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4集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2-8 10:35: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疏【此經疏鈔,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開章釋文,三結釋咒意。為順諸經序、正、流通三分,亦順淨業信行願故。】

  前面將「通序大意」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二「開章釋文」。

  演【開章者,是別開章段,即總啟十門是。釋文者,是消釋經文,即別解文義是。大意雖明,本文未委,故別開章段。消釋經文,使一經玄文委悉詳盡,人人曉了也。】

  古德法師這個文字很明顯,像這樣的格局在古人注疏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這樣詳細的注解非常之難得。『章』就是章句、段落。『開章』是別開章段。底下大師是依賢首的十門開啟,把它分作十個大段落來介紹全經的大意,那就是『總啟十門』,一般我們稱之為「玄義」,或者稱之為「玄談」。在天台宗它是用「五重玄義」,就是用五條,都叫開章。『釋文』是解釋經文,注解經文。「開章」它是講全經的大意,全經的玄義。在玄義之中,它是說明全經的大意,但是經文並沒有說到,「本文未委」,委是委曲說明,委曲婉轉的來給我們說明。這是解釋經文有兩個大段落,一個玄談,一個是解釋經文,這樣才把一部經玄微的文義,委委曲曲詳細的給我們說出來,它的目的是叫每個人都能夠通達曉了(了是明了)。

  第三、『結釋咒意』。實在講,往生咒並不在本經裡面。他為什麼把這個咒附在經的後面,這個意思很深,注子裡面就說出來了。

  演【結釋咒意者,咒本不可釋,而咒意可釋。】

  咒為什麼不可釋?咒語是六道的言語,所以翻音不翻字,是音譯的,但是它的意思可以翻。

  演【咒意者,拔業根生淨土也。】

  這個咒的意思是:拔除根本的業障,得生淨土。

  演【此咒本不附經。】

  這個說得很明白,《彌陀經》後面沒有咒,《彌陀經》裡面也沒有咒,本來不附在經後面。

  演【而今結歸於此為之解釋者,正顯此淨土法門,顯密圓通事理無礙也。】

  蓮池大師為什麼要把往生咒附在《疏鈔》後面,還要加以解釋,道理就在此地。大師這個注子裡面含攝天台、賢首、性相二宗,正是所謂「圓攝五宗,赅羅八教」。咒附進去,『顯密圓通事理無礙』,換句話說,就這麼一本,不但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理全部包括,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經論統統都不出這一本《疏鈔》。《疏鈔》的價值在此地可以看得出來,古德法師不這麼點醒我們,我們的確不容易看出來。如果說是蓮池法師把宗門教下的精華都用在這一部《彌陀經》上來發揮,那是他的本事。會不會牽強附會呢?這是個大問題。我們能不能同意?也是個問題。其實不然,他是在這個經文裡面發現,這部《彌陀經》字字句句都含攝一切義,一切義當然就包括天台、賢首、顯密圓通。這是別人沒看出來,他看出來了。他為我們發明出來了,與各宗各派完全相應,這個沒話說。蓮池大師真正了不起!菩薩的法眼都未必能看得這麼清楚,蓮池大師也可以說是五眼圓明,能把這部經的經義看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清楚,實在是太難得了。

  演【又見此持名念佛,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無等等咒也。】

  這與《心經》裡說的一樣,《心經》是般若。有些人要學密,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看是不是密宗?這往生咒是不是密宗?真正是密宗!此地不談往生咒,專談這一句名號,『持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咒語,就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無等等咒』,比楞嚴神咒靈得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這個道理,他才能把一切法門真正放下,從今以後死心塌地執持名號,這個人一生決定成就。

  演【序、正宗、流通三分者,晉道安法師,判釋東流一代時教,為序、正、流通三分。】

  這種分法,最初是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佛經到中國來之後,他首先提倡經文應該有三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是「序」,第二個大段落是「正說」,第三個大段落是「流通」。在當時一般人都不太同意他的說法,到以後,印度《佛地論》翻譯出來之後,親光大師判教也是這個看法,於是後人對於道安法師的這個觀點才重視。不但重視而且遵循,無論是講經、注經都采取這三個段落。「東流」就是佛法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一代時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無論是哪一部經典,都可以把它分作三部分。

