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黃士衡]秦朝野史(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1
發表於 2015-6-8 10:25:34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四回     漢王為義帝發喪 項羽戰彭城大捷

  話說漢王率領諸將士東征,渡過平陰津,到得洛陽地方。正行之間,忽有人攔住馬前拜謁。漢王詢其姓名?乃是新城三老董公。董公因對漢王說道 :「臣聞兵出無名則事不成,故古語有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今項羽所行無道,放殺義帝,乃天下之賊。大王當率三軍之眾,為義帝素服發喪,遍告各國,聲討項羽之罪,天下莫不瞻仰,此三王之舉也 !」漢王聞言,甚以為然。遂向董公謝道 :「若非先生,寡人不得聞此議論!」漢王即日假作新得義帝凶信,袒臂大哭,命將士素服舉哀三日。分遣使者,齊持文書,遍告各國,書中說道: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漢王所遣使者到了趙國,見過趙王歇及陳餘,呈上書札。陳餘看畢,遂對使者說道 :「張耳是我仇人,現在漢軍,漢王如肯將他殺死,我當從命發兵 。」使者將言回報漢王,漢王素重張耳,不忍殺害。便想得一法,暗中尋覓一人,與張耳狀貌相似,將其斬了,遣使者持首級赴趙。餘一時辨認不出,只道是真,遂遣將帶兵助漢。
  漢二年四月,漢王率領巴蜀、關中及韓、魏、殷、趙、河南五國之兵,共計五十六萬人,聲勢浩大,沿途無阻。到了外黃,忽報有一將軍率兵來投,漢王急出一看,卻是彭越,心中大喜。原來彭越引兵攻取魏地,卻遇楚將蕭公角,兩下戰了一陣,楚兵大敗。今聞得漢王東征,特率領部下三萬餘人,前來歸服。漢王因對彭越道 :「將軍既已收取魏地十餘城,急欲立魏王之後。今有西魏王豹,乃魏王咎從弟,真是魏後,可立之為魏王,暫屈將軍輔之 !」於是漢王遂拜彭越為魏相國,領兵往定魏地去了。
  漢王引兵東進,一路長驅直入,到得彭城。當時楚兵盡隨項王伐齊,彭城守兵無多,聞風逃遁,於是項王都城竟被漢王占住。漢王入得彭城,一洗從前恥辱,心中十分高興。料想:「項王一時不能回救,即使回來,我兵眾多,亦自不懼 。」遂將項王美女、珍寶,盡數收取享用,日日置酒,大會諸將。部下軍士亦皆歡呼暢飲,全不防備。
  早有彭城逃出兵士,奔入楚軍,報知項王。項王聞信,又驚又怒,留下諸將攻齊,自己急率精兵三萬人,星夜回救。到了蕭縣,是時正值清晨,望見漢軍,壁壘旌旗,數十里連綿不絕,項王全然不懼,揮兵前進。
  當日楚兵三萬,都是本地之人,聞得漢兵佔領楚地,人人各顧家室財產,拼命死戰。漢兵連日飲酒,醉得昏天黑地,不料楚兵來得如此神速,勉強執持兵器,出來對敵。兩下交鋒未久,漢兵無心戀戰,往後便退。項王引眾追趕,直至彭城。漢王急率大隊迎敵,戰至日午,漢兵無力抵敵,四散逃走。漢王與諸將彈壓不住,只得下令退兵。
  楚兵見漢兵敗退,從後掩殺,吶喊如雷。漢兵投戈棄甲,沒命奔逃,一路自相踐踏。漢王撥馬落荒而走,卻遇楚將丁公領兵趕來。漸漸追近,漢王急得無法,只得回頭望著丁公說道:「兩賢豈有相害之理?」丁公見漢王說他是賢人,又與自己並稱,心中甚喜!便賣個人情,領兵回去。漢王得脫,會合將士一直逃到谷泗河邊。遙望前面,河水廣闊,無船可渡,背後楚兵追來,殺聲震天。漢兵被楚兵殺得人人膽喪,只顧向前狂奔,不敢回敵。及至楚兵追急,無路可走,便都跳入谷泅水中,希望泅水逃生。誰知河水甚深,奔流又急,一入其中,盡皆沉沒,漢兵被殺及死於水中者十餘萬人。
