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佛學與天主教神學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17 01:02:3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學與天主教神學

(一)中國的佛學

    在一篇講演裏,無論講得時間多麼長,決不能把中國的佛學都講說明白;不單是因為佛教在中國的歷史已經將近兩千年,也因為佛教在中國的宗派太多,有的說十二宗派,有的說十宗派,有的說八宗派,就說是八宗派,我們也不能一次都講完。因此,我只能就佛教哲理的大綱,簡要加以說明,然後舉出佛教的宗派裏,可以代表中國佛教的四大宗派:即天臺宗和華機宗,律宗和禪宗,把這四宗的特點舉出來,看看這些特點對於天主教神學可以有什麼關係。

    佛教教義的大綱,在於四諦論和因緣論。

    四諦乃是苦集滅道。佛教教義開宗第一章,就是苦諦,人生一切都是痛苦。生老病死是人生痛苦的代表。不過這四種痛苦,只是痛苦中最大的痛苦,從生到老,人的生活常是在痛苦中輾轉。佛教假定這個最大的前題以後,第二章就要解釋痛苦是怎樣來的,這便是集諦。集諦,說明痛苦的結集。痛苦的結集,原因在於因緣,佛教乃有因緣論。

因緣論的骨架,以三生為範圍,前生的善惡造成了今生的果,今生因前生善惡的果而結集的行為,又將為來生的因。三生因果前後相聯,構成一個骨架,人生乃是骨架上的皮毛。佛教的因緣論,通常稱為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意義,在於解釋『我』和『物』是怎樣而有的。假若沒有我沒有物,當然也就沒有痛苦,因為有了我和物,痛苦才能成立,我和物是怎樣來的呢?是由於『無明』。

    『無明』即是愚昧,即是錯誤。我和物本來是不存在的,卻因為我自已愚昧,錯以為是存在的,於是我和物便就存在了;而且我很固執地相信我和物是存在的,於是乃有『物執』和『我執』。既然相信我和物是有的,我便貪想利用宇宙間的萬物,以供我的享受,偏偏我卻不能常有這種享受,於是便感覺到痛苦。前生的愚昧使我今生痛苦,今生的愚昧使我來生痛苦。一生接連一生,永遠沒有止境。鸞棠私倘艘悅疒校韻鶩純嗟囊蛟怠?/SPAN>

    怎麼樣可以消滅痛苦的因緣呢?那就是道諦所講的救人大道。痛苦的因緣,根本在於愚昧無明。為消滅痛苦的因緣,便要使人懂得正道,看事看得分明。

    人的愚昧無明,究竟是怎樣來的呢?是因前世惡行所種的有漏種子,與生俱來,蓄藏在怫教八識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使人的認識根本上起錯誤,以無為有。為消除有漏種子,使變為無漏種子,應該用善行和正觀。於是佛教乃有誡律和止觀禪觀。佛教從兩方面去消除有漏種子:一方面是觀,由理智方面去做工夫,一方面是行,由行為方面去做工夫。止觀禪觀是屬於理智方面的,誡律和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消除了愚昧的人,便是得道的人,成佛不再輪回,未得道的人,輪回再生於世。

佛教在中國的歷史很久,按照漢法本內傳所載,佛教傳入中國,開始於漢明帝永平三年,西曆紀元後六十年,到今年已經有了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從漢末五胡亂華經過隋朝到唐朝,在六百年裏,佛教傳遍了中國,為全國人所信奉。佛教高僧在這六百年裏,把佛教的經典譯成了漢文。佛教譯經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從第一世紀到第四世紀為第一期,譯經工作為私人工作,為零碎工作,所譯多為小乘經典。從第四世紀下半期到第五世紀末葉,為譯經的第二時期,譯經工作為皇家的正式工作,以修摩羅什高僧和覺賢高僧,分在南北兩朝,主持翻譯,所譯經典多為大乘典文。第六世紀到第八世紀為第三期,以玄奘法師為主,完成了佛教譯經大業,宋朝收集全部佛經成了今日的大藏經。