  演【序者端緒也。】

  「序」是一個開端、緣起。佛為什麼要講這部經,要把這個原由說出來,這都在這一部分。

  演【如絲之得緒,能盡一繭之絲。】

  這是從比喻上說,蠶絲結成繭,你一定要把蠶絲那個頭找到,這才能抽絲。經也是如此,你要曉得從哪裡開端,所以序是端緒。

  演【經之得序,能知一經之旨。】

  一看經的序分,就曉得這部經的宗旨,就曉得這部經的大意。

  演【又序者東西牆也,如觀牆序,則知堂奧之淺深。】

  這也是從比喻上說。中國過去蓋房子不是隨便蓋的,不像現在,現在不大講求陰陽五行了。中國人從前蓋房子講求陰陽五行,正統、正規的房子是坐北朝南,門是對南開的,後面是北方,兩旁是東西邊。東西牆叫「序牆」,序牆長,這個房屋就深,房子就大,所以一觀這個序牆就曉得房屋的淺深。中國過去的房子是一進一進的,前面房子跟後面房子當中有小的庭院、有丹墀,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築。如果三代同堂,房子就是三進;四代同堂,房子是四進。老人在裡面,你要進他家裡去看這老人,先見到他,他父親住裡面,祖父又住裡面,一層一層的進去,分得很清楚。現在這個建築沒有了,看中國古代建築非常有意義。

  演【觀首序,則明全經之妙義。】

  這個經的幽深玄妙的義理,也都顯示在序分裡面。你要會看,確實能看得出來。序分,在一部經裡面非常的重要。第二是正宗分:

  演【正宗者,一經正所宗尚。】

  這部分是一部經的主體,也就是本論。前面是序論,這是本論。

  演【如法華之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這是說《法華經》的正宗分,當然它正宗分很長很長,精華就是在幾句話。那麼長的經文,無非是發明這幾句話而已。這幾句話的意思太深了,發明它而已。《法華》是佛末後所說的,「開權顯實」,那就是說《華嚴》以後,佛所說的這些經論都叫做方便法,到《法華經》的時候,這是講真實法,佛快要走了,到最後給我們說真實的。真實法是什麼?真實法只有「一乘法」,這是真的。從前講二乘,大乘、小乘;講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講五乘,再加上人、天,統統是方便法,統統是權教。真實只有一乘,一乘法叫圓教一乘。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之中,圓教一乘只有兩部,最初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教一乘,最後說的《妙法蓮華經》也是圓教一乘,「無二亦無三」。禅宗學人得到這個宗旨了,所以印宗問六祖,六祖直截了當告訴他: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印宗問他「禅定、解脫」,因為印宗還是執著在二三上,所以他一句話把他點破,破他的執著而已。這是《法華》的宗旨。《華嚴》宗旨是一真法界。

  演【楞嚴之發明常住真心,專修圓照三昧。】

  這是「首楞嚴大定」,這是《楞嚴經》的正宗,《楞嚴經》的宗旨。古人對這部經贊歎備至,所謂「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在我們中國凡是讀書人,沒有人沒念過《楞嚴》、《法華》、《金剛經》的。在從前不學佛、念書的人他也念,因為文章太好了,尤其是《楞嚴經》,那是第一流的文章,他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讀,所以流通得非常普遍。《楞嚴經》裡面為我們『發明常住真心』,真正是開智慧,確實是開智慧的一部好書。我們怎樣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讀了《楞嚴》就都能夠辨別,智慧就現前。而《楞嚴》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講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常住真心」,這個重要!如果用常住真心來修行,你這一生決定成佛。如果你用生滅心、妄心來修行,你這一生最高也不過成個小乘阿羅漢而已。所以《楞嚴經》的大主意,就是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你確確實實有,用妄心要修無上菩提,無有是處,那就好比「蒸沙做飯」,因為因果不相符。