  諸將保著漢王殺條血路南走,見有一山,漢王引兵上得山頂,未及歇息,楚兵又來奪山。漢兵棄山而走,向著靈壁縣東行,偏又有雎水河橫阻去路。漢王見進退無路,吩咐諸將士拚一死戰。此時漢兵自早晨戰至午後,尚未進食,又兼一路奔走,人馬十分飢乏,聞命勉強回軍拒敵,擋不得楚兵乘勝而來,銳氣正盛,勢如潮湧。漢兵立腳不住,自相擁擠,竟有十餘萬人被楚兵擠到雎水河邊,一一墮水而死。河中屍身填滿,雎水都被阻塞不流。
  此時漢軍除死亡逃走外,僅有數萬人,楚兵四面圍之三重。漢王被困垓心,左衝右突,不能得出。項王見漢王困在重圍,已如網中之魚、籠中之鳥,不禁大喜。連忙傳令軍中道 :「諸君成功,在此一舉!各宜努力,有能生擒或殺死漢王者,封之為王。若敢私自放走者,誅及三族 !」楚兵聞令,人人奮勇當先,各圖封王之賞。
  漢王見外無救援,所餘將士,大半著槍中箭,飢渴困乏,面無人色。楚兵愈圍愈近,此時欲戰不能,欲降不可,心中絕望,料將束手受縛。正在萬分危急之際,忽有大風從西北而來,聲如千軍萬馬,所過之處,樹木盡拔,屋瓦皆飛。但見滿空中沙石瀰漫,吹得人目不開,霎時間天昏地暗,漆黑如夜。此風正向著楚兵迎頭打去,勢不可擋,楚兵大亂,立腳不住,各自散走。漢王見了大喜,急與諸將趁勢奪路,逃出重圍,回顧隨身,僅有數十騎。
  漢王一路行去,卻離沛縣不遠,便想趁此搬取家室回去,免遭楚軍毒手。及到沛縣,漢王匹馬回家,走至門前,只見屋已封鎖,空無一人,不覺大驚!急向左右鄰居查問,皆雲 :「不知去向 。」漢王甚是焦急,又恐楚兵來追,立即起行。漢王身坐車中,夏侯嬰御車,其餘將士均騎馬跟隨。行不上數里,卻望見道旁兩個小孩,一男一女,漢王仔細一看,認得是自己子女,不覺驚喜,連忙喚至身邊,問起情由,說是 :「隨祖父及母親來尋父親,半路上忽然相失 。」漢王便將子女二人載入車中,一同前進。
  當日項王指望一戰擒了漢王,異常高興。誰知天不做美,颳起風來,竟被漢王走脫,頓覺懊喪。待得風色稍定,收集士卒,聚在一處,心想 :「漢王雖逃,此去不遠 。」遂命諸將:「各帶軍隊,分作數路,前往追尋,務將漢王擒獲回報 。」漢王正在逃走之際,忽見後面塵頭大起,楚將季布領兵追來。漢王催趲車馬速行。季布望見漢王人數無多,便想追上擒獲獻功,催兵速進。
  漢王見自己車上載了多人,遲重難行,恐被楚兵追及,事在危急,也顧不得許多,急將子女二人推墮車下。夏侯嬰見了,大驚!連忙跳下車來,左持右挈,仍行抱放車上。漢王心中焦急,怒罵夏侯嬰 :「不知輕重 !」夏侯嬰只顧驅車前進,也不答話。 漢王一路上馬不停蹄,落荒而走。季布緊一陣、慢一陣在後追趕。每到追得緊急時,漢王復將子女踢下車來,夏侯嬰又下車收載,如此一連數次,到了末次,夏侯嬰恐怕漢王又要棄去,遂不將子女放在車上,自己卻一邊一個用臂攬在懷中。左手仍執韁繩,右手揚起馬鞭催車向前。漢王大怒,拔出劍來要斬夏侯嬰。夏侯嬰急得說道 :「雖然事勢危急,自己兒女,奈何棄卻?」漢王聽了,默然無語。後來楚兵走得力乏,漸漸落後,追趕不及。漢王子女竟賴夏侯嬰之力得以保全。
  此時呂後之兄呂澤,帶兵駐紮下邑,漢王便往依之。一路收集敗逃士卒,回至碭縣,使人探聽太公、呂後消息,據回報說都被楚兵擄去,漢王大驚!未知太公、呂後生死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2
發表於 2015-6-8 10:26:10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五回     議滅楚張良運籌 勉事漢王陵有母

