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黃士衡]秦朝野史(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1
發表於 2015-6-8 06:19:55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四回     盟洹南章邯投降 據陳留麗生獻策

  話說項羽統率各國之兵,往攻章邯。進至漳南,章邯兵在棘原,兩軍相拒,尚未交戰,章邯因敵兵勢不可當,遂引兵退後以避之。項羽見秦兵退去,率眾追上。秦兵卻又退避。如此數次,章邯終不敢戰。
  二世聞說王離兵敗,章邯又畏怯不戰,即遣使至軍,責備章邯。章邯恐懼,命長史司馬欣回到咸陽,面陳軍務。司馬欣星夜趕回京師,直至宮門求見。
  趙高平日遇事欺瞞二世,今聞司馬欣到來,恐其面見二世,說出真情,便遣人將司馬欣留住,亦不奏知二世。司馬欣一連等候三日,不但不能面見二世,連趙高亦不能見。暗中探聽,方知趙高有疑章邯之心。自想 :「在此非徒無益,且恐有禍!」遂趁著旁人不在之際,改換平民衣服,逃走而去。不敢由原來官道行走,卻從偏僻小路出了函谷關。趙高聞司馬欣逃去,果然遣人追拿。來人但知向官道尋覓,故司馬欣得脫。
  司馬欣回至軍中,便向章邯告知情形,因說 :「趙高居中用事,專權欺主,事勢至此,已無可為。今既戰勝,趙高亦妒我之功;不能勝,則不免於死。將軍可細思之 。」章邯聽了,正在憂悶無計,忽報陳餘遣人送書前來。章邯將書拆開,見書中寫道:
  白起為秦將軍,南勝楚,北破趙,坑趙卒二十餘萬。平日攻城得地,不計其數,竟被秦王賜死。蒙恬為秦將軍,北逐胡人,得地數千里,竟被殺於陽周。何也?皆因功多,秦不能盡封其官爵,故借罪名殺之。今將軍為秦將已三年矣!所失兵卒,不下十餘萬。而各國並起,敵兵日多。加以趙高素來迎合二世,今遇事急,亦恐二世殺之,故欲借事殺將軍以塞責。將軍在外日久,與朝臣又多嫌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今日天亡秦國,無論智愚之人皆知之。將軍在內不能直諫,在外為亡國之將,一身孤立,欲求保全,難矣!將軍何不回兵與各國結約,一同伐秦,分裂其地,南面為王?比之身遭刑殺,妻、子受禍,豈不遠勝乎!
  章邯看罷來書,心中狐疑。乃先遣人到項羽營中,說是「欲來投降,請派人商議投降契約」。項羽便派人與章邯使者會議。只因章邯尚在猶豫不決,所以議了多日,仍未決定。項羽也料章邯並非實心來降,且恐中其緩兵之計,遂使薄將軍引兵渡過三戶津,與秦兵交戰,連勝兩陣。項羽又盡起大兵進擊秦國,大破之。章邯連敗數次,折了許多兵卒。又料趙高不肯派兵救應,自覺勢窮力竭。旁有都尉董翳,便力勸章邯投降,章邯之意始決。
  章邯再遣人向項羽陳請。項羽密召諸將商議道 :「我兵糧餉不足,不如聽其歸降 。」諸將皆言甚善。項羽遂受了章邯之降。擇定日期,項羽與章邯設盟於洹水之南、殷國故墟之上。章邯見了項羽,流涕訴說趙高之奸。項羽用好言安慰,乃立章邯為雍王。因其初降,未可深信,故不使領兵,留在楚軍中居住。
  章邯長史司馬欣,本是項梁故人。項梁前在櫟陽犯事,被拘獄中。司馬欣時為櫟陽獄吏,項梁托人說情,司馬欣將項梁開釋,算是項梁的恩人。所以項羽便命司馬欣為上將軍,帶領秦卒二十餘萬人前行,項羽項自統各國之兵四十萬人為後繼,由河南一路長驅而進。
  當日沛公與彭越攻打昌邑不下,遂棄卻昌邑,別了彭越,引兵西進。一日,行至高陽,安下營盤。正擬預備攻城,忽報:「有高陽人酈食其在外求見 。」原來酈食其本儒士,時人稱為酈生。性喜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生,乃屈身為裡中監門吏,借以過活。說起監門,本極微賤,平日被官吏呼來喚去,如同牛馬。惟酈生與眾不同,縣中官吏都不敢命他作事。只因他是讀書人,學問既好,又有口才,不過因貧充當監門,掛名給餉,所以無人敢慢。一縣之人,遂皆呼為「狂生」。
  酈生見天下大亂,自負多謀足智,便欲擇主而事,建立功業。其時,陳勝、項梁部將引兵行過高陽者,不下數十人,酈生每從旁探問來將平日性情行事,大抵度量褊狹,拘守套禮,遇事自用,不能聽從遠大之計,酈生因避匿不與相見。此次沛公兵至陳留城外,部下有一騎兵,即酈生裡中人。平日沛公時時問其鄉中有無賢士豪傑,騎兵卻未言及酈生。恰好騎兵因事由陳留告假歸家,酈生便向騎兵道 :「聞說沛公待人侮慢,所謀遠大,此真我所願從之人,但恨無人為我介紹。汝此去見了沛公,可說道 :『臣裡中有酈生者,其人現年六十餘,身長八尺,人皆稱為狂生。彼常自辯並非狂生,今仰慕沛公,意欲來見』 。」騎兵答道 :「沛公素性不喜儒生,人有頭戴儒冠來見者,沛公每取其冠,置之地上,小解其中。又與人言,往往大罵。據吾觀之,不可用儒生名義與說 。」酈生道 :「汝且為我言之,我自有道理 。」
  騎兵回到軍中,果照酈生所教說與沛公。及沛公至高陽,挪生遂往軍門求見。守門人持名帖入報,沛公問道 :「是何等人?」守門人答道 :「狀貌似是書生,身服儒衣,頭戴高山冠。」沛公道 :「可與之說我方有事於戰爭,無暇接見儒士 。」守門人走出,轉達沛公之語。酈生聽罷,怒目按劍,大聲喝道:「奴才!再入對沛公言,吾乃高陽酒徒也,並非儒土 。」守門人不意中被他一喝,大驚失色,將手中名帖直落於地,急忙跪下將名帖拾起,回頭走入。向沛公道 :「來客乃是天下壯士,大聲喝臣,臣一驚,竟至失落名帖 !」因備述酈生之語。沛公聞言,乃傳酈生進見。酈生聞命入內,卻見沛公高坐牀上,張開兩足,一邊一個女子,正在替他洗足。見了酈生,安然不動。酈生走近,長揖,說道 :「足下欲助秦攻各國乎?還是欲率各國破秦乎?」沛公罵道 :「豎儒!天下苦秦暴虐已久,故各國並力攻秦,何言助秦攻各國乎?」酈生道 :「既欲聚合義兵,共滅無道之秦,見了長者,不宜如此倨傲 。」沛公聞言,急命罷洗,起立整衣,延請酈生上坐。
  酈生因言戰國時辯土「合縱連橫」之事。沛公歡喜,留飯,問以進取之計?酈生道 :「足下率領烏合之眾,不滿萬人,便欲直入強秦,此真如探虎口!今欲建立大功,不如暫駐陳留。陳留為四通五達之地,據天下之要衝,城堅易守,積穀甚多。臣素與其縣令相識,請往說之,使其來降。彼若不聽,足下引兵攻之,臣為內應。既得陳留,據其城而食其粟,招集四方之兵。兵勢既盛,乃可橫行天下矣 !」沛公從其計,遂使酈生往說陳留縣令。
  酈生夜至陳留,見縣令說道 :「方今秦為無道,天下反叛,足下能順人心,可成大功。若一意堅守危城,禍不遠矣 !」陳留縣令驚道 :「秦法甚重,妄言者皆遭族誅。先生如此見教,吾實不敢從命,幸勿再言 。」酈生見說他不動,便與談論他事。縣令因留酈生同宿。酈生到得夜半,乘縣令睡熟,就牀上殺死,割下首級,用物包好,持在手中,悄悄走出縣署,逾城而去。直到沛公軍中,見了沛公;備述其事。
  次日,沛公引兵到陳留城下,用長竿挑取縣令首級,與城上人觀看。說道 :「汝縣令之頭,已被吾取得,汝輩速降,可免一死。若後降者,當先斬之 。」城上人見縣令已死,大眾無主,遂開城出降。沛公據了陳留,四出招兵,得萬餘人,乃封酈生為「廣野君 」,並用其弟酈商為將,領兵前進。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2
發表於 2015-6-8 06:20:29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長驅進兵 愚二世指鹿為馬

  話說沛公自納酈生之計,攻取陳留,招集兵士,軍勢大振。進攻開封未下,正遇秦將楊熊帶兵西來,沛公率兵與之交戰於白馬,又戰於曲遇東,大破之。楊熊敗走滎陽。二世聞之,遣使者將楊熊斬首示眾。
  沛公既勝楊熊,南取潁陽,恰與張良相遇。原來張良自從辭別沛公,領兵千餘人隨韓王成往取韓地,方才得了數城,卻被秦兵來攻。張良兵少,不能拒守,又為秦兵奪去,張良只得在潁川一帶往來為游兵。此次遇見沛公,張良遂從沛公攻取圜轅,得韓地十餘城。沛公因使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帶張良往攻南陽。南陽郡守率兵迎戰,大敗,逃入宛城固守。
  沛公急欲入關,路經宛城,棄之不取,引兵西行,已過宛城數十里,張良忙諫沛公道 :「公雖急於入關,但前途所經關隘甚多,秦兵尚眾,據險而守,攻之急切難破。設使前為秦兵所阻,後有宛城斷絕歸路,前後夾攻,我兵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此危道也!故宛城不可不取 。」沛公依言,便定計乘其不備回兵攻之。
