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7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1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核 心 提 示
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判斷一個民族或民係的主要標準之一。客家風俗大都是客家先民從中原地區帶過去的,因為變化的人文地理環境促進了中原風俗文化與當地風俗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客家民係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俗文化,即以中原漢族傳統文化為基礎而又浸染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又因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殊現象。雖然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但仍基本保留中原特色。宋代使中國的城市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宋代的城市風俗也繁盛一時,這對客家風俗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歲時節令 展現客家風情
客家的風俗習慣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歲時節令習俗、婚姻習俗和喪葬習俗。 客家人歲時習俗的形成內容,主要是傳統的歲時節令習俗,因受時間及空間的影響而有所差異。同開封人一樣,客家人對農曆新年極為看重,客家人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就“入年界”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出年界”。
和我們一樣,除夕,民間習慣稱“大年三十”或“年三十”,客家人稱“年三十前”,也稱“過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挂綵燈、貼門神、貼對聯,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早上起來,先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拜菩薩、敬神,然後在各家廳堂挂起祖宗畫像,敬奉祖先;上午,要在大門門口貼上鮮紅的春聯,挂上大紅的燈籠,並在房間、穀倉、傢具、床舖、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邊,貼上寫有“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語言的紅紙條,即所謂的“利市”,叫做“封歲”,也叫“上紅”;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也就是所說的“天光過新年,恭喜添福慶”。 食過年飯。年三十除夕晚上食過年飯,是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裏都做好雞、肉、魚及其他菜肴。食過年飯,都是一家團聚,桌上要擺上比實際人數更多的碗筷,以示還在增長。過年飯,原為家人的團圓飯,但也有相請“過年”的,主要是兒女親家(本村的)和最要好的朋友,為了輪流請“過年”,所以把本來是除夕的晚餐也就提前了,但一般要在“入年界”之後才請。年飯之後,便是要發“壓歲錢”了,大人給小孩發,有獨立經濟收入的兒孫也給長輩發,相互祝賀,全家人歡歡樂樂。
正月初一。初一是春節正日,也叫大年初一。從這一日開始進入歡度春節的高潮。吃、喝、玩、樂、探親訪友,歡歡喜喜度過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語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個耕,讀個讀。”也有“有吃有吃聊(玩)到二十”之說。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開始探親訪友,自然首先要給岳父岳母拜年,客家人稱“轉外家”。梅州客家人凡在上一年新婚的“新姑丈”和妻子一同“到府”拜見岳父岳母。過去,“新姑丈”到府會被戲弄,給他戴破笠帽,臉上抹鍋灰,弄得“新姑丈”狼狽不堪。初二開始,各家分別宴請“姑婆大姐”,請“新年飯”。 客家人的主要傳統節日除春節外,還有元宵節、清明節、六月六(天賦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