  話說漢王自起兵以後,一向未曾搬取家室,劉媼早於起兵時病死。漢王帶同少弟交入關,留兄仲及舍人審食其侍奉太公。此次漢王兵定三秦,乃遣薛歐、王吸同王陵往接太公、呂後。誰知半路上被楚兵攔住,不能前進。及至漢王據了彭城,遣人到家通信,審食其便奉著太公、呂後前往彭城。正值楚、漢交戰,半路上來了亂兵,竟將子女二人衝散。太公、呂後見事勢不佳,恐防遇著楚軍,遂與審食其裝作逃難平民,不敢向大道行走,卻由僻徑小路,暗中訪求漢王蹤跡。
  此時漢王兵敗已到沛縣,兩下錯過。偏值項王遣將四出追趕漢王,太公、呂後、審食其等恰與楚兵相遇,有人識是漢王家室,一齊帶回軍中,報知項王。項王見漢王雖被走脫,拿得家室在此,也是奇貨可居。便吩咐軟禁軍中,好生看待。又有人來報擒得漢將王陵之母,項王也吩咐留養軍中,不可殺害。一面傳令進兵,往擊漢軍。
  漢王從彭城敗走,一路籌思退敵之法。因想起 :「項羽兵勢甚強,我萬敵他不過,照此看來,只好固守關中,不可與之力爭。但是,項羽為人太覺暴橫無理,實在氣他不過,與其讓他稱霸,不如將關以東之地,索性棄卻不要,分與豪傑之士,使其助我,共同滅楚,也可出此惡氣 。」漢王正在尋思,卻已到了下邑。遂命將士等各自歇息。
  漢王下馬,以手據鞍,招張良近前問道 :「吾欲棄卻關東之地,分與他人,不知何人能與我共破項羽,建此大功?」張良想了片刻,答道 :「九江王英布乃楚之勇將!近聞與項王不睦。又,彭越現在梁地,此二人皆屬可用至大王之將。獨有韓信可當一面,大王若肯棄卻關東之地,分與三人,則楚國可破矣 !」漢王稱 :「善 !」正商議間,忽報項王引兵來攻,將次到了。漢王見自己兵少,此地不可拒守,立命退兵,循著梁地而行。 一日,行至虞縣,漢王記起前事,因命隋何帶了二十人,前赴淮南往說英布,勸其叛楚歸漢,隋何領命而去。漢王自與諸將入得滎陽安歇。恰好韓信聞得漢王兵敗,自領大軍到此相會。蕭何又將關中老弱未冠之人,盡數編成軍隊,前來接應。漢王得此兩路生力軍,兵勢復振。
  過不多時,楚兵已到滎陽,彼此戰了數陣,互有勝負。漢王見楚軍中騎兵甚多,急應多練騎兵,方可對敵。但難得熟練之將,因下令軍中,尋求可為騎將之人。諸將一同推舉二人:一名李必,一名駱甲。二人本秦騎士,今在軍中為校尉。漢王召見二人,即欲命為騎將。二人辭道 :「臣乃秦民,一旦為將,恐兵士不肯信服,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一人為將,臣等當盡力輔佐 。」漢王遍觀諸將,惟有灌嬰善於騎馬,雖然年紀尚少,屢次力戰有功。於是拜灌嬰為中大夫,以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帶領騎兵。灌嬰奉命,同二人日夜操演,兵馬純熟,遂與楚騎兵在滎陽城東交戰一陣,殺得楚兵大敗,因此楚兵不能越過滎陽。
  漢王又命軍士築成甬道,直達黃河,運取敖倉之粟,接濟軍食,預備與楚兵長久相持。佈置已畢,漢王吩咐諸將堅守滎陽,自回櫟陽,立子盈為太子,大赦罪人,命蕭何 :「侍太子,守關中,制法令,立漢宗廟社稷,凡事不及上奏者,蕭何得便宜裁決,隨後奏聞 。」又命其 :「運餉調兵,隨時接濟,不得缺乏 。」蕭何一一領命。漢王正擬起程赴軍,忽報曹參、樊噲等定了雍地,回來覆命,漢王大喜。
  原來曹參等圍攻廢丘,數月不下,因設一計,引水倒灌廢丘城。廢丘人開城出降,章邯力竭自盡。漢王見關中大定,便率同諸將仍到滎陽,與楚軍對敵,此時王陵亦從南陽率眾來投。王陵本沛縣人,為人生性率直,自少在縣中稱為豪傑,年比漢王為長,漢王嘗以兄禮事之。及至各國起兵,陵亦聚眾數千人,占住南陽。漢王為沛公,領兵入關,路過南陽,遣人招之。王陵自思沛公平日敬我如兄,今我往投,反居其下,心中終覺不願,遂托詞謝絕不往。此次漢王還定三秦,使薛歐、王吸往迎家室,順路到南陽,往見王陵,道達漢王之意,請其助漢伐楚。王陵飄泊數年,毫無成就,心中亦思擇主而事。見項王暴虐,知其必敗,此外各國國王,皆非素識,惟有漢王是其舊交。且聞得為政寬仁,人民歸仰,今又遣人來招,王陵遂決計歸漢,率領部眾,偕同薛歐、王吸,準備前往沛縣,迎取漢王家室,連著自己老母,一同入關。
