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5
- 最後登錄
- 2023-1-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47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369
- 相冊
- 1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學佛快速入門指引
一、學佛的利益,學佛對我有什麼好處?
學佛的好處無有窮盡,絕不僅僅是不明白佛法的人說的尋找精神寄托。“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了解了佛法,就會知道學佛的好處太大了:
1、佛法是最圓滿的智慧。無所不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生百態。
2、佛法讓我們明白人生的真相,比如為什麼有生老病死,為什麼有人貧有人富、有人高有人矮、有人美有人醜、有人多助有人寡助、有人吉祥有人命運坎坷,有人健康有人疾病...所有一切,佛法解釋的清清楚楚。
3、佛法既可以讓我們了脫生死脫離輪回,而且可以讓我們當下得到巨大利益。無論是健康、平安,還是學業、升官、事業、發財等。佛陀針對不同根性的衆生,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衆生都認為財富、健康不可缺少,所以提供了很多這方面的方便法門。
4、佛法裏有無限可能,有無限的奇迹。我們所認為的不可能,很多只不過被業障所蒙蔽罷了。
二、人生的基本真相:人生八苦,任何人無法避免
無論一個人再富有、地位再顯赫,都無法逃避這八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其實光一個"求不得苦"已經夠大多數人苦不堪言了,比如想要一套理想的房子,想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想有一個輕松賺錢又多的工作,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希望兒女不僅聰明好學而且各方面都優秀,這些種種苦等,有些人一輩子都難以求到。
死亡的痛苦更不用說了,無論再有錢地位再高,都沒法阻擋死亡的來臨,有些人會因為病苦折磨而慢慢死去,有些人因各種意外或災害突然離開人間,根本沒有時間去准備。
人生為什麼這麼多苦?苦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解脫這些苦? 這正是我們學佛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詳細了解人生八苦:http://www.fomen123.com/fo/dyjh/dyjh/8589.html
三、佛教的因果觀:人與人為什麼不一樣?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佛教最基本的因果觀,而人生不不僅限這三世,因為前世還有前世,後世還有後世。甚至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理解為昨天是今天的前世,明天是今天後世。只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于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于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那麼自己沒有看到過曆史,難道就不相信民族的曆史、家族的家譜?沒有見過祖先,就否認祖先的存在?一個在偏僻農村從沒有見過飛機、火箭的老人,就否認飛機火箭的存在?所以眼見為實並不完全可靠。
前面介紹的人生八苦是每個人都共有的,但每一種苦,每人的處境卻是不同的。有些宗教認為這一切都有一個“神”在主宰,信這個“神”的人得救,不信這個“神”的人不得救。那麼為什麼同樣是信這位“神”的,仍然有些富有有些貧窮?有些端正有些醜陋?有些長壽有些短命? 為什麼不信“神”仍然有同樣的問題呢?
對于這些問題,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種了某個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必然會得到某個果。是善果還是惡果,都是和這個因有關系。
有了這個基礎,一切都很好解釋,種了財富的因才能得財富的果,種了長壽的因才能得到長壽的果,種了端正的因才能得到端正的果......
如果你學佛法學通了,你感覺世界沒有不平,是真正平等。自做業自受報,有什麼不平等的?誰加給你的?你自己加給你的。
詳細因果解析請看這裏:http://www.fomen123.com/fo/yinguo/
四、佛教的業力與輪回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那麼什麼是業?佛教用語中的“業”特別有“造作”之意。我們起心動念,對于外境與煩惱,起種種心去做種種行為。行為可分為身,口,意:用身體去做,用口去講或心裏在想,這些都是行動,稱為造作,也稱為業。這樣的一個造作過程,就會招感到將來的果報,從果報來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謂業的因;從業的因到業的果報,就有所為的業力,既是說由業力與外緣配合形成果報,就是所謂的業力。
業可分為很多種,比如身業、口業、意業;善業或惡業;共業或別業;定業或不定業;引業或滿業等。
我們造業後,業緣成熟時要受果報,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來世,它們的活動過程是怎樣的?其實,業的活動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相續,我們日複日年複年的生活着,這就是業的活動。我們在受業報的過程中,又再造新的業因。
衆生就是因為受業力牽引,不停的在六道中輪回,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三惡道指畜生道、鬼道、地獄道。人死後具體投生到哪一道,根據個人的業力決定,誰也無法左右。
有關業力和輪回的詳細介紹請看這裏:http://www.fomen123.com/fo/new/bizhi/6625.html
五、釋迦牟尼佛和佛教
釋迦牟尼原是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名叫悉達多,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一切學問,及至年紀漸大,看見世界上的人和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啖,循環不停, 又感到生老病死是免不掉的,就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苦的,非除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不可。因此到了十九歲的時候,他放棄了富貴榮華,出家修行,在修行的時候,受過許多艱苦,時常忍着饑餓,但卻絕不因此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得了道,成了佛。成佛以後,就在各處說法勸化他人。無論什麼人能照他所說的話去做,就可以解除苦惱,就可以享受永久的快樂。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說了四十九年,直到他八十歲的時候就涅槃了。以後佛的弟子們把佛四十九年當中所講的道理記錄下來,這就是現在我們所念的佛經。我們經常談起的佛,就是這位釋迦牟尼佛。
有關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八十歲示現涅槃和佛教的一些問答知識請看這裏:
http://www.fomen123.com/fo/dyjh/
有關佛教的知識請看這裏:http://www.fomen123.com/fo/fojiao/
六、佛教的基本教理
包括:五戒、十善業、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六度法門、三法印和一實相印等。(點擊打開佛教基本教義圖解)
五戒十善是我們學佛人都要了解並盡量去做到的,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那麼守五戒是不是吃虧了呢?如果明白因果其實守五戒是吃點眼前的“小虧”,而實際上持戒能獲巨大功德利益,佛經上說一個不飲酒、不食肉的人,福報不可思議!
