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5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53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東野畢駕馬
有一次,魯定公饒有興致地問顏回道:「先生,您聽說過東野畢很擅長於駕馬吧?」
顏回答道:「擅長是很擅長,不過他的馬將來必會跑掉。」
魯定公聽了很不高興,東野畢擅長駕馬是眾所周知之事,可如今,顏回卻說他駕的馬必會跑掉,不知顏回是何用心。便對著旁邊的人說:「原來君子也會誣人啊!」
顏回聽後,並沒有辯白什麼,退了出去。
在顏回離開後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員突然跑來報告魯定公說:「東野畢駕的馬不聽指喚,掙脫韁繩,車旁的兩匹馬拖著中間的兩匹馬,一起回到馬廄裡了。」
魯定公一聽,驚坐而起,急忙喚人派車將顏回召來。
顏回到後,魯定公便向顏回請教道:「前天,寡人問您東野畢擅長駕馬的事,先生您說,擅長是很擅長,但是他駕的馬必將跑掉。不知您是如何預先知道的呢?」
顏回起身答道:「臣是以政事推測出來的。以前的時候,舜帝善於使用民力,造父擅長使用馬力。舜帝不窮盡民力,造父不窮盡馬力,因此在舜王的那個時代,沒有避世隱居或是逃走的人,而造父手下,也沒有不聽指示逃離的馬。但現在東野畢在駕馬的時候,雖然騎著馬,拿著韁繩,姿態很端正,駕馬的緩急快慢,進退奔走,也很合適,只是當經歷險阻到達遠方之後,馬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卻仍然對馬責求不止,臣是從這裡推想到的。」
魯定公很贊賞地說道:「原來如此啊!果真如您所言。不過,先生您話中的含義很大,能不能再稍進一步說明呢?」
顏回說:「臣曾聽說過,當鳥被逼急時就要啄人,獸逼急了就用爪子亂抓,而人被逼得沒辦法時便要欺詐、叛亂,馬被逼過頭了自然就會逃奔。從古到今,沒有能使其手下處於極點,而自己沒有危險的啊!」
魯定公聽了顏回的話後很高興,感到非常受益,也很佩服顏回的智慧與德行,便將此事告訴了孔夫子,夫子聽後,微笑著說:「這就是顏回之所以為顏回了,都是這個樣子的啊,難道還值得贊許嗎?」
.........................................................
顏回觀東野畢駕馬,卻以舜王政事斷定有佚馬之後果,看似二者之間並無關聯,然而道理卻相同,那就是:過猶不及,物極則反。
舜王為聖王,不窮其民力,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沒有佚民。東野畢雖然很有一套御馬的技術,但對馬卻無體諒之心,一味窮馬力而奔波,馬自然不堪忍受而奔逃,這就如後來的秦王朝繁政擾民、刑法嚴酷,弄得民不聊生、雞犬不寧,必然也就會遭致覆亡了。
過猶不及。生活中的我們也不難看到類似於「東野畢」的人,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因求子女成龍成鳳心切,孩子做完作業後,練完鋼琴又學畫,無視孩童的天真無邪,最後使孩子身心俱疲,不堪重負,反而懼怕學習;在工廠企業的生產運營中,也有領導上司追求效率,工人下屬加班加點,日夜操勞,不知體恤,最後也導致人才流失。《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古聖先賢的教誨,當為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的明鑒。
凡事如果以私心,做過了,必然會走向反面,得到不好的結果。古人推崇「中庸」之道,以利他之心待人待物,不偏不倚,就可做到恰到好處。若善於將此信念時時運用到生活中,便無往而不利,我們的人生必然也會幸福圓滿,這也就是聖賢人的智慧。
來源: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