  誰知行至陽夏地方,卻被項王發兵攔阻,不得前進,兩下相拒許久。一日,得探卒報告 :「漢王由彭城大敗,回至滎陽。」王陵知楚兵勢盛,前進無功,急同二將趕到滎陽,見了漢王。方知太公、呂後,連自己老母,都陷入楚軍。吃驚不小!心想:「現在老母不知是死是活,有無受敵人磨折,須設法探問明白,再作區處 。」想罷,急使人前往楚軍打聽。
  項王自從獲得王陵之母,留置軍中,因聞王陵素來孝順,吩咐看管之人格外優待,欲使陵母心中感激,引得王陵歸楚。恰好一日王陵遣人到來,項王吩咐請出陵母,東向坐了上座,自己南向而坐,召進使者,問其來意?使者轉達王陵之言,問母安好。陵母見了使者,問知王陵已從漢王,心中暗喜,卻礙著項王在前,不便直說。項王意欲陵母招子來降,陵母偏不肯開口。使者見陵母無甚話說,便即辭歸,陵母卻假作親送使者,一同走出。
  項王見陵母走出,密喚近侍吩咐道 :「汝可暗地跟隨,防其逃走,並探聽其有何言語 。」近侍領命,隨著陵母,行到營外。送了使者上車,陵母眼中不覺流淚,便對著使者說道 :「相煩使者為老婦傳語陵兒,囑其好好奉事漢王。漢王為人寬厚,切勿因老婦在此,懷有二心。老婦今當以死相送,免得陵兒緊念 !」說罷,拔出劍來,自刎而死。使者見了大驚!連忙加上一鞭,飛馳而去。
  此時近侍跟著陵母,將言語句句聽得分明,及聽到以死相送,心中正在錯愕,忽見陵母拔劍自刎,急欲救時,已來不及。遂飛步入營,將情形報告項王。項王聞了,怒罵陵母 :「不知好歹!我如此以禮看待,卻還受她愚弄,實在氣憤不過 !」便下令將陵母屍首放釜中烹煮,以泄此忿。
  當日王陵使者見陵母已死,自己恐被楚兵拘留,一直奔回漢軍。見了王陵,備述其母語言,並告知死信。王陵聞母為己而死,哭倒在地。諸將聞信,都來勸解,王陵痛哭不止。後來聞得母屍被烹,痛入骨髓,哭得死去活來,深恨項王慘無人道,立意要報殺母之仇。漢王聞陵母死得轟轟烈烈,不勝傷感,極力撫慰王陵。從此王陵便一心歸漢。
  一日,漢王正與諸將商議退敵之策,忽有探卒來報 :「魏王豹私通楚國,斷了黃河渡口,立起反旗 。」漢王聞信大怒!欲知魏王豹成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3
發表於 2015-6-8 10:26:44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六回     識薄姬許負善相 虜魏豹韓信立功

  話說漢王自從彭城大敗,回到滎陽,各國國王見楚強漢弱,恐為項王所攻,遂皆反漢歸楚。當時雍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趁著漢兵敗散之際,投降楚國。趙相陳餘,聞得張耳尚在,心怨漢王設計欺己,亦與漢斷絕和好。只有魏王豹身在漢軍,心中雖然也想反叛,一時不能回國,只得忍耐。及見漢王駕回櫟陽,便心生一計,托詞母病,請假回國侍疾。漢王信以為實,慨然應允,魏王豹得脫,回到平陽都城,即下令將黃河渡口截斷,設兵防守。
  漢王聞信,心想 :「我一向看待魏王豹不薄,此次定是聽了楚人游說,一時迷惑。如今應遣口辯之士,先往勸導,或能令其悔悟,免得動兵 。」想罷,便呼酈生至前說道 :「特煩先生往說魏王豹,徐言譬喻,如能令其悔罪投誠,當以魏地一萬戶封與先生 。」酈生奉命,到得魏國,見了魏王豹,道達來意,並傳漢王命令,召之往見。魏王豹聽酈生許多言語,全然不動,自己執定主見。但又不便與酈生明言,只好托詞拒絕。便故意說道 :「漢王待人怠慢,又性喜侮弄,往往當著大眾,辱罵諸王群臣,如罵奴僕,並無君臣禮節,我實不能忍受,萬難再與相見 。」酈生見魏王豹不聽,只得回來覆命。