七、學佛要注意什麼問題
前面介紹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所以為什麼經常會念或經常聽別人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些人說學佛得找一個老師,而且還要找名氣大的。想法不錯,能遇到一個善知識是非常好的,但虛雲老和尚告訴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況且名氣大不等于這個人就是善知識。
如何辨別善知識,宣化上人說“那很簡單,先衡量他是否貪財?是否好色?就以此二端作准繩。真正的善知識是絕不貪錢的。不像有些外道,你一進門他就要你把整副身家和盤托出,或者巧設種種玄妙的名目來向信徒要錢。灌頂要幾百塊,寶瓶要幾千塊,醫病要多少錢,祝福又要多少錢,私傳密法又要多少錢。”(擴展閱讀:分辨正邪)
不管跟誰學,最終學的一定要是符合釋迦牟尼佛講的法,符合佛說的,我們可以學可以做,這就是“以佛經為師”。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盡量多做,不該做的盡量不要做,這就是“以戒為師”。
八、誦經持咒有什麼用處,有沒有注意事項?
宣化上人說“你每念一次經,在你的自性裏邊就經過這麼一次的刷洗。這個念經是在你自性上,智慧會增加的。但是這個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見的,你看不見的,這才是真好處;你能看見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印光大師說“持咒以不知義理,但只至誠懇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能及者。”
很多佛經上都會介紹各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比如金剛經告訴我們讀誦一句一偈的功德果報就大的不得了,楞嚴經上說即使我們以散亂心持咒憶咒就隨時隨地得到金剛護法保護,寶篋印經上說我們誦經持咒“一切所願任意滿足”。但在介紹大悲咒的大悲心陀羅尼經上告誡我們要“唯除不善,除不至誠”,這就是要我們守好戒律,並能誠心去做,不要懷疑這懷疑那,假以時日必能花開見果!印光大師說“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這裏有一些學佛的備忘錄,可以作為參考。
學佛感應錄參考:http://www.fomen123.com/ganying/
九、佛教這麼多法門,我該從何學起?
既然學佛有這麼多的好處,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對治我們衆生的各種根性和愛好,這好比對病下藥。
比方衆生是些病人,衆生害的病不一樣,所以佛開的藥方也就不一樣。有的用涼藥,有的用熱藥,其目的都在把病治好。再說一個比方,比如從南京去上海,有的人愛坐火車,佛就教他坐火車的方法,有人愛坐輪船,佛就教他坐輪船的方法,有人愛坐飛機,佛就教他乘飛機的方法。方法雖然不同,目的都是到上海。佛教也是這樣,佛說的法門雖多,其目的都是教人成佛的。
學佛有定課最好,並貴在堅持
所謂定課,簡單說就是每天固定的功課,適當為自己定一個每天的目標,比如誦經幾部、佛號多少聲,也可以按時間,主要是養成不懈怠的習慣,讓自己更精進。當我們定下每天的目標後,無論再忙再累,都要堅持完。實在是當天完不成的,第二天記得及時補上。
學佛當然不能執著于數量,但在我們還沒有養成習慣的時候,執著數量還是比較好的。一開始的時候,數量宜適中但盡量專一。否則一下太多,給自己太大壓力,可能很容易放棄。當嘗試堅持幾個月都沒有問題的時候,可以根據需要添加,但是已經堅持的,盡量不要輕易放棄了。比如地下3尺有一個大元寶,當你挖到2.9尺的時候,就放棄了,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推薦一些常念的佛號、佛經和咒語:
1、佛菩薩聖號比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等;注意南無兩個字的發音為“那摩”。
2、佛經比如:心經、金剛經、寶篋印陀羅尼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等;
3、咒語比如:大悲咒、楞嚴咒、寶篋印陀羅尼、藥師咒、准提咒、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等。
對于大多數初學者而言,上述的推薦已經足夠了,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或幾種,不要貪多,所謂貪多嚼不爛反而不一定好,更不要追求什麼捷徑神通念一個佛經裏面沒有的咒語以免誤入歧途!