  到得晚間,沛公傳令軍士飽食,拔營俱起,卷旗息鼓,人皆銜枚,馬皆束舌,取僻近小路悄悄而行。及到宛城,雞尚未鳴。沛公命將新制旌旗一律更換,待到天色黎明,指揮軍士吶喊一聲,將宛城圍了三重。
  南陽郡守昨日在宛城上,望見沛公兵隊過城西去,並不來攻,心中正在暗喜,以為可保無事。誰知,次早有人來報說是敵兵攻城。郡守從睡夢中驚醒,急登城樓一看,只見敵兵勢如潮湧,旌旗一新,卻與昨日不同,也不知從何處來,大驚失色!回到署內,心想 :「城中一無防備,如何抵敵?不如早尋一死,免遭敵人之手 。」想畢,拔起佩刀便欲自刎。
  時有舍人陳恢,連忙止住,說郡守道 :「足下若肯歸降,臣願往說沛公,保全足下爵位。若沛公不聽,死尚未晚 。」郡守依言,陳恢遂躍城而出,來見沛公說道 :「臣聞楚王有約,先入關者得稱王於關中。今足下留攻宛城,宛城本是郡會,連城數十,戶口眾多,糧食豐足。彼官吏人等,自以為投降必死,故皆登城堅守。足下若駐兵攻城,城堅難破,部下士卒必多死傷;若棄卻宛城,引兵西進,則宛城必出兵追擊。足下前既誤入關之約,後復有宛兵為患,非善策也!為今之計,足下不如招其郡守來降,與之立約,封以高爵,即使守城,收其兵隊。一路西行,所有秦地各城聞此消息,必爭先開門迎接大兵。足下不損一卒,不折一矢,長驅直進,毫無阻礙,豈不妙哉?」沛公依了陳恢之言,遂許南陽郡守投降,封為殷侯。以陳恢為千戶。沛公既得宛城,引兵西行,所過城邑果然望風歸服。沛公又下令兵士沿途不得擄掠,秦民皆喜。行至武關,有兵拒守,沛公引兵攻破。沛公攻破武關,時為秦二世三年八月,此時二世亦被趙高遣人殺死。
  話分兩頭。卻說二世自殺李斯之後,以為趙高可信,用為中丞相,事無大小,皆聽其處決。二世一切不問,終日恣樂。趙高自知威權日重,欺二世昏庸,欲使朝臣及左右近侍皆來歸服,使二世勢成孤立,然後可以肆行無忌,乃先設法以驗眾心,是否畏己,且欲借此立威。
  古代有一種良馬,形狀似鹿,趙高因此心生一計。一日,取鹿一頭獻與二世,說是獻馬。二世命左右牽至,卻是一鹿,不禁大笑道 :「丞相莫不是錯誤了?明明是鹿,如何竟說是馬!」趙高答道 :「臣所獻者,的確是馬,並非是鹿 。」二世聽了大疑,心想 :「我因何眼目如此昏花,竟然將馬錯看成鹿?」便問左右 :「到底是馬、是鹿?」左右侍臣明知是鹿,但內中有一大半人畏懼趙高權勢,便都說 :「是馬 。」此外少數人欲言是鹿,既恐得罪趙高,欲言是馬,又恐觸怒二世,只得緘口不言。惟有數人直說 :「是鹿 。」過了數日,趙高暗令心腹之人,誣奏言鹿者之罪,皆處極刑。自此,一班朝臣及左右近侍,莫不畏懼趙高,從此趙高威震朝廷。
  趙高又將蒲葉捲成一束獻於二世,說是「肉脯」。甚至指青色為黑色:指黑色為黃色,終日在二世面前任意亂道,二世左右人人附和,弄得二世愈加疑惑。便召太卜,令他問卜。太卜早已受了趙高指使,便謊奏道 :「陛下當祭祀天地、宗廟、鬼神之時,齋戒未盡潔淨,以致如此。今惟修明齋戒,可以除之 。」二世依言,便往上林中僻靜之處齋戒。
  二世雖處齋宮,但平日放縱已成習慣,欲其認真齋戒,真屬難事。於是,每日在上林中射獵禽獸為樂。一日,正在射獵之際,忽有一個行人誤入上林之中,被二世看見,親自拈弓搭箭,竟將其人射死。在二世,平日以殺人為兒戲,此事本不稀奇,誰知被趙高聞得,又生一計,密令其女婿咸陽縣令閻樂,上表舉奏,說是 :「不知何人射死了人?竟將屍首移入上林之中 。」此奏既上,二世自然說 :「此人是自己射殺 。」趙高遂故意進諫道 :「天子無故殺死無罪之人,此乃上帝所禁,誠恐鬼神不佑,天將降殃,應請暫離宮殿,出居遠處以避之 。」先是二世夢見白虎一隻,跳到車前將他左邊駕車之馬齧死,忽然驚醒,以為是個不祥之兆。心中悶悶不樂,立召占夢問之。占夢卜成一卦,說是:徑水為祟。今見趙高又勸其遠出避災,因想起有一座「離宮 」,名曰「望夷宮 」,乃先帝作之以望北夷者,其地北臨涇水,去此既遠,又可祭祀涇水,遂命移居「望夷宮 」,就宮中齋戒,沉白馬四頭於涇水以祭之。
  讀者須知,趙高將二世移到遠處,是何意思?原來趙高平日在二世面前一味迎合,常常說道 :「關東群盜,勢無能為,不足憂慮 。」誰知自己身為丞相,天下愈亂。項羽既擒王離,章邯屢敗,疊次遣人求救,又遣司馬欣來京,趙高恐二世見責,一概阻壓不奏。及至章邯被迫降楚,項羽勢更大,自函谷關以東皆與之響應。沛公又率兵攻破武關,趙高見敵兵已迫,亂事萬難隱瞞,心恐二世見責,於是稱病不朝。沛公又暗地使人到趙高處,為結內應,趙高許之。乃設法將二世移居上林,又移居「望夷宮」。一則使之居住僻地,消息不靈,容易蒙蔽,且與自己遠離,不致被責;二則遇有事勢緊急,便賣二世以為己功,圖將來之富貴。因為此調虎離山之計,臨時容易下手。
  趙高之心事,既如上述。偏是二世也知亂事日急,遣使者責備趙高,令其從速滅除盜賊。趙高被責,懼二世誅之,遂密喚其弟郎中令趙成,女婿咸陽令閻樂商議道 :「主上平日不肯聽諫,如今事急,反欲歸禍於我,事已至此,說不得,只有迫其自殺,另立他人 。」議定,乃遣趙成為內應,詐稱有大賊入宮,使閻樂召發兵卒前往。趙高因事關重大,閻樂雖是自己女婿,恐他此去或有翻悔,反與二世合同謀己,亦未可知。遂率眾先將閻樂之母劫到家中,作為抵押。閻樂見母親被劫,只得死心塌地,於此弒逆之事。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3
發表於 2015-6-8 06:21:10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六回     二世被殺望夷宮 趙高受戮咸陽市

  話說閻樂依趙高指使,往殺二世,帶領士卒千餘人,行至望夷宮門。閻樂出其不意,喝令左右將衙令、僕射捆綁起來,故意責罵道 :「有賊入宮,汝等何不攔阻?」衙令被縛,不知何事,及聞責備,便答道 :「宮外四圍紮下兵營,士卒日夜梭巡,何得有賊敢入宮來?」閻樂不由分說,便將衙令斬首。遂帶兵卒,昂然而入。
  一班衛士不知來由,未敢抵抗,竟中閻樂之計,被其騙入宮門。既到宮中,閻樂命兵卒放箭,向內亂射,所有侍衛、郎官及宦者,皆大驚失措,四散逃命。也有膽大者,向前格鬥,都被殺死,死了數十人,其餘逃走一空。郎中令趙成遂與閻樂領兵一同進內,仍令兵卒一路放箭,有幾支箭直射到殿中二世坐處帳幔之上。二世正在殿上,聞得亂事,心中大怒!急召左右近侍,近侍皆驚慌擾亂,不敢迎敵。二世見為首者乃趙成、閻樂,方知是趙高所為,回顧自己身邊,惟有宦者一人隨侍不去。
  此時二世自知無救,連忙趨入內殿,此宦者一路隨入,二世因向之說道 :「趙高安心造反,汝何不早言,以至於此??宦者答道 :「臣惟不敢多言,故尚僥倖偷活;若臣早言,久已誅死,得生存至今 !」宦者說完,閻樂已領兵隨後追進。二世見無路可逃,只得坐以待之。閻樂行近二世之前,數他罪過道:「足下平日驕傲放恣,妄行誅殺,所為無道。今天下之人,皆已背叛,足下速自為計 。」二世道 :「丞相可容一見否?」閻樂道 :「不可 !」二世道 :「吾但願得一郡,降爵為王 。」閻樂不許。二世又道 :「吾但願為萬戶侯 。」閻樂又不許。二世此時也不敢戀富貴,但求保全身家。便又哀求道 :「吾情願與妻子同為黔首,丞相當必憐而許之 !」閻樂道 :「臣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來誅足下,足下雖有許多言語,臣不敢回報 。」言畢,用手一麾,隨從兵士各舉兵器,一擁向前。二世遂拔出佩劍,自刎而死。
  閻樂既迫死二世,立即歸報趙高。趙高便想篡位,直入咸陽宮中,取了傳國玉璽,佩在身上,召集百官及左右侍臣。誰知,此一班人平日雖畏趙高,如今聞得二世已死,趙高竟欲篡位,各人心中卻不願意,竟無一人聽從。趙高自己便欲上殿,升坐御座。說也奇怪,趙高一走上殿,忽覺殿宇全部搖動,似要傾倒下來,嚇得趙高連忙退下。到得庭中,回望殿宇依舊完好,心中不信,想是自己頭昏眼花,於是定一定神,復走上殿,那殿又依前搖動,如此三次。趙高心想 :「天意不許,人心不從,乃是我命中無皇帝之分 !」只得罷手。
  趙高雖不想為帝,卻想比皇帝降一級,作個一國之王。於是一面遣人密報沛公殺死二世之事,欲與沛公立約,平分關中之地,各自稱王:一面卻想暫立公子嬰為王,以順群臣之意,待得沛公允從其約,再將子嬰殺死。主意已定,遂召集諸大臣及諸公子,告以誅殺二世之故。又說 :「秦本王國,始皇統一天下,故稱皇帝。現在六國復出,天下分裂,秦地比前更小,不可虛稱帝號,應仍前,改稱為王。二世兄子公子嬰,秉性仁儉,百姓歸服,應立公子嬰為秦王 。」眾人聞言,不敢異議。趙高見眾人無甚話說,便令公子嬰齋戒,擇日祭告宗廟,受取玉璽。又下令以黔首之禮,葬二世於杜南宜春苑中。論起二世,身為皇帝僅得三年,末路欲求生為黔首,尚不可得,可笑亦復可憐!
