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書貴瘦硬方通神 博貫經術「柳公權」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始於東漢。宋《宣和書譜》稱:「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清代書法家翁方綱亦云:「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所以,楷書被普遍認為是由古隸演變而成。楷書以其形體方正,筆劃平直簡爽,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楷書四大家,是對中國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楷書四體」,分別是指: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柳公權(西元778~865 年),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柳公權幼年好學,善於辭賦,「性曉音律」。他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曾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一生長在朝中,仕途通達。
清勁峻拔 骨力遒健

唐.柳公權〈九嶷山賦〉(臺北故宮)
柳公權之書體初學於二王,並遍閱近代書法,精研唐初歐陽詢、褚遂良的筆法。之後,柳公權極力變右軍法,融匯自己的新意。柳公權對顏真卿的筆法甚為重視,下功夫學習,收歐體之方正,顏體之圓潤,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
經過長期的錘鍊,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創造了筆畫清勁峻拔,骨力遒健的「柳體」書法,自成一家。
與「顏體」想比,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柳字吸取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棱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像刀切一樣爽利深挺。同時,柳字又吸取虞世南、歐陽詢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獨樹一幟。
其筆畫細勁,稜角峻厲的特點,可以與顏書的雄渾寬裕相媲美,故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稱譽。這種瘦硬書風為唐代大詩人杜甫所推崇,謂之「書貴瘦硬方通神」,後世學書者也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柳字一字值千金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臺北故宮)
柳公權從小接受〈柳氏家訓〉關於「德行」的教導,終身以德行為根株,「博貫經術」。其人生、書藝都具儒家風範。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時穆宗荒縱,聞言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
柳公權享年八十八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歷唐代宗大曆十三年(西元778年)到唐懿宗咸通六年(西元865年),最後以太子少師逝於任上。
柳公權的傳世楷書碑刻作品很多。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回元觀鐘樓銘並序〉、〈馮宿碑〉等。其中〈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最能代表其楷書風格。
〈金剛經刻石〉為柳公權四十七歲所作,屬於柳書早期代表作。其下筆精嚴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柳骨」於此可初識,而柳公權集眾書於此亦可知。
宋朝鑒賞家董逌云:「誠懸書金剛經,柳玭謂備有鍾(繇)、王(羲之)、歐(陽旭)、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則是柳公權六十歲以後的作品。此時柳書進入鼎盛的大成時期,如麗日當空。〈神策軍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總體風格相近,法度謹嚴,精魄強健,然而也有細別。〈玄秘塔碑〉極勁健,〈神策軍碑〉則雄厚;前者極露筋骨,後者凝鍊溫恭;前者較遒媚,後者則較端重。故柳公權的楷書中以〈神策軍碑〉、〈玄秘塔碑〉影響最深遠。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據《舊唐書》載:「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
來源:正見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