  原來魏王豹上次叛漢,卻與各國意見不同,別有原因。只因當日河內溫縣,有一婦人姓許,人都呼為許負。許負為人善於看相,斷人貧富貴賤,皆有應驗,一時稱為神相。一日許負至魏,魏王豹聞其名,召之入見。許負對魏王道 :「大王之相,貴在後宮 。」魏王乃召其姬薄氏,使許負相之。許負見了拜賀曰 :「此係大貴之相!依法當生天子 。」魏王大喜,心想 :「我有貴妻,將來定當取得天下。目下楚、漢二國正在滎陽紛爭,勝負未分,我起先助漢攻楚,已是失算,不如中立與楚連和。既不助漢,亦不助楚,袖手旁觀,任他鷸蚌相持,我可坐享漁人之利 。」因此決計叛漢,遣將拒守河津。酈生往說,亦被謝絕。
  漢王見酈生往說魏豹不肯聽從,心中大怒!便命韓信為左丞相,帶同灌嬰、曹參率領馬、步軍隊三萬人,前往攻魏。漢王派遣韓信去後,因問酈生道 :「魏國大將是誰?」酈生道:「是柏直 。」漢王道 :「此乃乳臭小兒,安能擋我 !」韓信再問 :「騎將是誰?」酈生道 :「是馮敬 。」漢王道 :「此人乃秦將馮無擇之子,雖有才能,不能擋得灌嬰 。」又問 :「步將是誰?」酈生答道 :「項它 。」漢王道 :「不能擋得曹參,魏國用此等人為將,我軍此去必勝,吾無憂矣 !」
  韓信既受漢王之命,預備出征。心想 :「魏國有一位賢將,名為周叔,魏王若用此人為將,不可輕敵 。」因思 :「酈生新從魏國回來,當知其詳 。」遂遣人請到酈生,問道 :「魏國是否用周叔為大將?」酈生答道 :「魏國大將乃是柏直 。」韓信道 :「是直,黃口孺子耳 !」遂率灌嬰、曹參欣然進兵。到得黃河岸邊,臨晉津口,望見對岸蒲坂地方,魏兵甚盛,旌旗蔽日,壁壘如雲。此臨晉津亦名蒲津,當津口有關,即名為「蒲津關 」,是個險要去處。須由此渡河,方到魏國。如今已被魏兵將關塞斷,漢兵自然不能得渡。
  韓信下令紮下營盤,自己上馬看了一巡,回到營中,分遣探卒沿著黃河上下流,察看形勢。過了數日,探卒回報 :「一帶河流迅急,魏兵防守嚴密,不易得渡。惟上流夏陽地方,對岸卻不見魏兵動靜 。」韓信聽了暗喜,便令 :「曹參領兵三千,前往山中伐取木材,堆在夏陽河岸 。」又令 :「灌嬰領兵三千,購買大瓦罌或瓦缶數千個,並多備繩索,運到夏陽等候 。」二將領命去了。
  韓信再傳令 :「留兵一千守營,日中虛設旌旗,夜間滿點燈火,並將船隻一律排列岸邊,每船派兵士一二十人,搖旗擂鼓,假作欲渡黃河之狀 。」又派兵一千,「在左右近處,每日更換旗幟服色,往來出入,作為疑兵 。」韓信自引大軍,悄悄離了大營,逕投夏陽而去。
  此時魏將柏直,帶兵駐在蒲坂。聞說韓信兵到對岸,便下令軍士,嚴行把守津口,一面遣派探卒,打聽敵軍消息。據回報說 :「漢軍在隔岸安營,兵勢甚盛,又將船隻佈滿河乾,意欲裝載兵士渡河 。」柏直聞信,便令馮敬、項它二將,帶兵前去,預備截殺。
  誰知一連數日,並無動靜。柏直正在生疑,忽有魏王使者到來,說是 :「漢兵早已渡河,襲取安邑,魏王親自領兵迎敵,望將軍火速回兵 !」柏直聞報大驚!也不知漢兵如何得渡,立即率同二將,引兵回救。走至半路,已報漢兵襲破平陽,魏王豹被擄,魏地大定,柏直等只得率眾投降。
  原來韓信引兵到了夏陽,遇著曹參、灌嬰二將。見各物都已齊備,便命將大木居外,小木居內,按著罌、缶大小,縱橫縛成方格,然後將罌、缶安放格中,用繩索捆緊,每數百個為一排,每個罌、缶中間藏著兵士二三人,放入河中,儼如木筏,用槳划過對岸。魏兵因漢兵將船聚在臨晉津口,料想此間無船,如何得渡,所以不作防備。
  韓信領兵登岸,命曹參率隊先行,自己居中,灌嬰在後接應。前鋒到得東張地方,遇見魏將遜速領兵迎敵。曹參奮勇力戰,大破魏兵,進至安邑,傳令攻城。守城魏將王襄出戰,被曹參生擒過來。漢兵趁勢殺入城中,占住安邑。