  公子嬰為人聰明仁厚,且有智略,與二世大不相同。今被推立為王,明知趙高不懷好意,卻又不敢推辭,只得依言前往齋宮齋戒。過了五日,告廟之期已近,子嬰心生一計,密召其子二人及心腹宦者韓談囑道 :「趙高殺死二世於望夷官,本欲謀篡,因恐群臣誅之,立我為王。我探聞趙高實與楚人立約,盡滅秦之宗室,自據關中稱王。今使我齋戒告廟,此定欲就廟中殺我,不如將計就計,如此如此,方可免禍 。」三人答應,各自預備去了。
  到得告廟之日,趙高先至廟中,遣人來請子嬰,子嬰推病不行,一連數次均是如此。趙高見子嬰屢請不來,只得親自來請。到得齋官,韓談與子嬰二子,早巳身藏利刃,伏在壁廂等候,趙高全不在意,安然進宮。見過子嬰,便說道 :「即位告廟,乃是大典,大王何故不行?」話猶未完,他三人已從壁廂而出,手持利刃齊向趙高奔來。趙高措手不及,早被韓談一刀殺死。子嬰見趙高既死,大事已定,遂面見群臣,即了王位。下令將趙高屍首車裂示眾,並滅其三族,時人無不稱快。子嬰探得沛公將由武關進兵,急遣將領兵固守嶢關以拒之。
  卻說沛公自破武關,遣人往說趙高,約為內應,原是一種離間之計,使之君臣自相殘害。趙高卻信以為真,竟將二世殺死,遣人來報,要與沛公平分關中之地。沛公心想 :「趙高狡詐異常,而且賣主求榮,如此之人,豈可相信與之立約?況我兵勢如破竹,指日可到咸陽,現成之功,又豈肯讓與他人?」遂拒絕其請求。不過數日,據探報 :「子嬰為王,殺死趙高,現在嶢關,有兵把守,我兵不得前進 。」沛公便欲發兵二萬人前往攻關,張良獻計道 :「現在秦兵尚強,不可輕敵。臣聞秦將出身,乃是屠家之子,此等商販之人,無甚大志,容易為利所動。今宜先遣人前往四面山上,多立旌旗以為疑兵;然後再令酈生持金銀寶貨往獻秦將,說其歸降,方可取勝 。」沛公依言行事。
  嶢關秦將聞得沛公兵到,正想出兵迎敵,登城一望,但見漫山遍野佈滿旌旗,也不知敵兵來了多少,心中恐懼,便想閉關固守。忽報沛公遣使到來,秦將喚之入見。酈生便對秦將說明來意,獻上許多寶物。秦將見了,果然大喜,反願與沛公連兵,一同西襲咸陽。
  酈生如言回報,沛公便欲依允,張良急阻道 :「此不過出於秦將一人之意,恐其部下士卒未必肯從。我若與之連兵,萬一秦兵中變,其勢甚危。不如趁此時秦將與我講和,軍中必不設備,我兵乘其懈怠,突出擊之,可獲全勝 。」沛公稱善。遂悄悄引兵躍蕢山,繞嶢關之西,直襲秦營。秦兵出於不意,無力抵敵,棄關而走。沛公乘勝追至藍田之南,奮擊一陣,秦兵大敗,四散而走。從此沛公長驅深入,沿途無阻,遂一直到了咸陽。欲知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4
發表於 2015-6-8 06:21:47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七回     入關中約法三章 屯新安坑卒廿萬

  話說沛公自嶢關大破秦兵,一路長驅無阻,遂於漢元年冬十月,大軍到得灞上。秦王子嬰聞信,計無所出,沛公先使人招其出降,子嬰只得應允。遂乘坐素車白馬,用紐帶係在頸上,奉著天子符璽,投降軹道之旁。可憐子嬰身為秦王,僅得四十六日,秦國由此遂亡。
  沛公既受子嬰之降,眾將中有請將子嬰殺死者,沛公道:「當初懷王所以遣我入秦者,本因我能寬容之故,況人已投降而又殺之,此甚不祥之事 。」遂不允其請,將子嬰交與官吏看管,自己引兵西入咸陽,直到秦宮之中。沛公見宮室之壯麗,帷帳之華美,狗馬珍玩之多,妖妃美女之眾,已是心醉。又命開了府庫,入內觀覽,但見金玉錦繡,奇珍異寶,五光十色,不計其數。內有數種最為奇異,列記於下:
  青玉五技燈:此燈用青玉琢成幡龍盤屈之狀,高七尺五寸,口中銜燈,以火點燈,滿身鱗甲皆動,如星光萬點,照滿一室。
  銅人奏樂:此為銅鑄之人十二個,列坐一筵,座高三尺,銅人手中各執琴、築、笙、竽等樂器,皆用花彩點綴,形狀儼如生人。筵下有銅管二個,伸出後面,皆高數尺,管口向上,一管中空,一管內有一繩,粗如人指,使一人口吹空管,一人以指紐轉其繩,立時眾樂皆作,其音與真樂無異。
  璠璵之樂:此係一琴,長六尺,土安十三弦,有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上有銘曰:璠璠之樂。
  昭華之琯:以玉為管,長二尺三寸,上有二十六孔,人若吹之,則見管上有山林隱約、車馬絡繹相連不絕之像,吹息之後,亦不復見。上有銘曰:昭華之琯。
  照膽鏡:此鏡為長方形,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通明,人直來照之,其影倒見。若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腹中腸胃五臟,歷歷可觀,毫無隔礙。遇有內病,掩心照之,能知病之所在,又女子若有邪淫之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用以照宮人,見膽張心動者,立命殺之。
  沛公見秦宮十分富麗,不覺心中大動,便想住宿其中。旁有樊噲挺身近前,直向沛公說道 :「公本意欲得天下?還是欲為富翁?此等奢華之物,害得秦國滅亡,公要此物有何用處?望急回灞上,勿留宮中 。」沛公此時已為財色所迷,不肯聽受。張良見沛公不聽樊噲之言,又進說道 :「秦國所為無道,故公得至此地。公此來本為天下除暴,弔民伐罪,理宜縞素。今初入咸陽,便學亡秦,安享其樂,是助桀為虐也!且良藥苦口,宜於疾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事。望公聽從樊噲之言 。」沛公大悟,乃將宮室府庫,一概封起,回兵駐在灞上。
  沛公部下諸將隨從沛公到得咸陽,見沛公入了秦宮,各人亦爭先走到各處官署,開起府庫,將所有金帛財物,分取一空。獨有蕭何一人,卻入秦丞相府內,收取緊要圖籍、文書。後來沛公得知天下情形,凡地方險要、戶口多少、風氣強弱等,了如指掌,由此破滅群雄,統一天下,皆是蕭何之力,畢竟蕭何見解與眾不同。
  沛公回到灞上,立即遣人召集各縣父老豪傑到來。沛公便向眾人說道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誅及三族,聚語者罪至斬首。吾與各國起兵攻秦,立有契約,先入關者,立之為王,吾先入關,當為關中之王。今與父老立約,吾之法律不過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財物,按其輕重多少,分別定罪。此外,一切秦法,盡皆除去。所有官吏人民,按諸如故。須知吾此來乃為父老除害,並無侵犯,切勿驚恐。至吾所以回至灞上,乃待各國兵至,共定契約耳 。」一班父老豪傑聽了沛公之語,人人歡喜異常,拜謝沛公,各各回縣,通知本處人民知悉。沛公又因地方廣闊,鄉僻人民或未週知,分遣多人隨同各地方官吏,巡行各鄉邑,到處曉諭。於是,秦地人民個個大喜,爭先備辦牛羊酒食,此一起,彼一起,送到軍營,獻與軍士享用。沛公又一概辭謝,不肯收受,說是 :「倉中米粟甚多,軍士日食並非缺少,不欲使人民破費 。」人民聞得,更加歡喜,只怕沛公不為秦王。
  秦自商鞅變法,專尚嚴酷,累代相承,只有加重。人民一舉一動,往往觸犯刑禁,束縛壓制,日在湯火之中,已有一百五十餘年之久。今沛公三言兩語,竟將苛法一概廢除,如魚脫網,如鳥出籠,人民始知生人之樂。此種感激情形,真是永久不忘!沛公之得天下,便由此立了基礎。堪笑秦代君相,枉費許多精神,虐待人民,卻留此人情賣與沛公,成就漢家三百年天下!
