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如何將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中
佛法無定法,若能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則搬柴運水皆是神通妙用;飢來吃飯、睏來眠也是修行。慧海語錄說:
「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麼!我遮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
行者當於心性上用功夫,不應終日迷失於四大假相及六塵緣中,作鬼家活計。華嚴經說:「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德說:「無心即是道。」大珠禪師說:「一切處無心,得無心時不作無心想。」此處無不是沒有,而是「從有而突破或不一定」的意思。此處所謂的「有」是指能生的妄心,與所生的無明、煩惱、業力、習氣、分別、計較等。臨濟禪師說: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心。屙屎送尿,著衣吃飯,睏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功夫,總是癡頑漢。』」
初心學人必須依教如法,老實修行。因為禪通三藏,不是戲論。不能自我提昇境界,不能「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否則變成狂禪,卻有著魔之患。
初學佛者的通途是:皈依三寶,謹守戒律,懺悔業障,建立正知正見,定慧等持,解行並進,清淨自己身、口、意三業,發廣大菩提心、四弘誓願,行菩薩道。將來必有打破黑漆桶,徹見本來面目的一天。(可參考:占察善惡業報經或圓覺經所說。
古德又說:「平常心即是道。」現實生活中,任何時空,吾人的起心動念都應去觀照,凡事當作道來修,則處處皆是道場。修行是修正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由業顯道,由相對而顯絕對。楞嚴經說:「無覺異菩提。」能有所覺悟,才是修學佛法。
佛弟子的修養應當不同於一般凡夫。行者有行者的性格、風骨。要從心性上去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氣、業力、個性、脾氣。出家佛子不但要改頭換面,更要脫胎換骨。在家行者則要「入世生活出世心。」
譬如,學佛行者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要坦蕩蕩,不要鬼鬼祟祟。要戒行莊嚴;要有定力,不要慌亂。要表現智慧,不要愚癡。要有所不為,要多包容、少計較,要身口意清淨,不要搬弄是非、肆意造作。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做人做得好,成佛才屬可能。
行者修學佛法所依據的準則是「四依」法:「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者依義不依語;四者依智不依識。」凡起心動念與
道相應,與生死有關。凡事當作道來修。處處表現智慧,不被五欲八風所動,不被色塵緣境所迷,也不被自我妄心所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悠遊法界海,何等灑脫自在。
行者當從事何種工作呢?具體而言,只要不妨礙自己修學菩薩道的工作均可。如華嚴經中所提到的菩薩行者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城主、長者、童子、童女、婆羅門、出家外道、夜神、天神、林神、商賈、船師、醫生,諸大菩薩等;包含許多階層與行業。當今時代,工作的分類更廣,準此可以推想而知。
至於修學的法門,相應而且適合自己的根器即可。只要一門深入,均能成就。楞嚴經說:「歸之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廿五圓通,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來源:千佛山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