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30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唯誠得道
儒學以修道為體,修道以誠為決要。誠是誠實,不虛偽。周易乾文言說:「閑邪存其誠」,禮記樂記說:「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孔穎達疏都把誠字解釋為誠實。禮記大學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經文自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禮記中庸也說:「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是一篇修道的重要經文,其中闡釋誠字的道理甚為詳細,有志於學道者不能不研究。
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是天然本有,人人具備。率性是循乎本有之性而不變。變則成為情,不名為道。情則觸境而生喜怒哀樂,屬於形而下者。道循乎性,性無形相,屬於形而上者。凡有形相,皆有聚散,聚則稱為生,散則稱為滅。凡無形相,則無聚散,既無聚散,則無生滅。無論古今中外智愚賢不肖,沒有一個人不為生滅不停的現象所困擾,眼前的困擾是身心不能安定,未來的困擾便是生死問題不能解決。自己的大問題猶不能解決,又何能解決他人的問題,唯有在率性上用工夫,破除所有的生滅假相,纔能使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同獲解決,此即中庸所說成己成物的大學問。研究這種大學問,羼不得絲毫虛假,必須出於至誠,所以中庸特別注重誠字的解釋。
中庸先把誠字分為「誠者」與「誠之者」兩層境界,以「誠者」為「天之道」,「誠之者」為「人之道」,繼之便解釋:「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者是天然之道,沒有絲毫不誠之處,聖人修養工夫純熟,一切歸於自然,所以不勉不思,而能從容中道,未到聖人地位者,必須學而誠之,由人之道學到天之道,所以名為「誠之者」。學者在學誠時,應當閑邪,所以要「擇善」,不能一學就成功,所以要「固執」。果然能夠這樣的學習,那就能夠「誠則明,明則誠。」本性通體光明,無處不照,只要誠心求之,便能開發性體的光明。如能透出一線性體光明,便能進而為聖人的誠者。誠到極處,性光遍照,無所不明,所以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的反面就是虛偽,譬如寫字,必須以手執筆,以筆觸紙,纔是真寫,如果不使筆毫與紙相接,即是假寫,縱然終日揮毫,也寫不出一個字來。修道的心必須求其與性相合,與生滅的假相相背,纔是真修,如果與生滅的假相相合,與性相背,即是假修,愈修愈受困擾。尚書太甲說:「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修道亦然,要問誰能得道,可以肯定的答一句:誰有至誠,誰就能得。
——摘自《儒學簡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