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2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8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主日的敬禮
於是,主日便成了基督信徒每週最重大的一個主日。這一天的中心是對天主的頂禮,首先當然是第三時辰的彌撒聖祭。終中古時代,這一情況始終未變。在彌撒聖祭以前,聖職人員以歌唱聖詠來準備聖祭,在夜晚時唱晚經來結束這一天。初時,晚經只由聖職人員誦唱,非一般信眾的責任;第六世紀後,公眾的輿論,教會的法律,甚至政府方面才都要求停工安息,使大眾更踴躍參加敬禮活動。對此舊約的安息日和日爾曼民族的傳統觀感均發生過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主日的中心仍在對天主的敬禮。一個安息的日子,或者一個節日而沒有對天主敬禮的活動,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實際上,不僅對信仰基督的人應當如此,對任何有心人也應是如此的。任何節日都必與神有關。「對神的敬禮是一切節日的原始型態。」(Joseph Pieper Weistum-Dichtum-Sakrament, Mûnchen 1954)
主日天最重要的節目,是基督信徒共同舉行的彌撒聖祭,這也是自古至今教會過主日一貫的傳統方式。教會古代的典籍(Didascalia)告訴我們,連在教難時代,教會領導者也不放鬆勉勵信徒儘量全體出席主日彌撒聖祭。對中古時代的人,除非有特別理由,主日天全體出席彌撒聖祭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當時的城市很少超出一萬居民,而這些不算大的城市所建築的相當大的聖堂上方面固然可以解釋為出於當時人的榮譽心要求,另一方面也真是基於實際的需要,因為照當時教會的看法,全城的居民,無論貧富,貴賤,大小,老幼都應當聚集在一齊參與同一的聖祭。
我們現代人卻已漸漸失掉了這種感受。我們已經完全習慣在主日或慶節日上,在不同的時刻去參與彌撒。聖堂在這些主日裏可以有三五次聚散信徒的機會。不過,在信徒心目中有時總還會覺得。這種情景並不正常,也不理想,特別是在每年的聖主日和復活節日上。在這樣的主日上,許許多多信徒、眾多的堂區都感到聖堂空間不夠,必須設法解決。感到至少在堂區生活的這種高潮時刻,要設法避免堂區信徒團體的分裂,而想到了興建聖堂必須要照顧到這一方面的問題。
從教會傳統的主日和慶節上,我們體會到任何真正慶典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性。一個人如果沉思,反省,他可以獨自在小室中做,或者在聖堂安靜的一個角落進行,如果他要舉行慶典,那便只能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去做。舉行慶典是表現出共同有的思想,共同有的快樂,共同有的振奮。慶典要求同一思想在許多人身上產生共鳴。人需要這種共鳴。人不僅需要安靜,不僅需要沉思的時刻,人也需要舉行慶典;他需要別人—「同人」—使他個人的人性得到完成。
來源:天主教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