  原來沛公心想 :「自己首先入關,已合了懷王之約,早晚穩作秦地之王 。」故用種種手段,固結民心。忽然一日,有人來向沛公說道 :「秦地富足,十倍於天下,又兼形勢強固。今聞章邯已降項羽,項羽立之為雍王,許以關中之地,不日,項羽率領各國之兵到來,恐公不能據有此地。今當急遣兵堅守函谷關,不許各國之兵入關,再召集關中之兵以拒之 。」沛公依言,也不與張良計議,立即遣兵守關,誰知竟由此惹出禍來。當日沛公軍到灞上之時,項羽正領兵由河南前進,十一月行至新安地方,忽演出一場慘禍。
  先是秦滅六國,天下統一之後,各國官吏士卒因徭役屯戌,行過關中,秦地官吏兵卒,以為此是亡國遺民,與俘虜無異,多不以禮看待。各國官吏士卒當時只得忍氣吞聲,過後心中自然懷恨。此次恰遇秦兵投降各國,真是天道循環,冤家路窄。於是各國將士趁勢報復,以為汝等降卒,本是俘虜,照古代習慣,俘虜即是奴隸,遂把秦國將卒看同奴隸一般,使他服役,動不動還要責罵鞭打。秦國將卒受此凌辱,雖然無可奈何,心中著實不服,便私自商議道 :「章將軍等哄騙我輩降了各國,如今若能入關破秦,固是大妙。設或不能,各國之兵將吾輩擄掠東歸,秦又將吾輩父母、妻、子盡行殺死,如何是好?吾輩必須預先打算 。」
  一時秦兵議論紛紛,傳入各國將軍耳中,齊來告知項羽。項羽遂喚英布、蒲將軍密謀道 :「秦國投降將士,人數尚多,其心不服,到得函谷關,彼等若不聽號令,事勢危矣!今不如一概殺死,單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人秦 。」於是項羽命英布、蒲將軍率兵乘著昏夜,不曾提防,竟將秦國將卒二十萬餘人,全數坑死新安城南。
  項羽既坑秦兵,遂前進至函谷關。聞沛公已定關中,關門有兵把守,心中大怒,使英布領兵攻破。十二月,項羽兵進至戲地,要與沛公為難,算是六國滅秦到此成功。劉、項戰爭,又從此起手。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5
發表於 2015-6-8 06:22:23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八回     項伯夜走灞上軍 沛公身困鴻門宴

  話說項羽領兵前至函谷關,聞知沛公定了關中,心想 :「被人占了首功 !」已是不悅,又見有兵守關,不得前進,愈加忿怒,便命英布攻破函谷關。一路前行,到得戲地之西鴻門地方駐紮。
  此時項羽雖怨沛公,尚未十分決絕。一因從前共事兵間,同經患難,已有許久;二因自己兵威強盛,將來各事,可以自由處置,沛公必不敢反抗。誰知卻有沛公部下左司馬曹無傷,因見項羽勢盛,沛公難與抵敵,便想先來討好,希望將來求得封地。遂暗地遣人報告項羽道 :「沛公欲據關中為王,使子嬰為相,所有府庫中一切珍寶,都欲據為已有 。」項羽聽說,氣得暴跳如雷,厲聲大罵。范增在旁乘機說道 :「沛公平日為人,貪財好色。此次入關,聞說是不取一毫財物,不近一個婦女,觀此種舉動,可知其志不小。吾曾令望氣之人往望其氣,據說皆成龍虎之形,具備五彩,此乃天子氣也!可乘其不備,從速起兵擊之,勿得遷延,致失機會 。」
  項羽依了范增之言,便下令軍中大排筵宴,遍享士卒,准備明日往攻沛公。此時項羽部下有兵四十萬,號稱百萬,駐紮鴻門。沛公部下有兵十萬,號稱二十萬,駐紮灞上。兩軍相隔四十里路。沛公雖知項羽攻破函谷關,含怒而來,但尚不知項羽即欲興兵攻己,如在夢中。此時事勢非常危急,卻虧得項伯前來解此大難,也算天幸。
  說起項伯,亦是項羽叔父,前次殺人避到張良處,藏匿得免。如今卻在項羽軍中,聞說項羽欲擊沛公,他與沛公素日毫無交情,自然並不在意。只因知得張良現在沛公軍中,是他救命恩人,如今大難臨頭,豈可坐視不救。遂乘夜騎一匹馬,私自出營,加上一鞭,直奔沛公營前。尋見張良,密告項羽來攻之事,便要張良與之同去。因說道 :「在此與眾人同死,有何益處?」張良答道 :「吾為韓王送沛公入關,今沛公遇此急難,若私自逃去,乃是不義之人。必須告知其事,再決行止 。」因留項伯在營暫坐,自己走入中軍,便將項羽來攻消息,告與沛公。
  沛公聽了,大驚失色,連連頓足,道 :「為今之計,如何是好?」張良卻從容問道 :「公之本意,是否欲與項羽抵抗?」沛公暫恨道 :「有小人教我守關,勿納各國之兵,可據秦地稱王,我故聽從其計,如今侮之無及 !」張良又道 :「公自料部下兵士,足以當得項羽乎?」沛公默然。少頃,說道 :「我兵自然不及項羽,但是如今計將安出?」張良道 :「臣今當往告項伯,說公不敢背叛項將軍,托其將此情轉達便了 。」
  當時沛公一聞「項伯」二字,急問道 :「君何以識得項伯?」張良便將項伯如何殺人,自己如何救他,告知沛公。沛公便令張良往請項伯。項伯等候張良許久不來,正在著急,今見張良回來,又要邀他入見沛公,心想 :「沛公是他姪兒對頭。」自然推辭不肯人見。張良再三固請,項伯礙著張良情面,只得應允,同到沛公營前。沛公十分恭敬,出來迎接,延請上坐,排出筵宴,親自舉杯敬酒,並欲與項伯結為男女親家。項伯見沛公禮數慇懃,情意周到,也就十分浹洽。
  沛公因說道 :「吾此次入關,一毫不敢擅動,造成官吏人民冊簿,封鎖各處宮室府庫,專待將軍到來。所以遣將守關者,恐別處盜賊擅自出入,並防有意外之變,日夜盼望將軍速至,豈敢造反?望伯善言轉達,備說臣不敢背德也 !」項伯許諾,因說道 :「既然如此,事不宜遲 。」遂告辭起身出營。沛公親自送出,項伯臨去又叮囑沛公道 :「明日須要早來面謝 。」沛公應允。
  項伯飛身上馬,當夜趕回自己營中,已是三更時候。卻好項羽尚未就寢,項伯知項羽性急,今夜若不說通,明早一定發兵,待到其時,已來不及。於是立即入見項羽,備述沛公言語。隨後自己又幫說道 :「若非沛公先破關中,我兵豈敢長驅直入。今見人有功,反欲起兵擊之,是為不義!不如善加看待,以結人心 。」項羽聞得叔父言語,氣已消了一半。也就點頭道 :「是」!
  到得次日一早,沛公果然帶了張良、樊噲及馬兵百餘人,來至鴻門。望見壁壘如雲,旌旗蔽日,將士人人持戈貫甲,似將出征。沛公吃了一驚,暗想 :「此來如入虎口,能否生還,尚未可知。但事已至此,只得聽之天命 。」正在凝思之際,車馬已到營口。沛公下車,整肅衣冠,遣人入內通報。項羽傳令請人相見,沛公一步步行進營門,張良隨從在後。沛公望見項羽,先自下拜謝罪,說道 :「臣與將軍並力攻秦,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不自料竟能先入關中,破滅暴秦,得復與將軍在此相見。今聞有小人讒言離間,使將軍與臣不睦 。」
  項羽本是粗人,生性好高,今見沛公舉動謙卑,言詞遜順,立時怒氣全消。及聽沛公說到小人讒間之語,便不待沛公說完,直答道 :「此乃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說,不然借何至如是?」沛公力訴枉屈,項羽也就釋然。便命設宴留沛公在軍中飲酒。不消片刻,筵宴已陳,大眾入席飲酒。當時尚是席地而坐,又因楚人尚左,故席次以西邊為上坐,項羽也不謙讓,自己與項伯坐了西邊,范增坐在上首,沛公坐在東邊,張良在下首陪侍。
  此一番宴會,席上諸人心緒各自不同。項羽性情爽直,從前嫌隙既已解消,便亦照常看待沛公。又聽了項伯之言,算是沛公入關有功,所以不忍加害。偏是沛公坐在席上,如同針氈,刻刻提心吊膽,捏一把汗,惟恐遭了毒手。張良心中也替沛公擔憂。項伯新與沛公交好,自然也十分關切。只有范增一人,真是沛公宿世冤家,沛公心目中所畏者即是此人。在范增,原不過各為其主,因見項羽勢力已成,只有沛公一人是他大敵,所以存心要將沛公除去。昨日力勸項羽發兵往攻,不想今日一早沛公自己到來。范增以為沛公自來送死,到省得攻擊費力,趁此筵宴中間,只須項羽喝令左右將他拿下,如同囊中取物。誰知,項羽今日卻無心殺害沛公。
  范增坐在席上,甚是著急,當著眾人又不便明言,只得頻向項羽以目示意,並舉起身上所佩玉塊,與項羽觀看,其意是要項羽決斷,速將沛公殺死,一連如此三次。沛公嚇得汗流遍體。卻幸項羽雖明知范增之意,但只默然不應。范增尋思無法,立起身來,向外而去。沛公見此情形,知他又來算計,心中愈加恐懼。范增走到外邊,密喚項羽從弟項莊近前說道 :「將軍為人仁慈,心存不忍,汝可入內敬酒;敬畢便請舞劍,趁勢就座上將沛公殺死。不然汝輩皆將為此人所擒矣 !」項莊依言,入內敬酒已畢,便說道 :「將軍與沛公飲酒,軍中無可娛樂,請舞劍以佐杯勺?」沛公知他不懷好意,急得心中有如小鹿亂撞。偏是項羽不知項莊是計,竟然許諾。項莊拔劍起舞,便要來殺沛公。沛公此時驚慌萬狀,魂不附體。未知沛公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6
發表於 2015-6-8 06:23:00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九回     圖沛公項莊舞劍 說項羽樊噲當筵

  話說項羽留宴沛公,項莊依范增之言,借舞劍為名,欲將沛公殺死。既得項羽許諾,項莊便拔出劍來,當筵起舞。此時沛公正在危急之際,忽見項伯離座,拔劍在手,轉至東邊,與項莊對舞。叔姪二人,各逞伎倆,但見兩道劍光,如片片梨花,隨風飛舞。項莊心緒原不在於舞劍,每欲趁勢趨進,殺死沛公。無奈被他叔父將身遮蔽,不得近前。沛公心中十分感激項伯。張良見事勢不佳,便托故走出營外來尋樊噲。樊噲在外,久候沛公未見出來,正在坐立不安,今見張良走出,連忙迎前問道 :「其事如何?」張良答道 :「甚是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觀其意思,意在沛公,常欲加害 !」樊噲聽了跳起道:「如此,勢已大迫矣!臣當即入,與之拼命 !」說罷,左手挽著革盾,右手按著佩劍,奮然上前。將入營門,兩邊衛士見樊噲一臉怒氣,莽莽撞撞直闖進來,便一齊擁出,想要攔住,不許入內。樊噲心中惟恐沛公有失,急欲入內一看,卻被眾人阻著路口,頓然大怒,也不與之交言,橫著革盾一路撞進。兩邊衛士抵攔不住,一齊被他撞在地上七顛八倒。到得爬起來時,樊噲早已入內,張良也隨後同入。
  項莊因殺不得沛公,將劍空舞一回,只得收住,項伯亦收劍歸座。范增在席上滿望項莊殺死沛公,又被項伯保護,不得下手,直氣得啞口無言。樊噲走入,以手披開帷帳,到得筵前,見沛公安然無恙,心中始安。便立在沛公座旁,面向西方,環睜兩眼,怒視項羽,眼眶盡裂,頭上之發一根一根向上豎起,此種情形,真欲尋人拼命一樣。
  項羽素來勇猛,見了樊噲,不覺動色。遂以手按劍,將身跪起,向外問道 :「來客何人?」張良代答道 :「此乃沛公驂乘樊噲是也 !」項羽隨口贊道 :「好個壯士 !」命左右賜以卮酒。左右看他是個大漢,要試他酒量如何?卻用一個大卮,斟滿一斗之酒與之。樊噲拜謝已畢,立起來將酒一飲而盡。項羽見樊噲酒量甚豪,想食腸自必寬大,命左右賜以豬蹄。左右又作弄樊噲,卻取一支生豬蹄與之。樊噲也不管他生熟,便也受了。但是完全一個豬蹄,如何吃法?樊噲到有主意,將革盾覆在地上,作為砧板,再將豬蹄放在革盾之上,左手按住,右手拔出佩劍,一塊一塊,切下生吃。不消一刻,竟將豬蹄吃得精光,左右之人都看得呆了!
