,並請止步,除至親人外,一般送葬者即行解散。出殯時孝子和眷屬應俯首弓身,沿途哀號,充分表現哀毀備至,就是執紼親友,也要絕對緘默,表現戚容:連路人也要在路傍側立,不得喧笑。
柩到墓地,先祀『後土』,然後奉安人穴,再由僧尼做法事,使動土掩埋,埋畢設祭,男婦冉繞墓三周。並將魂帛斗內五谷,撒于墓上,又取墓土一塊,放入斗內,名為『返主』。
回喪之後,便在家堂中設置靈壇,正中供死者遺像,謚法,還有木主,前面是香爐燭台,或是一盞常明燈。媳婦每天要在靈前上飯,供洗臉水,燒冥紙,早晚兩次,一直做到百日除靈。
人死之後第七天叫做『頭七』,再過七天叫做『二七』,以此推算,至第七個七天叫做『七七』。『七七』完了之後,便做『百日』,這日設祭後便除靈除孝。把手臂上帶的麻衣布塊除下,與紙扎的靈壇等一起焚化。喪事至此結束。
第一次墓葬之後,經三年五年,就擇吉開墓,拾骨入金甕中,找尋吉地,擇日安葬,墓地之大小精簡,喪家量力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