  早有敗兵飛奔平陽,報知魏王。魏王大驚!一面遣人追回柏直,一面自引大軍,往迎漢軍。行至曲陽,兩下相遇,大戰一陣,魏兵敗走。曹參引兵隨後追趕,到得東垣被漢兵趕上,四面圍住。魏王豹無路可逃,只得束手受縛。曹參乘勝直抵魏都平陽,攻破城池,盡獲魏王豹老母、妻、子。韓信又遣曹參招安各縣,所到處望風歸服,魏地大定。韓信遣使向漢王報捷,並將魏王豹及其老母、妻、子裝入監車,派兵解往滎陽。
  使者到了滎陽,見過漢王,備言破魏始末。漢王大喜。使者又述韓信之言 :「請漢王添兵三萬人,乘勝北征燕趙,東伐齊國,然後南行斷楚糧道,再到滎陽會齊 。」漢王許諾,立即派兵三萬人,命張耳帶往,會同韓信伐趙。張耳辭別漢王,領兵去了。
  漢王命將魏王豹帶上,大罵一頓。魏王豹頓首伏罪,無詞可答。漢王免其一死,命在軍中效力贖罪;將其妻薄姬送往織室作工。
  卻說薄姬之母,乃魏王宗室之女,少時與吳人薄姓私通,遂生薄姬,其父早死。薄姬隨母依外家過活,及年已長成,生得容貌端麗。恰值魏王豹即位,薄媼因與魏王同宗,故得將女進入宮中。魏王豹見了,大悅,立之為姬。又因許負言其相貴,魏王豹遂興兵背漢。此次魏王豹被擒,薄姬竟成為罪人,下入織室。 一日,漢王無事偶到織室遊玩,忽見薄姬貌美,便命送入後宮。漢王軍務甚繁,後宮姬妾又眾,一時雖然看中薄姬,事過便忘。故薄姬自入後宮,經過年餘竟不得見漢王一面。先是薄姬未嫁之時,與管夫人、趙子兒二人結為閨中密友。三人曾私相約誓道 :「將來如有人先享富貴,當彼此提拔,不得忘記 。」及至此時,管夫人與趙子兒早在漢王后宮,並得寵幸。
  一日,漢王在民臯,身坐靈台,管夫人、趙子兒隨侍左右,漢王忽見二人私相耳語,背地竊笑,心中可疑,便問其故?二人因述薄姬少時約誓之言,並道 :「妾等偶然想及此事,因見其癡心妄想,所以笑之 !」漢王聽了,心中憐念薄姬,也覺淒然。立即遣人召來,當晚命其侍寢。薄姬說道 :「妾昨夜夢見一龍,盤在妾之胸上,不覺吃驚而醒 !」漢王道 :「此乃貴兆,吾當為汝成就其事 。」誰知薄姬自從侍寢之後,果然懷孕。等得期滿,生下一男,漢王取名曰 :「恒」。初封代王,後來即位,是為文帝。薄姬竟為太后,果應了許負之言。當日張耳帶兵至魏,會同韓信伐趙,二人定議,就近先取代地,擇了吉日,興兵前往。未知韓信此去勝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4
發表於 2015-6-8 10:27:21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七回     下井陘陣開背水 獲左車計降強燕

  話說韓信、張耳率兵向代地進發,早有代地邊吏飛報代相夏說。說起代地,本屬陳餘,趙王歇前立陳餘為代王,陳餘因時局未定,自己留趙輔佐趙王,卻命夏說為代相,留守代地。當日夏說聞信,急引兵前赴閼與地方拒敵,恰遇漢軍到來,兩下交戰一陣,漢兵大勝,夏說敗走。曹參追至鄔東斬之,乘勢進兵,定了代地。一面申報漢王,一面正擬進兵攻趙。漢王忽遣人來,收取精兵前往滎陽接應。韓信、張耳只得挑選能征慣戰將士,使曹參領赴滎陽,自帶數萬兵士,多係新募之眾,前往攻趙。
  韓信引兵到得井陘山前,立下營寨。此山四面高,中央低,形狀如井,出入只有一條路線,山上有關,名井陘口,漢兵須越過此山,方入趙界。趙相成安君陳餘,聞說漢兵來攻,親自帶兵二十萬,在井陘口駐紮,聚集諸將商議退敵之策。
