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8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54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求賢以自輔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百姓們都喜歡你,是推行了什麼政策才得到這樣的效果,告訴我你是怎麼做的吧。」宓子賤回答說:「我治理單父,使做父母的撫養他的兒子,兒子又撫養眾多孤兒,不論誰家有喪事,我都要表示哀悼。」孔子說:「好!但這是小的行為,平民親附了,但還是很不夠呢!」
宓子賤又說:「我待之如父的有三個人,待之如兄的有五個人,待之如朋友的有十一個人。」孔子聽了說:「待之如父的三人,可以教人行孝;待之如兄的五人,可以教人敬愛兄長;待之如友的十一人,可以使人推舉善良。這是中等的行為,中人之資的人信服了,但還是不夠啊。」
宓子賤又說:「這裡有五個人的才能超過了我,我事奉他們並聽從他們的調度,他們都會告訴我治理單父的方法。」孔子聽後贊嘆說:「原來你那大的操守是在這裡啊!先前堯王與舜王治理天下,總是力求才德兼美的人出來輔助自己。才德兼美的人,那是百福的根源,是神靈的主宰呀!可惜啊,宓子賤管理的地方太小了啊!」
.................................................................................................
宓子賤治理單父,得到百姓的愛戴,夫子問其方法,子賤說了兩方面,可夫子都認為不是真正的原因。等宓子賤說出自己任用賢明有道德的人時,夫子才贊嘆說「其大者乃於此乎有矣」。這才是真正能治理好單父的原因啊!因為先前堯舜治理天下,總是力求才德兼美的人出來輔助自己。賢者,是百福之宗,神明之主。
借此,我們可以體會「選賢與能」的重要。《孝經》有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身邊有賢德之人,就能輔佐自己少犯過錯,也能提出好的建議,使自己更圓融地處事。故小則可以保身,大則可以保天下。
單憑一個人的智慧與力量,的確難以面面俱到,善於采納賢德之人的建議,眼光便可以更加開闊、長遠,考慮的範圍也可以更全面、周到。畢竟各有所長,善於集眾人之智慧,就可以更圓滿地處事。因此,有賢者輔佐,安邦定國也就不為難了。故夫子稱贊宓子賤:可惜啊,宓子賤管理的地方太小了啊!
我們生活亦如此,當遇到問題,憑自己一個人的智慧與力量,實在有所限制。能善於采納有智慧人的意見,善於聽取賢德之人的建議,會讓我們更加客觀圓融地處事。如此,我們身邊怎能沒有良師善友呢?《弟子規》曰:「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仁者,可讓我們增長德行,減少過失。然而,當身邊沒遇到這樣的師友怎麼辦呢?其實,古聖先賢的教誨,就是最好的良師益友,願意認真聽受,借此反觀內省,同樣會讓我們改過向善,使人生過得美好而充滿智慧!
來源: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