十、如何盡快見到學佛的效果
此生能聞到佛法或說上一句一偈,都有莫大的功德,《妙法蓮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所以一稱“南無佛”,就已經種下了成佛的因。
1、學佛如果要盡快見到效果,務必要精進實修
做任何事情,不是說一做馬上就有效果的,同樣做某件事情,有人見效快有人見效慢。對同一個人來說,精進和不精進誦持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總而言之,如果要盡快見到效果,務必要精進實修。就是給自己定一些稍微高一些的目標,比如發願多長時間內誦佛菩薩聖號xx萬聲,或誦某部經xx部,或持某個咒xxx遍等等。有些人認為“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必要追求數量,事實上,追求數量的過程本身就是逐漸達到制心一處的過程,唯有達到一定的量,才能從量變轉化為質變,讓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個台階。當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後,會發現自己法喜充滿不可言喻,慢慢自己學佛的信心也越來越大,逐漸會發現健康、事業、家庭也會朝着可喜的方向發展。
2、生起稀有想及難遭想,是修持任何法門成功之要素!
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求,是凡夫弊病,亦是初修者必然要立刻矯正之心態。否則日複一日,時光飛逝,經咒雖在念,但人每天好像半被迫交功課的心態,有時一天事忙亦沒有念了,這不是把修持經咒視為日常修行第一要務,放在生活的最前線;就算沒有放棄念誦,這樣十數年後,名義上是修行,實質上證到的、得著的,又有幾多呢?最終可能都是白了少年頭啊!
3、感應微妙難思,只不過不為凡夫有漏六根六識所觀聽感受,只要繼續保持真誠至善之心修持下去,一切顯感顯應,自會發生。
4、嚴持戒律,勤修戒定慧。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戒定慧三無漏學三綱領統攝一切佛法,為諸法之通則。戒為無上菩提本,學佛沒有效果,首先檢查戒律守持的如何,比如殺盜淫妄酒等。(有關持戒利益和戒律)
其實不發生靈驗感應的原因,還要檢查誠敬心及考慮自身業力輕重的問題,心念要誠,也要身體力行,比如佛經亂放,單手隨便取經,如廁不洗手然後馬上讀經等等,這些看似小事,實質是誠心不足的表現。
5、每日堅持不斷
夢參老和尚說:“一切法等你一斷,斷了之後再相續,重頭再來。我們每個道友,不管你持哪個咒,修哪一個法門,你最妨礙最主要的注意到千萬莫中斷。”
總之,做好上面5個方面,必得諸佛菩薩加持,感應道交只是遲早的事情,阿彌陀佛。
十一、學佛不可忽視的一些助行
誦經持咒念佛之外,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拜佛、放生、布施、施食等助行。拜佛不僅是一項很好的身體運動,更可以培養我們的虔誠心,而且對消除業障非常有幫助,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所以拜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放生、布施、施食等有助于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佛把衆生都看做自己的兒子,所以放生的功德非常大,而且放生文裏一般會念誦佛經佛號咒語等,所以放生同時兼有法布施的功德在裏面,經常如法放生的人都能感到法喜充滿,放生一般還需要出錢或出力,這樣就又等于兼做了財布施和無畏布施。
有關放生專題:http://www.fomen123.com/fo/fs/
有關施食專題:http://www.fomen123.com/fo/shishi/
夢參老和尚:用布施的力量來成就我們的功德:http://www.fomen123.com/fo/jingdian/xyjl/8605.html
十二、修行的途徑: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後(信);
就得認真去研究佛學,了解佛的理論(解);
知道佛的真理以後,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着佛的教導去修行(行);
這樣,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後一定能夠得到涅盤的快樂,(涅盤,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道理——衆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
(以上內容由佛門網搜集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