  旁有廣武君李左車獻計道 :「聞得漢將韓信破魏王、斬夏說,今又佐以張耳,欲來攻我,其兵乘勝遠鬥,鋒不可擋,此來當過井陘。井陘道路險隘,車輛不能並行,馬兵不能成列,漢兵遠行數百里之路,其勢糧食輜重,必然在後,願借臣三萬人,從僻徑出奇兵,截住後路,斷其糧草。足下深溝高壘,嚴密拒守,勿與交戰。彼兵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山野荒僻,無可擄掠,飢不得食,必生內亂。不出十日,可將兩將首級獻於麾下。願足下依臣之計,定可成功 !」陳餘本係儒生出身,常謂 :「當用義兵,不喜詐謀奇計 。」因對李左車道 :「韓信此來,兵號數萬,其實尚無此數。且不遠千里來攻,長途跋涉,兵士疲敝。我兵眾多,遠過於彼。今若退避不敢迎戰,後來更有大敵,何以拒之?況被各國聞知,道我怯弱,必至動輒來伐,有損國威 。」遂不聽李左車之計,吩咐諸將預備交戰。
  當日韓信兵到陘山下,未敢輕進。先遣探卒,扮作趙兵模樣,混入趙營,探聽消息。過數日,探卒回報,備述李左車、陳餘言語。韓信初聞李左車所設之計,甚覺驚惶!後聞陳餘不用其言,心中大喜。遂引兵向井陘迸發。將至井陘口,相離三十里,傳令安營歇息。
  到得夜半,韓信與張耳升坐中軍,諸將齊集聽令。韓信先喚驃都尉靳歙近前說道 :「汝可領精壯騎兵二百人,每人手持紅旗一面,由僻路抄到趙營後面,依著山林埋伏,不時瞭望趙營動靜,但看趙兵全數出隊,追逐我兵,汝速引兵占其營寨,拔去趙旗,豎起我兵紅旗,不得有誤 。」靳歙領命退下。
  韓信又命 :「左騎將付寬,常山太守張蒼,各引兵一萬人,前赴趙營左右伏定,但看趙兵回時,齊出夾擊 。」二人領命皆退。韓信傳令將士,預備出戰,令各嚴裝立定,派遣裨將分給各人點心,暫行止飢。並說道 :「待得今日破了趙軍,再行會食 。」諸將聽得,心中疑惑,莫明其妙,只得答應道 :「是!」各人食畢,三路人馬先行起程。
  韓信又對諸將說道 :「趙兵現據井陘口安營,得了地勢,若未見我大將旗鼓,必不肯盡數來攻 。」便命中軍建起帥旗,排列鼓號,先遣步卒一萬,渡過泜水,背著河岸排下陣勢。韓信自與張耳帶領大隊渡河,向井陘口而進。早有伏路探卒,報知趙軍。趙營將士遙望漢兵背水排陣,後無退路,正犯兵法所忌,盡皆大笑。
  此時天色大明,陳餘見漢軍中帥旗飄揚,鼓聲大震,韓信與張耳大隊已到。便下令大開營門,出兵迎敵。兩軍大戰片刻,韓信、張耳詐作大敗,率領人馬回身便走。趙兵從後趕來,韓信、張耳棄了帥旗鼓號,徑向抵河而去。趙兵獲了勝仗,人人爭先,皆欲奪得漢軍帥旗鼓號,立此大功,因一齊並力追趕。韓信、張耳敗到抵水河岸,會合先行一萬人馬,傳令回兵拒敵。趙兵趕到,兩下交戰許久,未分勝負。陳餘又將營中大隊,盡數起來接應。漢兵見趙兵愈來愈眾,後面又阻著泜河,進退無路,只得振作精神,拼命拒敵。此一番惡戰,直從早晨殺至日午,趙兵不能取勝,陳餘恐營寨有失,下令鳴金收軍,韓信也不追趕。
  趙兵回到自己營前,望見營中遍插漢兵旗號,原來靳歙已將趙營佔領。趙兵見了,以為主將已被漢兵擒拿,一時軍心大亂,各圖逃生,四散而走。趙將不能阻止,急行追上,拔劍斬殺數人,逃走之人仍是不絕。陳餘正欲安排攻營,忽聽得兩邊喊聲大起,漢將付寬、張蒼帶領伏兵從左右殺來,營中靳歙亦引兵殺出。陳餘催兵急退,後面韓信、張耳截住去路,兩下夾攻,殺得趙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陳餘率敗殘兵卒,奪路而走,卻遇張蒼趕來,陳餘措手不及,被張蒼一刀殺死。趙王歇在軍中,亦被漢軍生擒,所餘趙兵全數投降。
