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3-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0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道,上周是英國偉大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200周年誕辰,世界各地的人們舉行了各種活動慶祝他作為進化論奠基人所作出的貢獻。
有人經常援引進化論中的一個「漏洞」說明達爾文的失誤:唯心論者宣稱達爾文的理論沒有過渡化石(transitional fossil),即缺失的一環。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科學家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作為進化的重要證據,物種會隨時間逐漸變化,過渡期的生物可能類似於中間物種,具有骨骼等身體特徵,這種身體特徵與兩個截然不同的動物種群一樣,如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或魚類和兩棲動物。
這些動物聽上去很遙遠,但化石記錄——儘管遠遠不完整——裡面到處是它們的證據,正如奧克西登塔爾學院地質學家唐納德‧普洛特羅(Donald Prothero)在他的著作《進化:化石記錄的證據及其原因》(Evolution: What the Fossils Say and Why It Matters)所持的觀點。
普洛特羅上個月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討論了那些化石以及《進化》一書發表以來公布的過渡化石,如「fishibian」和「frogamander」。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至少數百件甚至數千件過渡化石。準確的數字之所以不清楚,是因為有機體的一些世系仍在不斷進化之中。
以下是普洛特羅記錄的過渡化石名單,它們將增加至支持達爾文進化論的海量證據當中。我們中許多人多數時候將過渡化石同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生命化石聯繫起來,所以,這一名單側重於哺乳動物和其他脊椎動物,包括恐龍。
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
有一點現在很清楚,那就是早期和現代人類的進化樹看上去更像樹叢而非以漫畫形式表達的路線。普洛特羅指出,迄今發現的所有原始人類化石都構成了一個複雜的標本關聯體,但在2001年和2002年發現的「乍得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讓每個人都迷惑不解,因為它在700萬年前就能靠雙腳直立行走,但「乍得人」的頭骨大小、牙齒、眉脊和面龐與黑猩猩十分相似。「乍得人」或許是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不過,古人類學家在找到更多化石之前對這一結論仍沒有十足的把握。以前,通過化石記錄發現的人類最早的祖先可追溯至距今600萬年前。
大多數長頸鹿化石的頸部都很短,而今天的長頸鹿則頸部很長,紐約骨科醫學院技術研究所解剖學家尼克斯‧索羅尼阿亞斯(Nikos Solounias)正在準備一種長頸鹿化石Bohlinia,這個化石的頸部長度適中。
海牛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身上長有蹼,口鼻部向下,可以在淺水區生活。2001年,科學家發現了「會走的海牛」化石Pezosiren portelli,它有腳而非蹼,在始新世(距今5480萬至3370萬年前)今日的牙買加的陸地上行走。除了頭骨特徵像海牛外(如水平的牙復位,就像是傳送帶),Pezosiren重重的肋骨足以用作「壓艙物」,這表明它曾經像河馬一樣,還可以在水上生活。
科學家現在知道,乳齒象、猛象和大象具有共同的祖先,但他們卻難以辨別這個稱為長鼻類動物種群的最早成員,它們的歷史可追溯至漸新世(距今3370萬年至2380萬年前)。這個種群的原始成員的歷史可追溯至普洛特羅所稱的「終極過渡化石」莫湖獸(Moeritherium)。莫湖獸在始新世末期生活於埃及。單純從外觀上看,莫湖獸更像是河馬而非象,但它上身更短,牙齒距地面更低,牙齒類似原始乳齒象的牙齒,耳朵則像在其他長鼻類動物身上發現的特徵。
異齒龍是一種大型食肉爬行動物,長著尾巴和長鬚。它們經常被誤認為恐龍,事實上,這種怪獸是我們哺乳動物家族的一個成員,同爬行動物相比,異齒龍與哺乳動物的親緣關係更近。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它們長著專門用來刺肉的牙齒,以及只有哺乳動物及其祖先才擁有的骨骼特徵。異齒龍或許像蜥蜴一般到處爬行,同爬行動物的下頜骨一樣,異齒龍的下頜骨也由多種骨骼構成。
恐龍和鳥類
始足鳥化石上有叉骨,而叉骨只在現代鳥類及一些恐龍身上才能找到。始祖鳥化石還顯示它身上似乎有羽毛,正如我們在獸腳亞目恐龍身上看到的特徵一樣。獸腳亞目恐龍就是從始祖鳥進化而來。據普洛特羅介紹,始祖鳥可以飛行或滑翔,身體也有許多恐龍的特徵——牙齒(存在至今的鳥類都沒有牙齒)、一條多骨的長尾巴(現代鳥類的尾巴全是羽毛,沒有骨頭),長長的後腿和腳趾,一隻手也很特別,長長的手指滿是骨頭(與現代鳥類的翅膀不同)。
中國鳥(Sinornis)是同樣有長長的多骨手指和牙齒的鳥類,與恐龍身上的特徵相似,不具備與現代鳥類身上的特徵。
隱龍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雙足恐龍,與許多孩子知道的兩種恐龍具有許多共同特徵:一種是像三角恐龍一樣的長著喙的角龍(Ceratopsian),另一種則是腫頭龍,因其腦袋上有一塊保護大腦的厚厚的、圓狀骨頭而著稱。隱龍有厚厚的喙骨和頭蓋骨,喙骨是雙足恐龍獨一無二的特徵,而厚厚的頭蓋骨在腫頭龍身上也有。
近蜥龍(Anchisaurus)是原始的蜥腳類恐龍,具有許多蜥蜴的特徵。近蜥龍體長只有8英尺(蜥腳類動物以後一般可以長到100英尺長),頸部很短(蜥腳類動物以長長的頸部而著稱,蜥蜴則沒有),肢體纖細,腳看似不穩,這一點與恐龍不一樣。近蜥龍的脊椎像蜥腳類動物。早期的蜥腳類動物都是兩足動物,儘管後者是四腳著地。普洛特羅寫到,近蜥龍也許能以兩種姿態行走。
魚類、蛙類和龜類
「提克塔利克」(Tiktaalik)亦稱fishibian或fishapod,是一種個頭很大的有鱗魚類,為水生動物和陸地動物之間的完美過渡。「提克塔利克」有魚一樣的鱗片、鰭條、顎骨和嘴部,但它的頭蓋骨只有薄薄一層,頸部可以活動獵取食物,耳朵在陸地和水中都能聽到聲音,腕關節像許多陸地動物一樣。
去年,科學家宣布發現Gerobatrachus hottorni(即frogamander)。據科學家介紹,從技術上講,這是一種有齒兩棲動物,但它身上也有青蛙和火蜥蜴的共同特徵,顱骨寬,像青蛙一樣耳鼓大,兩塊粘在一起的踝骨一般在火蜥蜴身上可以見到。
兩億年前,一種即將變成龜的動物Odontochelys semistestacea(半甲齒龜)在中國沿海水域暢游。它腹部是硬硬的外殼,背部基本上沒有任何保護,口鼻部長而尖。多數現代龜的口鼻部一般都很短。此外,Odontochelys的口腔頂部和上下頜都有牙齒,研究人員由此認為,這是龜的原始特徵,它的口鼻部如今變成了如鳥一樣的喙,牙齒不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