  《楞嚴經》真是如來徹底悲心,無怪乎在古印度他們國家認為那是國寶,玄奘大師到印度都沒看到《楞嚴經》。外國人吝法,所以印度會亡國,印度佛法整個消滅,有因果,他吝法。他把最好的經典藏起來,不讓外國人看到,所以玄奘大師沒看到。般剌密谛把這個經送到中國來,受了多大的苦難,幾次偷渡都被海關查出,查出來之後把他抓回去,還受處分。到最後沒法子,把它抄成小字,把身上胳臂的肉劃開,藏在這裡面,再用針縫上,這樣帶出來的,好不容易!我們一個人吝法,得愚癡果報;一個國家吝法,得將來佛法消滅的果報。印度到現在一千多年沒有佛法,吝法,確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們中國人有這麼多人在佛法裡頭成就,說實在的話,得力於《楞嚴》占的比例非常大,他曉得捨妄用真。交光大師在《正脈》裡面說的「捨識用根」,捨妄心用常住真心,這一生必定能成無上道。如果我們用《楞嚴經》這個理論方法來念佛,一生當中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你要是學其他法門,到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不容易。而把那個理論運用在念佛方法上,得理一心,確實是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也許諸位要問,多久才能做到?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看你是不是真做?是不是不間斷的做?如果你是真修、不間斷的去修學,跟諸位說,到理一心不亂,三年。古人有例子,這個真正不得了!

  理一心不亂,在天台家所講「六即佛」裡是「分證佛位」,正等正覺。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不肯捨識用根。識是分別心、執著心,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你要用這個心就不行。《楞嚴經》教我們捨第六意識用妙觀察,捨第七識用平等性,這叫做「捨識用根」。能夠捨六、七,那你眼見色是見性見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明心,你見到外面的色性那叫見性;聞性聞聲性,聞性也是明心,聞聲性也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真的不難,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長時間,關鍵就是你明不明了、你肯不肯干。你要是不懂,盲修瞎練,沒法子。這個東西不是盲修瞎練能夠修得出來的,是要如理、如教、如法的修學,功夫不間斷,很短時間就成就。古人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個不能成就。

  我們想一想,我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偶爾有那麼一念回光返照,我要捨識用根,還沒用兩秒鐘又用識去了。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是用一個小時,不行!不能成就。用一個小時,斷二十三個小時,那怎麼行?所以真正講用功,功夫決定不能間斷,間斷就不叫功夫,功夫要綿綿密密不能間斷。在從前叢林寺院當中的日課、平常課程,每天是十六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它功課十六小時,這個力量能夠伏妄想,功夫得力。一半一半這不得力,所以我們今天講修行,用什麼功,你怎麼能伏得住煩惱。每天早晚課不缺,早晨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二十四小時才四小時,當中要斷二十小時,怎麼能成功?不能成功。何況用的還是妄心,不會用真心。

  能用真心的人,就叫做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就是他肯用真心,他不用妄心。無論在什麼時候,真誠待人接物那就是修行。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那就叫『專修圓照三昧』。用真心就是圓照三昧,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慈悲心。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所以它能生萬法,人人都有!真心是常住的,妄心是生滅的,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了。我們現在用的心是生滅心,剎那剎那生滅,那是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生滅心,這個心是假的,用這個心來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但是不能到理一心。一定要用真心,才能夠到理一心。所以《楞嚴經》講開智慧,是開的這個智慧。捨妄心用真心,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因為諸佛與那些大菩薩也是用真心,不用妄心。你用真心不用妄心,與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再看本經:

  演【此經之依正清淨,信願往生是也。】

  這個經它的正宗是『依正清淨』,「依」是依報,「正」是正報,依正莊嚴。正宗分一開端,佛就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說出來了,勸我們生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持名,『信願往生』。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你要是真正明了,沒有不死心塌地來修學的。不要怕別人笑,別人笑話你,那個笑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為什麼?不通之人,他看到這個法門當然哈哈大笑,「下士聞道」,哈哈大笑,不笑不以為是道,他不通!他要學禅、學密,自以為高明,他學他的,等到你成佛之後再去度他。他來譏笑你,也跟你是有緣分,有緣你就能度他。「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贊歎你,是跟你結了緣;他譏笑你,也是結了緣,你成佛之後再去度他。不可以因為我學這個法門,別人都笑話我,我學禅,人家贊歎我,我還是學禅去吧!你是為了要成佛,還是為了要討好別人的心理?順眾生心,討好眾生心,那就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這不得了!應當順如來教誡,不要順眾生的知見,這個重要。眾生邪知邪見,怎麼能隨順?要隨順如來的正知正見,這才是個聰明人,才是一個真正愛護自己的人。

