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2-19
- 最後登錄
- 2018-4-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4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97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由澳洲辦事處及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辦理的「坎寧路: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Yiwarra Kuju: The Canning Stock Route exhibition),將自2015年2月6日起至3月29日止於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此展精選澳洲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同名大展11幅重點作品,以數位輸出形式呈現,展出澳洲原住民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敘述關於家族、原住民文化和家園土地的歷史及故事。
坎寧路(Canning Stock Route)是1906年由澳洲白人Alfred Canning進行正式考察及開發,其連接了西澳金伯利區域(Kimberley)的霍爾斯溪(Halls Creek)與中西部的威魯那(Wiluna),橫越了三個沙漠和九個原住民語族的領地,約有1,850 公里長,是澳洲最長的歷史畜牧及產業道路,也是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歷史交會地。當時主要做為將牲畜從偏遠地區運送至柏斯等地區使用,沿途約有 54個井以提供用水。這條道路行經之處曾是原住民的土地,也是水潭及湧泉之地(當地人稱Jila)。1906年的考察,開鑿了水井,帶來了畜牧業者、駱駝和馬等牲口,不僅改變了當地的地貌,也影響了原住民文化、生活型態和與家園土地的連結。
此展源起於2006年由非營利組織FORM發起及策劃的參與式互動計畫,該計畫集結超過350位當地原住民參與者、藝術家及長老,及100多位非原住民的策展人、電影工作者、攝影師、社區營造等領域專業者一起參與,蒐集當地流傳的故事、音樂、舞蹈等內容,所匯集的成果在2010年於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博物館展出,並巡迴全澳洲。
多年來,坎寧路一直以白人的觀點陳述當地的開發史,由於欠缺由原住民歷史切入的角度,透過此計畫原住民藝術家透過視覺藝術來述說這段歷史。這些故事在沒有紙筆的時代雖未被記錄下來,但卻深存於老一輩原住民的記憶裡。從作品中可以見到這段因開發產生的接觸、衝突、生存、出走與回歸的故事,及其中蘊藏了生命內涵及文化經驗,期待觀眾們透過此展能對澳洲原住民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於致詞時表示,原住民藝術家透過作品敘述家鄉的傳說故事,也講述坎寧路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經由藝術刻劃生命故事,表現他們對家鄉及族群關懷的力量非常令人感動,而此展對臺澳雙方在原住民文化交流上也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文化部陳冠甫司長則表示,透過此展精選的藝術作品,能讓臺灣民眾對澳洲原住民文化有更多的認識,拓展國人的視野,希望透過博物館這扇文化之窗,看看其他地方原住民的故事,認識多元人文、自然及文化發展的歷程與內涵,相信可以帶給觀眾們深刻的感受及感動。
澳洲辦事處雷家琪代表(Ms. Catherine Raper)表示,此展源於一項三百五十人參與的長期計畫,參與者沿著坎寧路,努力收集原住民社群中失傳的故事,透過原住民藝術家的詮釋,呈現關於社群、合作與和解的歷史。今日精選展出的11幅數位版作品目前已至土耳其、智利、中國和印度等地巡迴展出,他非常高興能將此展介紹給臺灣民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