  項羽不禁復贊道 :「壯士!能再飲酒否?」樊噲見問,趁勢用語打動項羽,便答道 :「臣此來死尚不肯避,卮酒何足推辭?論起秦王,心如虎狼,殺人惟恐不及,是以天下叛之!懷王與諸將立約:先入咸陽便為關中之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絲毫不敢擅動,封閉宮室,回兵灞上,以待將軍到來。所以遣將守關,乃防備盜賊與非常變故,似此勞苦功高,未得封侯之賞,將軍反聽小人之言,欲殺有功之人,此種舉動直與亡秦無異,竊為將軍不取 。」項羽聽了樊噲一篇話,要想將言對答,一時卻想不出,便令樊噲就坐。樊噲與張良一排坐下。坐了片刻,沛公起身托言上廁,暗作手勢,招樊噲出。樊噲會意,便隨沛公出營,張良亦隨後走出。
  樊噲便勸沛公逃走。沛公道 :「此次出來,未曾當面告辭,如何是好?」樊噲急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又何必辭 !」說畢,連聲催促沛公起身。沛公遂囑咐張良 :「暫緩回去,代向項羽道謝 。」張良問沛公 :「今日來時,帶有何種禮物?」沛公記起說道 :「我帶有白璧一隻,欲獻與項羽:玉鬥一雙,欲贈范增。適遇其怒氣未息,不敢取出,君可為我獻之 !」張良應諾。
  沛公打算回去,因恐驚動眾人,報與項羽,或被留住。遂不敢乘坐原來車馬,自己獨騎一馬,旁有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四人,手持兵器,步行隨去。卻取僻近小路,從驪山下走。沛公臨行又對張良說道 :「由此路到我軍,不過二十里,恐被項羽知得,遣人來追,君在外少待,約計我已到了軍中,方人與項羽道謝 !」
  項羽坐在席上,等候了沛公許久,不見回來,便命軍尉陳平往請沛公。陳平尋覓沛公不著,卻見沛公車馬仍在營外,入內回報。少頃,只見張良走進,對項羽說道 :「沛公不勝酒力,不能面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隻,再拜上獻大將軍足下:又有玉鬥一雙,再拜奉與范將軍足下 。」言畢,便將白璧、玉鬥呈上。項羽問道 :「沛公何在?」張良答道 :「沛公聞說將軍有意責備之,私自回去,現已到得軍中矣 !」項羽無言,受了白璧,放在座上。范增見己計不行,竟被沛公脫走,誤卻機會,一腔怒氣,無從發洩。又見沛公贈與玉鬥,心想 :「此是仇人之物,豈可收受?不如借他出一口氣 。」便將玉鬥放在地上,拔出佩劍,砍將下去。只聽得叮噹之聲,可惜一雙玉鬥,都被打破。口中不敢罵項羽,卻罵項莊道 :「唉!豎子不足與謀,將來奪天下者,定是沛公,吾輩必為所擒 !」項羽見范增發怒,默然無語。
  沛公與樊噲等數人,從驪山下一路趲行。回到灞上軍營,立將曹無傷喚至,大罵 :「不忠之人,賣主求榮!使我今日幾遭項羽毒手 。」喝令左右 :「立時推出斬首 。」可歎曹無傷未曾討得好處,自己先喪生命。真是小人枉自作惡,結果卻沒收場,何苦如此!沛公既殺曹無傷,不過一刻,張良也帶同隨去人馬回營。沛公得脫此險,都賴項伯、張良、樊噲三人之力。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7
發表於 2015-6-8 06:23:47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回     封諸將項羽稱霸 送漢王張良進謀

  話說項羽因沛公自來面謝,陪了許多小心之後,怒氣雖消,但因被沛公先入關中,占了首功,心中終不免芥蒂。過了數日,項羽遂引兵入到咸陽,先將秦降王子嬰殺死,再將秦宮中珍寶、婦女一概收取,放起一把火來。此火可算古今無二,一連燒了三個月,煙燄不絕,竟將數百里樓閣亭台,化成一片焦土。
  項羽怒氣未消,又令人發掘始皇墳墓,收取壙內貨寶,共用二萬人,搬運三十日始完。項羽部下隨來兵士,也向民間淫殺擄掠。可惜咸陽地方,平日宮室何等華麗?人民素稱富足,經此一次糟踏,地方殘破,戶口稀少,霎時變成荒涼景象。在項羽,不過快其一時之憤,遂使秦人失望,眾心愈歸向沛公。沛公此時畏懼項羽勢力,任他肆意妄為,不敢出頭干涉。但尚望項羽能依懷王之約,自己仍可稱王關中,也就心滿意足。項羽引兵在咸陽住了數日,忽有韓生來勸項羽建都關中。說道 :「關中一面臨河,三面依山,四圍都有險可守。中間平原千里,土地肥饒,真是天府之國,可以建都稱霸 。」項羽心想 :「韓生之言,固然不錯,但因咸陽宮室都已燒燬,人民大半逃亡,自己又思念故鄉,決計東歸 。」便答道 :「富貴不歸故鄉,譬如身著錦衣,昏夜出行,雖然榮耀,無人看見 。」遂不聽韓生之言。韓生出,對他人說道 :「人皆言楚人是戴冠猴子,此語果然可信 !」
  有人聽得韓生之語,報與項羽。項羽大怒,立將韓生烹死。項羽心想 :「自己雖不欲建都關中,但竟將關中讓與沛公,實不願意 。」又想到 :「入關之約是懷王所定,不如報知懷王,看其如何辦理?再作計議 。」遂遣使到懷王處,將破秦之事復命懷王。懷王聽了,便說道 :「依照原約辦理 !」
  使者將懷王之言回報項羽,項羽本欲懷王自己解除原約,便可由他主意。今見懷王仍要依約辦理,不覺發怒,對諸將說道 :「懷王乃吾家武信君所立,並無功勞,何以得專自主約?當初起兵之際,不過假立各國之後,借其名義而已。至於倡率義兵,被甲執戈,攻城陷陣,辛苦三年始得破滅秦國,平定天下,此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無功,自應將其地分立各人為王。不知諸君之意,以為何如?」諸將皆畏項羽,同聲應道 :「甚善 !」
  於是,項羽既不遵懷王命令,又不與諸將會議,獨自一人主張,先尊懷王為義帝。說道 :「古之天子,地方千里,所居之處,必在水之上流 。」遂遷懷王於長沙,名義上尊之為帝,實則移於僻遠之地,以便下手。項羽既立義帝,便將天下土地分立諸將為王。心想 :「眾人皆易區處,獨有沛公甚難位置,欲照懷王原約,又恐沛公據有險要地方,與己為敵。欲待違背原約,又恐人心不服 。」遂與范增秘密計議道 :「巴蜀道路甚險,秦時犯罪之人皆遷居其地,不如封沛公於巴蜀,將關中地分為三國,封與秦三降將,使之拒絕沛公出路 。」商議既定,乃對眾說道 :「巴蜀亦是關中之地,應立沛公為漢王 。」其餘諸將並原來六國之後,各有封地。列記於下:
  尊楚懷王為義帝,據有長沙之地,建都於郴。
  立沛公為漢王,據有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建都南鄭。
  立秦降將章邯為雍王,據有咸陽以西,建都廢丘。
  立秦降將司馬欣為塞王,據有咸陽以東,建都櫟陽。
  立秦降將董翳為翟王,據有上郡,建都高奴。
  徙魏王豹為西魏王,據有河東,建都平陽。
  立楚將申陽為河南王,據有河南,建都洛陽。
  立趙將司馬卬為殷王,據有河南,建都朝歌。
  徒趙王歇為代王,據有代地,建都代。
  立趙將張耳為常山王,據有趙地,建都襄國。
  立楚將英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
  立番君吳芮為衡山王,建都於邾。
  立楚柱國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
  立燕將臧茶為燕王,據有燕地,建都於薊。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
  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
  立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楚、梁九郡,建都彭城。此外,惟韓王成仍舊,又趙將陳餘,棄將印不從入關,現在南皮。項羽聞其素賢,且有功於趙,就南皮四圍封以三縣。齊相田榮,不肯助楚擊秦,故不得封。
  項羽既已分立諸王,各令罷兵歸國。沛公見項羽背約,立己為漢王,使居巴蜀險遠之地,心中大怒,便欲發兵攻擊項羽。部下諸將周勃、灌嬰、樊噲等,皆憤憤不平,贊成其計。獨蕭何諫道 :「漢中地雖險遠,然猶南面稱王,比之戰敗而死尚為遠勝 。」沛公道 :「何至便死?」蕭何道 :「今兵士眾寡不敵,百戰百敗,不死何待?古語有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又俗語常言:天河為天漢,以漢配天,其名甚美。臣願大王先據漢中稱王,愛養人民,搜羅豪傑,然後起兵回定三秦,天下事可圖矣 !」漢王乃依言就國。