  佛在《大集經》裡面說得明明白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那就等於給我們大眾普遍授記。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我們來修淨土,正是依教奉行,這是如來的好學生。生在末法時期,去學戒律、去學禅,已經就違背佛陀的教誡,這是佛說的,不是不好,過了時候!在今天這個時代修學,障礙很多,不容易成就。為什麼不能夠依教奉行,而去好高骛遠?實在講「高」,哪一個法門比《彌陀經》更高?無知的人不曉得,把《彌陀經》從頭到尾翻一翻,這沒什麼,像神話一樣,講故事一樣,看不出裡頭有門道。這像神話一樣,沒意思,沒瞧在眼裡,那是什麼?他業障太重,他太膚淺了。

  蓮池大師這個注解,他在這個經裡面字字句句發明這麼多的意思出來。我們這一部《疏鈔》,過去從頭到尾講過兩遍。第一遍沒講玄義,我們只講一個題目,從解釋經文講起,通序大意沒講,開章也沒講。因為玄義沒講,我們講四年講圓滿了。第二遍是完全講,連玄義、序分統統都講,講了五年,我們留了一套完整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片。《彌陀經》不簡單!這一遍比第二遍更為殊勝,更詳細,更透徹,希望在這三年當中,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法門的基礎奠定好。

  要求往生,給諸位說,像經裡面講「若一日至若七日」,就成了,不難!難在什麼?准備的工作難。真正走,不難。昨天在華嚴會上我們也談到這個問題,講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就是禅家的明心見性,我在講席當中告訴大家,這個境界在禅七、佛七當中最容易現前,平常不容易。但是像我們現前這種禅七、佛七,那是法會,不會現前。真正結七念佛,七天之中佛號決定不中斷,不能睡覺,七天七夜。禅七比佛七還要難,不容易!這七天當中,他要求一個什麼?佛門裡面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要做到這一點。七天之中,心裡面不起一個念頭,心行處滅,不說一句話,才能見功夫。可是我們一般人煩惱習氣業障深重,他在這個時候,一個就是妄念紛飛,壓都壓不住,這個毛病叫「掉舉」,另外一個叫「昏沉」,睡大覺,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總是會有這種毛病的。所以禅七比佛七還要難。佛七有什麼好處?有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功德了不起,能對治掉舉,又能對治昏沉,比禅用的參話頭、觀心,確實是方便得太多,他有一句佛號提起來。一定要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一個妄想,這才叫功夫,這個時候清淨心才能夠現前,不簡單!

  如果理論不清楚,方法不明了,境界不曉得,你要是用這種功夫,給諸位說,很容易著魔障,那個麻煩就大了。魔從哪裡來?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你今天發個狠心,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他說:「你欠我的命,你還沒還我的命;你欠我的錢,還沒還我的錢。你想走?」他來找麻煩。你不認真修行不要緊,他說:「反正你跑不掉,總有一天我要報復的」,他慢慢等著。你真的要走,他著急了,他趕快就來報復,業障就來了。不用功,不會著魔障,魔瞧不起你,魔慢慢等著你,總有時候我要報復你。你真的想走,魔也著急了,趕快來找麻煩,不找麻煩以後來不及了,魔障就現前。所以平常待人接物,記住一個原則,絕不與人結冤仇。佛法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功德就是修行,在隨喜當中修定慧,定慧是功德。不要跟人結冤仇,一定要修慈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解怨釋結決定是正確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概略的介紹出這部經的好處,這部經的功德利益。我自己在此地也跟諸位說了多少遍,我學佛三十多年,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學佛,講經二十五年才發現這個經它的好處,才看出來。《華嚴》、《法華》比不上,差太遠了!《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個經。《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阿彌陀經》是「王中之王」,有幾個人能認識?沒人認識,真可惜!所謂是難信之法。無怪乎十方諸佛都來贊歎,都來勸修。搞其他的經論,都是對於真正的寶貝還不認識,不識貨。如果這些寶統統認識,你在裡頭才會選擇最好的,最有價值的,最寶貴的,你才有擇法眼。你沒有擇法眼,看這個也不錯,那個也很好,無所適從。擇法眼相當不容易,這是智慧,不是感情。