(二)天臺宗和華岩宗

    天臺和華岩宗,同是中國佛教的最高宗派。天臺宗是南北朝末年陳隋間中國高僧智愷所創立。智愷號稱智者大師,他所根據的經典是印度龍樹菩薩的著作『摩訶止觀』。華岩宗由陳隋時杜順禪師開端,由唐朝法藏大師集成,所根據的經典為華岩經。

天臺宗智者大師的中心思想,在於止觀,用止觀以求慧。止觀雖是兩個字,實在的意義,則止即是觀,觀即是止。止的意義乃是寂靜,止於諦道而不動。觀的意義乃是觀照,以智慧之心,照見萬法皆空,而合於真如。天臺宗教導人心觀物皆是空,既是空便是假,然而在空與假之中,存有一個真體,真體稱為真如。一切都是空都是假,唯有真如存在。真如在一切萬有之中,萬有是真如的假像,假像是我們人心的愚昧而造成的。止觀便教導人以自己的心去觀存在自己心裏的真如。人心的真如,是心的本觀,是人的佛性。人若能在心裏自覺又自證心的本體為真如,人心便得到了定,生而不動。人心到了這種止觀的程度,反觀萬物,覺到萬物是空又不是空,是假又不是假,而有一種中觀。天臺智者大師所以倡一心三觀論,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人得到了中觀,便達到圓融的道諦,一切萬物既有差別,又是平等。萬物本來沒有意義,萬物的意義乃是存在物中的真如。人心若自證真如,和真如相契合,便安定寂靜,不生不減。

    華岩宗也立三觀,三觀是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偏含容觀。萬物是空,然而又不是普通所說的空,乃是萬有既空則空亦不存,必須泯絕萬慮,無所住著。但是在萬有皆空之中有一真有。萬物之真乃是理,即是真心,真心為唯一的實體,萬物之中同有一真心,真心具有不變和隨緣而變的兩義,真心不變,一理湛寂,隨緣而變則萬象森羅。萬物之理便相通,於是便有理事無礙觀。萬物之事理既相通,萬物便也相同,因為同是一真心,不單是相同,而且互相包含,一物包含另一物,一物也包含千萬之物,因為同是一真心。因此乃有周偏含容觀。這便是圓明清淨界,便是定慧。

    天臺宗有一句標語,即是『一念三千』。人的一個念頭包含三千世界,一念有真如上千世界也僅只有真如。華岩宗也有一句標語,即是『一毛孔中無量佛』。無量的眾佛是真心,一毛孔中也有真心,一毛孔等於無量佛。

    天臺宗和華最宗代表中國佛學的哲理,哲理是佛教的認識方面和觀察方面,也可以說是佛教的理智方面。佛教還有行的方面。行的方面則是律和禪。佛教乃有律宗和禪宗。觀是眼,行是腳,用眼用腳才可以前進。

(三)律宗禪宗

佛教的戒律,乃是為僧尼的團體而製造的。僧尼出家,修行佛道,若沒有一定的戒律,既不能精進,又不能保持團體生活的純淨。因此初期的佛教最重戒律,把律看在經以上。錫蘭和泰國以及南洋的佛教,都屬於律宗一派。由印度向北宣傳的佛教則重經不重律,中國的佛教屬於北宗,律宗因而在中國便不盛行。中國高僧都研究經典,簡略了戒律生活。

佛教為解脫人的痛苦,以戒定慧為解脫之道。戒律為佛教修行的第一步。人的痛苦起於貪戀,貪戀起於無明,為解除人的痛苦,第一便該克除貪戀,然後再改正無明。為克除貪戀,戒律乃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時戒律禁人作惡,便可兒去有漏的種子,又使人為善,可以種下無漏種子。因此,佛教無論那二派,都有戒律。南宗的戒律較比北宗的戒律特別多又特別嚴。

    佛教修行的第二步,該當是坐禪。禪宗在中國很盛行,由中國流入日本,成為日本佛教的特色。

    禪的目的,首先是使人的心能定,由定而能入慧,直接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和真心或真如融而為一。

    人心具有佛性,即是人心之內有真如,人心因著絕對的實體真如而存在。但是通常人不自覺心內有真如,人心像是一層鐵罩子,把真如罩在裏面;人心又像一層殼子,把真如包在裏頭。人要把這層罩子或殼子打破,真如才顯明出來,人心便只有真如,人便立地成了佛。