  獨有張良相從漢王已久,甚屬相得,此次須隨韓王成歸國。漢王念其功勞,賜以金百鎰、珠二斗,張良受了,卻都贈與項伯。漢王又另備厚禮,囑張良轉贈項伯,托其盡求漢中之地。原來,項羽分與漢王漢中之地,不過一半,漢王因欲全得漢中之地,故請項伯代求。項伯果與項羽言及,項羽應允,並撥兵三萬人,護送漢王歸國。各國之人,來從漢王者,又有數萬人,漢王擇日起行,張良戀戀不捨,隨送漢王直至褒中。張良到得褒中,一路山勢險峻,皆依山架木,作為道路,名曰「棧道」。漢王便命張良回去,張良拜別漢王道 :「臣不能遠送,就此告辭,願大王自己保重 !」漢王也覺淒然。張良臨去,又對漢王道 :「項王心中終疑大王欲取天下,今大王可放火將棧道燒個淨絕,一則表示無意東歸,使項王安心,不作準備:二則可免他國起兵來犯 。」漢王依從其計,便囑張良回時,行過一處,燒絕一處棧道。
  漢王向南鄭前進,一班隨行將士因見道路險絕,多思東歸故里,沿途私自逃走者,陸續不絕。到得南鄭,點檢人數,除兵士不計外,將官逃去者已有數十人。漢王卻都不以為意,命蕭何為丞相,其餘諸將各授官爵。忽一日,有人來報漢王,說是丞相蕭何私自逃走,漢王大驚,如失左右手。欲知蕭何因何逃走,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8
發表於 2015-6-8 10:22:33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一回     漂母進食憐王孫 蕭何單騎追韓信

  話說漢王到了南鄭,不久忽有人來報,丞相蕭何逃走。漢王聞信大驚!其實蕭何並非逃去,乃為漢王往追一人。此人姓韓名信,乃淮陰人。少時其父早死,家中極貧。信年已長成,既不能耕田作工,又不能經商買賣,要想學習為吏,托足公門。無奈,當時之吏須經鄉里大眾推舉,再由官府選擇。韓信平日並未見有何種德行才能可以動人,自然無人舉薦。因此終日遊蕩,毫無職業,不但養不起母親,連自己都是幫著他人家中吃飯。他母親因兒子不能養活,只好做些女工,勉強度日,過了一時,也就身死。韓信見母親已死,家無一物,只得草草殯殮,將柩停在荒郊。若論埋葬之事,也不知何年月日。但他雖落破到如此地步,心中卻懷大志,常常走到野外,替他母親尋覓墓地,欲得高燥地方,又要兩旁空闊,能容萬家之屋,竟如帝王選擇山陵一般,預備將來富貴時埋葬母親之用。
  韓信自母親死後,只餘一身,更覺漂泊無依,仍在人家寄食。有一人是他朋友,現為下鄉南昌亭長,韓信便時常到他家中吃飯。亭長妻子見韓信日日到來,心中甚是厭煩,又不便當面拒絕,遂想得一計,起個絕早將飯煮好,放在牀上吃食。待得早飯時間,韓信方到,誰知他家飯已吃過,也不替韓信備辦。韓信見此情形,知自己被人討厭,他卻甚有志氣,此後便絕跡不來。韓信既與亭長斷絕,此外可以常往寄食之處本無幾家,自然有一餐無一餐,甚至終日不得一食。自想也非久計,意中原欲尋一事業,無如世間凡百生計,都無一件合他之意。想來想去,只有釣魚一事,既不費力,又甚清高。從前姜太公未遇文王,也曾垂釣磻溪。「我今學他行徑,不至失了身份 。」於是韓信覓得釣竿,到了淮陰城下淮河旁邊釣魚。釣得魚時賣錢過活,惟是釣魚原不能常得,所以韓信仍是一飢半飽度日,但免得寄食人家,受人閒氣而已。
  一日,忽有一班婦人到得河邊漂洗線絮,因為都是老婦,人遂稱她為漂母。原來線絮就是蠶繭上剝來粗絲,如今持向水邊,漂之使白。一班漂母作此生活,自然也是寒苦人家。但她家雖寒苦,日食倒尚不缺,每到吃飯時間,各家都有人送飯來吃,比起韓信,自然較勝。閒話休題。
  卻說韓信自釣他的魚,漂母自漂她的絮,雖然偶聚一處,彼此並不相識。誰知,中間竟有一位漂母,心極慈善,自己家道不豐,卻喜憐貧濟困。此次遇著韓信,同在河邊數日,見他常是忍飢過日,問知情形,心中不忍,便吩咐家中每日多送飯來,分與韓信同食。韓信向來寄食人家已慣,況且腹中飢餓難受,也就食了,並不推辭。從此,漂母日日漂絮,韓信日日得食,一連數十日都是如此,漂母毫無厭倦之色。別個漂母見了,也不幫貼一餐。到得絮已漂完,漂母將去,韓信算是自少到今,始得此數十日飽食,心中自然感激異常,便向漂母道謝,並說道 :「吾有日得志,定當從重報答母之恩德 !」漂母聽了,心中不但不喜,反發怒道 :「汝身為大丈夫,不能謀得一飽,我不過可憐王孫公子,故此供給飲食,何曾想汝報答 !」說罷竟自去了。
  淮陰鄉里中人,見韓信如此貧困,不知謀生,大家都鄙笑他。市井上一班輕薄少年,更將韓信當作玩物,時時戲弄以為笑樂,韓信卻都不以為意。他家雖貧,尚有一劍,出入常佩在身上。 一日,韓信偶在市上遊行,忽遇一個少年,平空將他攔住,譏笑道 :「汝生得身體雖然長大,喜歡帶著刀劍,其實不過膽小心怯而已 。」說罷,又當著眾人面前,恥辱韓信道 :「汝若肯拼一死,可即拔劍將我刺殺;如其不能,當由我胯下爬過。」說罷,便張開兩足,立在街心,面上現出一種鄙薄之色,真是令人難受。韓信舉目端看其人,心中想了一會,便俯伏地上,由他胯下爬過。全市之入見此情形,人人都笑韓信,說他實在畏怯。 及至項梁起兵,渡過淮水,韓信聞知,仗劍從之。項梁當作尋常士卒,編入部下。後來項梁兵敗身死,韓信又從項羽。項羽以韓信為郎中,韓信幾次獻策,項羽不從其計,韓信知項羽不能成事。心想 :「只有漢王,或能用己 。」乃棄楚歸漢,從了漢王入蜀。漢王不知其才,命為連敖。
  韓信雖遇漢王,未展其才,心中已是悶悶。豈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又因誤犯軍法,合該斬首。同罪者尚有十三人一律綁至法場,由夏侯嬰監斬。直至十三人都已斬訖,看看到了韓信,韓信此時心想 :「懷抱大才,未曾施展,死得不值 。」及至仰起頭來,恰好看見夏侯嬰,不禁說道 :「漢王不欲得天下乎!何為殺死壯士?」
  夏侯嬰聽了韓信之言,又看他相貌不凡,便命左右 :「鬆綁,免他一死 。」喚到面前,與之言論,夏侯嬰大喜,薦於漢王。漢王命為治粟都尉,心中尚未覺其奇。韓信一路上又常與蕭何談說一切,蕭何知是大將之才,甚加敬重。因在路上,未向漢王言及。到了南鄭,韓信心想 :「蕭何既知我才能,料已屢次在漢王前極力推薦,現在許久並無動靜,當是漢王不肯用我。我在此有何好處?不如逃走,另行擇主而事 。」想畢,遂收拾行李,匹馬出門,也不到蕭何處辭別。
  有人見韓信逃去,便來告與蕭何。蕭何聞信大驚!也不及告知漢王,騎上駿馬,一徑從後追趕。行了一日,方才趕上韓信,蕭何力勸韓信回來,共輔漢王,取得天下。並述自己尚未推薦之故。韓信應允,並馬而回,蕭何見韓信肯回,如得至寶。蕭何出追韓信,行色匆匆,所以有人疑他逃走,告與漢王。漢王聞報大驚,有如失了左右手一樣,連忙遣人往追。心中也疑 :「蕭何與己相處已久,何至中道相棄?或者此去別有事故,但望早日回來,方得安心 。」過了二日,蕭何果然回來,漢王一見蕭何,心中又喜又怒。
  當時漢王罵蕭何道 :「汝也私自逃走,是何緣故?」蕭何答道 :「臣非敢逃走,乃是追趕逃走之人 。」漢王問 :「追趕何人?」蕭何答道 :「臣特追趕韓信 。」漢王罵道 :「諸將逃走不止數十人,汝皆不追,獨追韓信,此乃謊話 !」蕭何答道:「諸將皆屬易得,任其逃走並無足惜。獨有韓信乃是國士,天下無雙,故臣聞其逃走,親自追回。大王若但思長在漢之為王,可以不需韓信;若欲爭得天下,除卻韓信,更無可與計議之人。不知大王計將何出?」漢王聽了,慨然說道 :「我意亦欲東歸耳,安能鬱鬱久在此間居住?」蕭何道 :「大王既欲東歸,能用韓信,信始留此;若不能用,信終必逃走 。」漢王道 :「吾究不知韓信才能若何?今因君保薦,命之為將,何如?」蕭何道 :「僅使為將,信必不肯留此 。」漢王道 :「吾命為大將,何如?」蕭何道 :「甚善 !」
  於是漢王便欲將韓信召來拜為大將。蕭何道 :「且慢!大王平日待人簡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韓信所以逃走。王必欲拜韓信為大將,須選擇吉日,先期齋戒,設壇備禮,方可行事 。」漢王許諾。此信傳到諸將耳中,但知擇日拜將,也不知所拜大將究是何人。曹參、樊噲等自誇戰功,皆以為可得大將,暗自歡喜。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9
發表於 2015-6-8 10:23:28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二回     韓信登壇拜大將 漢王起兵定三秦

  話說漢王依蕭何之言,拜韓信為大將。命禮官選定吉日,設立大壇。漢王先期齋戒三日,祭告宗廟。到了是日,漢王身穿大服,排齊鑾駕,率領文武百官到得壇下。漢王下車步行上壇,登了寶座,百官分立兩旁。壇下四圍排列軍隊,人人嚴裝貫甲,手執兵器,列成陣勢,旌旗招展,甲仗鮮明。一班將官,個個預備拜將,全身裝束比往日加倍留意。又恐臨時輪到自己身上,拜了大將不識儀節,當眾出丑,便於數日之前,暗自學習禮數。所以到了今日行禮時節,愈覺得整齊嚴肅,十分精采。但是彼此望來望去,也不知何人得了大將?