  這講「信願往生」,一生成就,與《華嚴》、《法華》,與一切大經大論,理上講無二無別,事上講大大的不相同。其他的法門,一生成就,談何容易?這個法門,千真萬確,一生成就。要是依通途法門來看,功夫成片,伏煩惱;事一心不亂,斷煩惱;理一心不亂,破無明。這跟教下所講的沒有兩樣,他所用的方法是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佛號要會用心,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大家都會念,你用的什麼心念?不一樣。每個人用的心都不一樣,這個佛號的效果就不相同了。音聲是一樣的,得力個個不相同,那就是個人用心不一樣。果然要是會用真心,你會用常住真心來念這句佛號,那不得了,最上乘的。因為這句常住真心,確確實實是圓滿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三年必定得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一般修學要修行一、兩個阿僧只劫才能修得到,你兩、三年就達到,太便宜了!因為太便宜,所以你不相信。為什麼能達到?因為你用真心。你要是用妄心,那真的要兩、三個阿僧只劫。所以問題在用心上,會不會用心,這是我們修學真正關鍵的所在。

  演【前之序,正序此,後之流通,正流通此也。】

  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一經的精華之所在。底下解釋流通:

  演【流者無住。】

  『住』就是停住,停止在那個地方。

  演【通者無塞。使此妙法,自此界以及他方,由現在以及未來,無有留礙,名為流通。】

  流通法寶是無量的功德,流通法寶順諸佛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佛法是要流通的。佛法沒有專利的,你看看古來這些大德,這些注解是他們的著作,他後頭並沒有加上一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總是勸人流通,「歡迎翻印,無量功德」,這是大慈大悲,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實行你的大願。自己的著作都要加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何況是古人的著作,何況是經典。我看到今天有許多經典後面版權頁上也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版權是誰的?這個《阿彌陀經》版權是鸠摩羅什大師的,他翻譯的,誰來追究?鸠摩羅什大師不追究,誰敢追究?《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蓮池大師不來打官司,誰敢代表他打官司?末法時期,有一些裨販如來,經上講得很清楚,把佛法當做商品去買賣,經上說得很清楚,這個罪過果報在阿鼻地獄。障礙流通,果報在阿鼻地獄。他現在得的利益很小很小,後來受的苦果太大太大了,愚癡!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佛法要流通,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都要流通。

  演【為順者,言剖出經心,方挈出塵之端緒,故通序順序分。】

  特別是在《疏鈔》、《演義》裡面,確實是把這一部經它的心要給我們剖出,使我們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白了,這樣才『挈出塵之端緒』。「挈」就是提綱挈領,「塵」是塵勞,三界六道。無始以來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好像蠶作繭一樣,一層一層把我們捆在裡面,沒出頭的日子。這下子把蠶絲的頭緒找到,找到頭緒就有辦法超越了,所以『通序順序分』。《疏鈔》一共有四卷,第一卷就是「通序大意」、「開章釋文」,確實是把這部經的玄要提綱挈領給我們分析出來,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法門,寶貴這個法門,順了序分。「序分」文不長,全是序分的意思,到入了經文,我們再細細來講。這個意思太深太深,比正宗分還要難懂,沒有佛眼沒法子看得出來!