    打破心的鐵罩或殼子的方法,即是修禪。坐禪還是淺近的方法,坐禪乃是禪觀,有些像天臺宗和華岩宗的觀法。禪宗的禪才真是立地成佛的方法。打破心的鐵罩或殼子,不能用讀書明理的方法,也不能由念佛祈禱的方法;禪是不立文字,不修規律,而是用棒喝或參話頭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一些心理方面的方法,使人突然改變心理態度,驟信自己得了光明。禪觀不是用理智,而是用心的直覺;禪觀的物件不是宇宙的事物,而是無形無像的絕對實體——真如;禪觀的結果,不是看到一種真理,而是人心直接和絕對的真如相融合,人就消失了,存在的只有真如。人雖活著,心已經入定。人若死了,則就寂滅而入涅槃。

    這種禪觀可以稱為奧妙生活(vita Mystica,mystic life),有些像我們天主教神修生活的奧妙生活,但是性質則完全不相同。

(四)佛學與天主教神學

    簡略地說明了佛學的大綱,現在我們看一看佛學和天主教神學,有什麼相同,有沒有可以供我們神學採取的部份?我們要使神學中國化,是不是要採取一些佛學的成份?這些問題非常廣大,非常高深,我只能簡單提出來,請你們繼續去研究。

    (1)佛學與天主教神學基本不同點。天主教神學以天主的啟示作根基,天主教神學的任務在解釋天主的啟示。啟示是來自天主,由天主而到人,是由上而下。啟示的真理乃是奧跡,奧跡超出人的理智,人不能懂明奧跡的事理。佛教的教義以理智為根本,佛教教義是人所想出來的,是人所可以明瞭的。佛教教義由人而到真如,由心而見性,是由下而上,由人而到佛。修禪而成佛,直接見到真如而融合於真如,乃是本性的定慧,而不是人和一超乎人性的神體相合。天主教的奧妙生活,則是天主顯示給人,而不是人用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和天主相結合。人和天主相結合,是和一超於人性的神體相結合,使人的生活升入超性的最高境地。從這方面去看,佛學屬於本性界,神學則屬於超性界,兩者根本不相同。但是根本雖不相同,在講解方面可以有許多相同之處。

(2)華岩宗和天臺宗的三觀,有可以為天主教神學採取的地方。華岩宗和天臺宗代表佛教的積極性。佛教普通看來是消極的、是空的,華岩宗和天臺宗劃在萬物皆空之中,設一絕對實體的真心或真如。佛教的一切觀或行,都是追求這個絕對實體,得到了這個實體以後,便心空一切。這是佛學與天主教神學相同之點。這種追求唯一絕對實體的精神,也是天主教神學的精神。第二,佛學不是講真如,而是追求真如,以求人與真如相融和:佛教的觀和行是一致的。我們天主教的神學,把學與行分開得太遠,神學單單講學理,卻不講實行超性生活。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訓示我們改正這一點,要把學與行相結合。神學不僅講天主的奧跡,還要講人怎樣愛天主而求和天主相結合。第三,佛學只講有真如,只講真如不生不滅,但總不講真如的本性究竟怎樣,因為這不是用觀念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家的老莊也只講道的存在,而不講道的本性,因為道是不可名不可言,應該稱為無。道與真如,本來是本性界的實體,但因為是絕對的實體,人的相對理性就不能講說。我們天主教的神學,在講論天主時,我們講論天主的本性和天主的特性,而以嚴密的哲學系統和術語去講,結果我們有點忘記了天主的本性是奧跡,天主是不能言不能說的,有將天主降低成為我們理性對象的危險。目前的新神學乃起反感,要除掉神學上計程車林哲學系統,甚至於不願用士林哲學的術語。在這一點上,當然不能過於走極端,不能完全採取佛學和道家的態度,對於絕對實體完全不講。但也不要過於理性化,過於系統化,把天主限制在一個理性系統以內,神學要使研究神學的人對於天主有偉大的印象,而不要將天主作為我們理性的研究物件。第四,神學上可不可以用真心或真如來稱呼天主呢?我以為不要用這類稱呼。當然『道』『真心』『真如』都是指著絕對的實體,但是內容則不相同。從絕對的實體方面說,天主可以稱為道、稱為真心真如,然而必定要把『道』『真心』『真如』的內容予以修正,才可以符合天主的意義。從『真心』『真如』與萬物的關係說,和天主與萬物的關係也不相同。不過,萬物以真如為根本,萬物本身不存在;這一點可以借用為解釋萬物的存在,以天主為根基,天主不支持萬物的存在,萬物就成為烏有。