  諸人正在想得出神,忽聽得壇上傳下令來 :「宜召大將上壇行禮 !」只見有一人,全身披掛,隨著令官行上壇去。當時萬眾眼光,都盯在那人身上,覺得面目頗生,並非素常熟識之人,心中無不詫異!後來始聞說其人姓韓名信,全軍將士人人大驚!曹參、樊噲等見自己無分,卻被素不聞名之人占去,各自憤憤不平。只有夏侯嬰一人心中明白。
  韓信奉命上壇,行到壇心,朝北而立。早有太常奏樂,鴻臚贊禮。第一次,漢王親捧大將印綬授與韓信,韓信跪下拜畢,起立接過印綬,佩在身上;第二次,漢王再將符節與之,韓信又跪下拜受;第三次,漢王親授斧鉞,韓信如前拜受。眾將見韓信平空受此榮典,得此高位,大半羨慕、忌妒,心中不服。
  韓信行禮已畢,漢王命坐。韓信拜謝就坐,漢王開口問道:「蕭丞相時常稱說將軍,將軍有何良策教導寡人?」韓信答道 :「臣本草茅下士,愚陋無知,辱承大王明問,敢不竭誠上聞?現今與大王爭取天下者,豈非項王乎?」漢王道 :「是!」韓信道 :「大王自料勇猛仁強,比起項王,誰人較勝?」漢王默然尋思良久,始說道 :「寡人不如項王 。」韓信聽說,再拜賀道 :「臣意亦以為大王不如也。惟是臣曾事過項王,試說項王平日為人行事:項王每當憤怒之際,發聲如雷,千人恐伏,然不能任用賢將,此不過匹夫之勇而已。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和平,遇人患病,往往涕泣,分與飲食。及至其人有功,應加封爵,印已刻好,項王將印放在手中播弄,弄得印角都已損壞,尚捨不得給與,此真可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然稱為霸王,各國畏服,然不肯居住關中,建都彭城,已失地利。加以違背義帝原約,自行專擅,將義帝逐往僻地。盡封自己親愛之人為王,給與好地,反將各國舊王遷居惡地,各國人心,大抵不平。而且平日行軍,所過地方,無不殘破,名雖為霸,已失人心。所以天下未即背叛者,全由威力劫制而已。由此觀之,其勢雖強,容易使弱。今大王行事,果能與之相反,任用武勇之士,更有何敵不破?將天下城邑分封功臣,更有何人不服?舉義東征,率領思歸之兵,更有何地不克?況三秦之王,皆係秦之降將,從前帶領秦兵,已有數年,屢經戰爭,部下死亡不計其數。及至勢窮力竭,又欺騙士卒,歸降項王。項王行至新安,設計坑死秦卒二十餘萬,只有三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得免於禍,秦兵家族怨恨此三人,深入骨髓。而項王恃其威力,強立此三人為王,秦地人民並不歸服。大王自入武關,一路行兵,秋毫無犯。除去秦時苛法,與人民約法三章,秦人皆欲得大王為秦地之王。且照懷王原約,大王應得關中之地,秦人已盡知之。今大王失勢,遷入漢中,秦人無不歎惜者。大王若舉兵東征,三秦地方,可傳檄而定也 !」
  漢王聽了韓信一篇語言,心中大喜,自恨得韓信太晚。遂依從其計,分派諸將,招練兵卒,定於八月出征。先期使人修理棧道,預備進兵。
  當日項羽自稱霸王,大封諸將為王,飭令罷兵各回本國。項王自己也就回到彭城,臨行切囑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防備漢兵。三人領命,各回本國,遣將領兵嚴守關隘。內中只有雍王章邯與漢最為接近,知得漢兵來攻,必由棧道前進,現在棧道已經燒絕,須要重新修理方可行走。遂遣人潛往褒中一帶,探聽消息。過了一時,探卒回報說是 :「漢王果遣將帶兵修理棧道,限期完工。但是棧道工程浩大,聞得所派兵卒甚少,期限甚短,日夜催迫作工,士卒多有怨言,照此情形,不知何時始能完竣 。」章邯聽了,心中不以為意。到了八月,忽報漢王兵至陳倉。章邯大驚!也不知漢兵從何處而來,連忙引兵前往迎敵。
  原來,漢王探知漢中有一條僻路可達陳倉,一面遣人修理棧道,揚言將由此進兵,使章邯不加防備。漢王命蕭何留守南鄭,收取租稅,供給軍糧。自己率領諸將,取僻路由故道直達陳倉,正遇章邯兵到,兩邊交戰一陣。果然不出韓信所料,秦兵人人怨恨章邯,仰慕漢王,無心戀戰,章邯大敗而走。漢兵追到好畤,章邯回兵抵敵,又復大敗,率領敗殘兵卒,逃入廢丘都城固守。
  漢王遣曹參、周勃、樊噲圍攻廢丘。又遣酈商等引兵往取上郡、北地。遣薛歐、王吸引兵出武關,會同王陵之兵往沛迎接太公、呂後。漢王自同韓信領兵東進,一路勢如破竹,直至河南。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望風降漢。酈商等亦取得隴西、北地、上郡,只有王陵之兵為楚兵所阻,不得前進。項王自由關中收拾美女、珍寶起程回國,因為韓王成並五軍功,不令歸韓,帶至彭城,廢之為侯,旋又將其殺死。項王回到彭城未久,各國已紛紛起兵。
  原來齊相田榮,因自己不得封賞,又聞項王徙齊王市於膠東,立田都為齊王,不覺發怒。遂堅留齊王市,不肯遣往膠東,盡起齊兵,迎擊田都。都兵敗,投奔楚國而去。齊王市心畏項王,趁田榮不在,私自逃往膠東。田榮聞知怒甚,遣兵追殺齊王市於即墨,遂自立為齊王。時彭越仍在鉅野,有兵萬餘人,並無所屬。田榮以將軍印授彭越,使在梁地舉事。彭越受命,引兵擊濟北王田安,殺之,田榮遂盡據三齊之地。
  趙將陳餘,久與張耳有隙。今聞張耳為常山王,自己僅得三縣之地,心中更怒!及田榮起兵,陳餘乃遣使向田榮道 :「項羽分地不公,諸將皆得善地,反將舊王遷居惡地。今趙王在代,願大王借兵與臣,往攻常山,使趙王得復故國,當以趙國為齊之藩屏 。」田榮許諾,遣兵往助陳餘。陳餘盡起三縣之兵,合齊兵襲攻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陳餘迎趙王歇歸趙,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此時漢王亦已平定三秦,兵將出關。項王聞得各處起兵消息,心中大怒,封舊吳縣令鄭昌為韓王,領兵拒漢。又令蕭公角領兵往攻彭越。項王心想 :「各國雖反,均不足憂,獨有漢王最為可慮 !」正擬親自領兵攻漢,忽報張良遣使送書前來。項王喚人,來人呈上書札,項王拆開一閱,中言:漢王欲得關中之地,希望能依懷王原約,便已心滿意足,不復東進。惟有齊、趙,現正並力滅楚,急宜遣兵擊之。並將齊、梁反書,附與項王觀看。項王見書,拍案大罵:「齊、梁什麼小丑,膽敢小看於我?我必須先滅齊國,將田榮碎屍萬段,以泄此恨 !」
  項王即遣人召集九江王英布之兵,英布稱病不到,遣將帶兵數千前來,項王遂起兵伐齊而去。
  卻說張良自別漢王,一徑回到韓國,見韓王成尚未回國,心中正在疑惑,忽有韓王從人逃回,哭訴韓王被害情事。張良咬牙切齒,痛恨項王。聞得漢王兵定關中,恐項王出兵抵敵,故特作書誘使伐齊,以助漢王成功,自己卻由間道歸漢。項王果然中了張良之計,往攻齊國,漢王遂得長驅直入。欲知楚漢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0
發表於 2015-6-8 10:24:11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三回     項羽遣人殺義帝 陳平渡河投漢王

  話說項王得張良之書,準備起兵伐齊,因想起 :「天下大亂,義帝尚在,將來如有人挾之以令各國,與我為敵,是為養虎貽患。不如及早除之,以絕禍根 。」是時義帝已由彭城起行,項王因使人催其速行,一面遣使前往九江英布處,密令如此如此。
  義帝自見項王違背入關之約,擅立諸王,又將己遷往長沙荒僻之地,心中異常憤懣。但自顧權力薄弱,只得暫時含忍,帶同群臣上路。項王復遣使催促,左右群臣多戀故鄉,本不願往。今又見義帝受制項王,落破不堪,更不願意相從。一路上陸續逃走,義帝不能阻止,只得聽之而已。
  到得長江北岸,義帝登舟溯江西上,行了多日,將到郴地,相距不過數十里,天色已晚,遇見一個小市鎮,將船停泊。到得夜半,忽來賊船數十隻,將義帝座船團團圍住。賊人明火執仗,一擁上船,喊殺連天。船中侍衛人等從睡夢中驚醒,無力抵敵,各自逃走。那賊闖入艙中,先將義帝殺死,搜括珍寶財物,呼哨而去。