  演【隨文入觀,方知大道之攸歸,故開章順正宗分。】

  這是第二個大段,講正宗分,都講『順』這個意思。『文』是經文。如何『隨文入觀』?「觀」是觀照。我們沒法子,我們這個文怎麼樣念,念得滾瓜爛熟,也提不起觀照功夫。你要問怎麼觀照法?《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隨文入觀,把他觀照的境界給我們說出來,這是觀照。他的好處,經義理無有窮盡,蓮池大師《疏鈔》的意思也是無有窮盡,這真正是難得,真不容易!可見得蓮池大師他不是寫文章,文章的意思有盡的;換句話說,它有邊際、它有范圍的,它不是沒有止盡的。《疏鈔》的文字是無有止盡的。說老實話,《演義》的文字比《疏鈔》比不上,差太遠了。《演義》的文字有范圍、有止盡,《疏鈔》的文字沒有止盡、沒有范圍。這就是說明古德法師的境界,沒有蓮池大師高。祖師畢竟是祖師,他的學生那就是學生,沒有老師程度高,沒有老師的境界。東西擺在我們前面,一看就曉得,一個是有界限、有范圍,一個是沒有界限、沒有范圍。《演義》是古德法師的聽經筆記,他是直接聽蓮池大師所講的,親聞錄,提供我們作參考,幫助我們理解《疏鈔》。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蓮池大師是明心見性的人,他的言語文字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它無有窮盡。古德法師沒有見性,他的文章是從第六意識裡面流出,有范圍、有止盡。所以蓮池大師稱為第八代的祖師,古德法師不能稱為第九代的祖師,道理在此地,而蕅益大師才稱第九代祖師。古德法師是大師的侍者,大師一生著述都是他整理刻版流通後世,功德無量無邊,沒見性!這兩本書擺在面前,諸位仔細一看就曉得,一個味道沒止盡,一個味道有止盡,不一樣!這個東西不能騙人。所以《疏鈔》就是蓮池大師讀《彌陀經》隨文入觀,他把它觀照出來的理論、境界都給我們說出。

  『方知大道之攸歸』,誰知道?蓮池大師知道。我們要不讀《疏鈔》,我們怎麼會曉得?我們今天曉得「大道之攸歸」是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的。蓮池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就相信嗎?如果我們就相信,當年第一次看到《疏鈔》就應該相信。為什麼第一次看到不相信?第二次看到還不相信,看了幾十遍都不相信。現在相信了,為什麼相信?現在我也看到了。我看到的跟他看到的是一樣的,我相信了,沒話說。我沒有看到,單單你說你那一套,我不相信。那我也看到了,你說我點頭:不錯,是這樣的,我相信了。真信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在佛法裡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我講第一遍,講第二遍,我的信心沒有現在這麼清淨,沒有現在這麼堅固,你們聽過去的錄音帶能聽得出來。頭一次那是聽說,第二次講得有點彷佛,現在見到真的,真見到了,所以不一樣。真信了!「知」這個字不容易,沒有隨文觀照,你怎麼會知道?我們後人得前人的方便,那就應當要曉得,我們自己的觀照功夫提不起來,古人幫助一把,《疏鈔》就是幫我們一把。

  演【拔業障根,自然流入清淨海,故結釋順流通分。】

  『業障』,什麼叫業障?這個定義要搞清楚。諸位要曉得,業就是障,惡業是障,善業還是障,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都出不了輪回,都不能往生,統統是障,這是粗說。細說,什麼是「業」?業是造作,造作的結果叫業。業力不可思議,業力就是你的障礙。造作,特別重視在心地的造作,你起個心、動個念,打個妄想,都是造作。要真正拔除業障,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業障才能拔除。二六時中像禅家講的「心如牆壁」,六根對外面六塵不起一個念頭,什麼念都不起,外面境界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觀照,那是智慧;心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禅定,這才能拔根本業障。『自然流入清淨海』,清淨海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廣大無比,用海來作比喻。拿這個咒做這部經的總結,結釋往生咒,這是『順流通分』。

  這就是解釋「為順」兩個字。「順」,意思很深,意思很多,深廣無有止盡,這個「順」跟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的順是通的。再跟諸位說明,我們中國講孝道,孝順。什麼叫「孝」?順就叫孝,跟這個意思也是通的。這裡面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善巧方便,所以才能夠在恆順眾生當中,又能夠拔除一切根本業障,真了不起!得到真正的清淨,這才是理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的上品上生。今天時間到了。



淨土法門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0: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