    (3)禪宗的禪,可以給我們神學許多解釋妙觀(contemplation)的方法。坐禪是觀,稱為禪觀,禪宗的禪乃是正覺,不是觀,而是心的自覺,是一種心知,整個的心直接見到真心或真如,而和真心或真如相融合。道家也主張一種心知,心知不用耳目,也不用心去推論,只用心去直覺。禪宗的正覺便是這種直覺。正覺是不能用言語文字傳達出來,而且一切言語文字在禪的正覺上,都失去了意義。我們神學上的妙觀裏欣賞天主,不是用耳目?不是用理智,而是我們整個靈魂直接和天主相接近,而有妙觀的直覺。然而我們在妙觀裏,我們的靈魂並不消失、就是在天堂的妙觀裏,靈魂仍舊保全自己的個性。在世上有過妙觀的聖人,對於自己的妙觀不能用言語文字去敍述。所以天主教神學的妙觀和佛學的禪,有相同之點,有相異之點。

    儒家精神生活的最高點,是中庸所說的與天地參。然而沒有說究竟有什麼意義。道家精神生活的最高點,是莊子所說的合於道,莊子則用譬喻描寫這種生活為真人的生活,為至樂境界。佛教精神生活的最高點是禪的正覺成佛,禪宗在不說又勉強說的方式裏,說了許多關於正覺境界的話。因此東西學者都以禪為各宗教講精神生活的上乘。實際上天主教神學的妙觀,實在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峰。然而因為天主教的妙觀完全是天主的恩賜,人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修成,因此神學上不敢多講,更不敢以妙觀為神修生活的目的。可是現在有許多神修學者,也標榜妙觀為神修生活的目的了,人盡自己的力去預備,天主必不使人失望,而賞賜盡心預備的人以妙觀。

佛教的禪,用自己的力而修成,真正可以達到正覺的境界否,常是一種疑問。真正達到了,也不過是本性界的覺悟。天主教的妙觀是確實的,是充滿人心的,同時又是超性的,又是不可名言的。為解釋這種不可名言的妙觀,我們可以借用禪的術語。

    (4)佛教對於罪的觀念很重。人生的痛苦都由罪來。前生的罪帶到現生,現生的罪帶到來生。罪為惡業,業有業報。可是佛教對於罪的意義則沒有講明。天主教的神學也注重罪惡。救贖的歷史是以罪為出發點,原罪世世流傳,本罪人人負有。因而乃有救主來救贖人罪的歷史。佛教為得罪赦,完全用人本身的力量,沒有自上而來的救主。

    (5)佛教戒律的意義,在淨化人心。佛教僧尼所以能造成一種出世人的定型,也在於這些戒律。戒律在今日雖然很難全部實行,然而戒律之不可少,佛教人都認為乃是教義的條件。天主教神學講修身重於克欲。聖職人員和修會的規律就是我們的戒律,戒律的意義也在於淨化我們的心。但是天主教戎律的意義尚有補罪的意義,尚有結合基督而行犧牲的價值,這是佛教戎律所不能有的。

    上面我簡單說了幾點,說的話雖是已經太長,但並沒有把題目上所標明的說完。題目是你們教務主任出的,題目實在太大。我只能夠在大綱上加以說明,希望你們繼續去研究。佛教在民間的信仰很深很廣,研究了以後對於我們傳教的方法,必定有幫助。至於佛學則不是民間的信仰,而是佛教的哲理。研究佛教的哲理,則可以有助於我們的神學。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6 15:5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