  原來英布自奉項王命令,因義帝已過九江,連忙遣兵追趕。此賊便是英布兵士假裝,掩人耳目。其實事不瞞真,早被旁人窺破,喧傳一時,盡人皆知。
  項王引兵向齊國進發,行至城陽,遇著田榮,大戰一場,田榮兵敗,逃至平原,為人民所殺。項王乘勝長驅而進,一路所過,燒燬城郭、民居,擄掠老弱婦女,坑死投降士卒,暴虐殘酷,無所不至。齊地人心不服,到處起兵背叛。田榮之弟田橫,趁此時機,收集敗殘兵卒數萬,據住城陽,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以拒楚兵。項王往來攻打,無奈叛者四起,方才攻破此處,彼處又復聚眾起事,因此項王久留在齊,一時不能平定。
  漢二年冬十月,漢王既定三秦,建都櫟陽,佈德施惠,萬民悅服。時常山王張耳,為陳餘所敗,率眾來奔,漢王待以厚禮。張良亦由韓來投,漢王封良為成信侯。一時遠近豪傑歸心,兵威大振。於是河南王申陽,魏王豹皆率眾迎降。只有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擁兵抗拒。漢王遣韓太尉韓信,領兵擊平鄭昌,因立信為韓王。三月,漢王自率兵隊伐殷,由臨晉關渡過黃河,直到河內。殷王司馬邛引兵迎敵,漢王揮兵進戰,擊敗殷兵,陣擒司馬邛,盡平其地,大軍進至修武。忽報楚將陳平等來投,漢王下令召入。
  陳平乃陽武縣戶牖鄉人,早失父母,與兄伯同居,兄已娶嫂,祖遺財產僅有田地三十畝。陳平性喜讀書,終日閒坐家中,手把一卷,對之吟哦。兄伯甚是友愛,任其出外從師遊學,自己勤苦耕田,供給家用。獨其嫂見小叔但知交友讀書,坐享現成茶飯,全然不念兄嫂辛苦,幫同力作,因此心中甚是不悅,但礙著丈夫身上,不便發作。
  陳平自幼既受其兄嬌養,不曾勞苦。及至長成,遂生得身體肥白,面貌甚美。一日,有遠處友人來到陳平家中,適兄伯前往田間,其嫂與陳平出來招待。寒暄已畢,彼此各敘家常。友人說話中間,留心觀看,見茅屋數間,牆壁破壞,久未修理。日用器具,除土炕瓦盆外,蕭然無物,心知其家甚貧。又看陳平卻是容貌豐腴,舉止儒雅,不像農夫模樣,若非衣裝粗惡,竟似貴家公子。因笑問道 :「君家似非富足,不知君平日所食何物,竟長得身體如此肥壯?」陳平未及回答,其嫂久已嫌惡陳平懶惰,便應聲答道 :「不過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言罷,長歎一聲,憤然入內。
  友人見此情形,也覺無味,便即辭出。陳平被嫂氏當著人前搶白數句,雖然羞憤,只得忍住,不與計較。誰知隔牆有耳,卻為鄰人所聞,彼此傳說,竟被兄伯得知,心中大怒,痛罵 :「不賢之婦,妄肆口舌!若留在家中,必至離間我兄弟 。」遂將其妻休回母家。陳平見兄因己割斷夫婦愛情,心中也覺不忍,婉勸其兄仍留嫂氏,其兄不聽,竟將妻逐回母家。後經陳平極力調和,方始接回完聚。
  陳平之兄見陳平年已二十餘歲,決心欲為之娶婦。偏是高不成,低不就,只因邑中富人見陳平不事生產,不肯將女許之。至於貧人,陳平亦不屑與之為婚,以此蹉跎下來。忽一日,裡中有一大姓,舉辦喪事,照當時俗例,同里各家都應出來幫忙,有錢者出錢,無錢者出力,以盡鄉鄰之誼。陳平家貧,惟有替他辦事以當幫助。但他卻比他人早到遲歸,加倍出力。一日喪家來了一客,鬚髮皓白,衣服華美,見陳平人品軒昂,大加賞識,便喚至面前,問其姓名居處。待得眾人散去,陳平最後歸家,來客欲觀陳平家世,因隨著陳平一路行去,直至城邊一條窮巷,方到其家。來客站立門前,舉頭觀看,見是數間茅舍,編席為門,心想 :「其家果然清苦 !」再看門外,卻有許多車轍之跡,細察轍跡,其深而且寬廣,暗想 :「此定是顯貴人車馬時常到此,故留下此種痕跡。可見陳平雖然貧窮,他所交遊乃是有名人物 。」心中甚是歡喜,卻也不與陳平交談,竟自回去。
  陳平見來客如此行徑,甚是疑惑,但也不便動問。過了數日,忽有人來與陳平作媒,說是富人張負孫女,要與議親。陳平大覺奇怪!其兄見是富家,自然歡喜應允。到了後來查明,原來前日來客,即是張負。
  說起張負在戶牖鄉是個富家,有一孫女,幼年早經許字,不料尚未過門,其夫已死。後來別行許字一家,其夫又死。一連許過五個人家,都是如此。因此鄉里之人都說此女命帶殺神,不利於夫,竟無一人敢來議婚。張負見孫女年已長成,姻事不諧,心中頗以為念。此次到得喪家,遇見陳平,留心察看,知他將來定能發跡。回到家中,便對其子仲說道 :「吾欲將孫女嫁與際平?」仲聞說,愕然!因答道 :「陳平家貧,其人平日不事生產,一縣之人皆恥笑之!如何大人獨欲許婚?」張負道:「此事我自有主意,非汝所知。世間豈有美貌如陳平者,竟至長久貧賤乎?吾意已決,汝勿多言 !」於是遣媒定議。
  到了行聘之日,張負自出財帛,借與陳平,作為聘禮。及陳平擇日完娶,張負又私給錢財,使之備辦酒席。並切囑孫女道 :「汝今出嫁,當守婦道,勿得倚富欺貧,奉事兄伯如汝父,事嫂如事汝母 。」一家之人見張負如此看重陳平,人人竊笑。陳平自從娶得張負孫女,得了許多嫁資,用度充足,交遊日廣。一班世人,眼皮本淺,見陳平作了富家女婿,也就另眼相待。一日,適遇祭社,裡中按戶出錢,買得豬羊祭品,報賽酬神已畢,大眾公推陳平為宰,分割祭肉。陳平將各物全數用秤稱過,再將出錢總數,平均計算,每戶出錢若干,應得祭肉若乾,然後按其出錢數目,逐戶給與。至於肉之美惡,骨之多少,亦皆配搭均勻。陳平左手執刀,右手持秤,一面割肉,一面稱其重量,忙個不停。各人見陳平分肉甚是公平,都無爭論,各各歡喜,持肉歸去。裡中父老在旁看得清楚,便贊美道 :「善哉!陳孺子為宰,甚是稱職 !」陳平聽了,歎口氣說道 :「若使平他日得宰天下,亦當如此肉也 !」
  陳平在家,聞得周市平定魏地,立魏咎為魏王,遂辭別其兄,往見魏王,魏王命為太僕。不到幾時,有人在魏王前誣毀陳平,陳平遂即逃去,投奔項王,隨入關中。項王稱霸,歸到彭城,聞說殷王司馬邛叛楚,便命陳平領兵攻之。陳平兵至殷地,司馬邛投降,陳平得勝而還。項王拜為都尉,賜金二十鎰。誰知不久又被漢兵攻破殷地,項王大怒,說是 :「前次攻殷之人,冒功不實 。」欲行嚴究。陳平心中恐懼,決計歸漢,遂封所賜金與都尉印,遣人送還項王,即日改換服裝,僅帶一劍防身,由僻徑逃走。
  陳平一口氣奔到黃河岸邊,僱定一船,跳上了船,坐在艙中。那船戶一篙點開,將船離岸,撐向中流而去。正行之間,陳平舉目觀看,見船戶五六人,皆是彪形大漢,面目獰惡,心知不是善類。回看船中只有自己一人,並無他客,不覺吃驚!並留心觀其舉動。只見船戶一面撐船,一面頻頻以目注視陳平。陳平大恐,心想 :「此一班人定是不懷好意 !」一時心急智生,連忙將身上衣服脫下,光著身體走出艙外,拈起竹篙,幫他撐船。再看一班船戶時,也就不如前注視了。不多幾時,船到對岸,陳平取出錢文給與船戶。連忙穿上衣服,跳到岸上,方才放心。 原來那班船戶都是強盜,看見陳平是個美丈夫,獨身仗劍而來,疑他必是逃將,腰間當藏有金玉珍寶,起意要想將他殺死。後見其脫下衣服,身邊一無所有,也就罷了。
  陳平幸脫此險,行至修武,恰遇漢王兵到。陳平有友人魏無知,現在漢王左右,遂往見魏無知,說明來意,魏無知即向漢王舉薦,漢王命召之入見。是日與陳平一同進見者,共有十人。漢王賜與飲食,令各歸舍。陳平見機會不容錯過,便進前說道 :「臣為謀事而來,所言可用與否?請就今日決之 。」漢王遂獨留陳平,與之變論,心中甚悅!因問陳平道 :「汝在楚國所居何官?」陳平對道 :「任都尉之職 。」漢王立時拜陳平為都尉。並使之參乘,兼掌護軍。
  此信傳到諸將耳中,眾議嘩然,大都說是 :「大王新得楚國一個逃兵,未知其人才能,便與之同車,且使之監護親貴,殊不可解 。」漢王聞得此言,更加寵愛陳平,遂與之一同伐楚。一日,渡過平陰津,漢王正行之間,忽有人攔住馬前拜謁。未知來者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 14:3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