  漢軍大勝,韓信與張耳升坐中軍,諸將紛紛繳令,將斬獲首級並生擒敵人,上前獻功。韓信命軍吏一一記人功勞簿上,慰勞一番,各令休息。諸將齊向韓信賀喜,因問道 :「《兵法》雲 :『右背山林,前左水澤 ,』今將軍反令臣等背水列陣;又言破趙會食,臣等心中不服,到後竟能獲勝,不知此係何術?」韓信答道 :「此亦載在《兵法》,但諸君未曾留心耳?《兵法》有言 :『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即此是也!況我軍皆係新兵,未經練習,此正《兵法》所謂『驅市人而戰者』也!其勢須置於死地,然後盡力死戰,不然,通敵皆走,安肯用命?」諸將聽了,盡皆拜服道 :「將軍神算,臣等莫及!」正在議論之間,忽報將士擒了李左車到來。原來韓信甚是敬重李左車,預先發下命令,遍飭將士,不得將他殺害,若有生擒來獻者,賞以千金。兵士得令,果然將李左車尋獲,縛來獻功。韓信傳進來人照數給賞。左右推進李左車,韓信望見,急離座親解其縛,延之上坐,納頭便拜。口中說道 :「小卒無知,多有冒犯,望乞恕罪 。」李左車感韓信厚意,遂即投降。
  韓信既定趙地,因問李左車道 :「僕欲東攻齊,北伐燕,未知先向何處可以成功?」李左車辭道 :「臣聞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恕臣愚昧,何敢妄參末議?」韓信道 :「昔百里奚在虞而虞竟亡:入秦而秦遂霸。豈其人在虞則愚,在秦則智,乃由於能用與不能用之故。若使前日成安君聽子之言,則僕亦被擒矣!今僕虛心求教,望勿推辭 。」李左車見韓信意誠,乃說道 :「足下擄魏王,殺夏說,斬成安君,自領兵以來所向有功,威震海內,名聞各國。然而將士疲勞,實難再用。今若北向攻燕,燕人固守堅城,日久不拔,糧盡力竭;齊又起兵拒守,二國聯合,則勝負之勢,尚難預定。愚見不如按甲息兵,休養士卒,遣一能言之人,奉書前往燕國,說燕王來降。燕王懼我兵威,必然俯首聽命,然後移兵向齊,譬如迅雷不及掩耳。齊國雖有智謀之士,不知為計,如此則天下事可圖矣 !」韓信聽了,鼓掌稱 :「善 !」於是依言,遣人持書赴燕,燕王臧荼果然允降。韓信遂遣使報知漢王,並請立張耳為趙王,安撫趙地。漢王准請,使人立張耳為趙王。
  當日,漢王在滎陽與項王相持數月,未分勝負,項王正與范增計議攻取滎陽之策,忽報九江王英布,私通漢使,起兵叛楚。項王大怒,急命項聲、龍且帶兵往攻淮南。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5
發表於 2015-6-8 10:27:55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八回     隋何舌辯動梟雄 漢王智術馭悍將

  話說九江王英布,本強盜出身,自率眾投降項梁,擊破景駒、秦嘉,連敗章邯。每戰常身先士卒,所至無敵,勇冠三軍,諸將莫及。後隨項羽救趙,布為先鋒,引兵渡河,隨身僅有三萬人馬,秦兵數十萬來攻,布全然不懼,連戰皆捷,竟擒王離、降章邯。歷此,各國皆畏楚兵,率眾聽命。項王成了霸業,都虧英布之力。項王既到咸陽,大封諸將,遂立英布為九江王。布既到國,自以為功成名就,南面稱王,正好及時行樂。於是大興宮室,廣造園林,多選美女,遍求奇花名木、珍禽異獸,終日飲宴遊玩。一日,忽報項王遣使到來,英布請人相見。使者傳項王之命,令英布帶兵同往伐齊。
  英布此時已為聲色、貨利所迷,無心戰陣,又久享安樂,不肯再乾危險事業。因向使者故意推辭道 :「吾近來多病,身體衰弱,大不如前,萬難臨陣殺敵。既大王有命,當即遣將率兵,隨同徵進,望使者善言轉達大王,幸勿見罪 。」說罷,遂派一員大將,領兵四千人,隨使者前往覆命。
  使者見英布並無病容,心知他是設詞推卻,回去便將實情告知項王。項王大罵英布 :「忘恩負義,不想一身富貴,都是我提拔出來?如今我有急事,他卻忍心坐視,不肯效勞,殊屬可惡 !」
  項王再遣使者,趕赴淮南,嚴詞責備,命其即行來楚。英布被責,心中恐懼,不敢前往。使者無法,只得回復項王。項王愈怒,又別遣使者立迫前來。英布起先原是一心順著項王,所以項王命其殺死義帝,立即奉命辦理。此次因自己貪懶不行,惹動項王怒氣,使者接二連三,催促起程,英布惟恐項王見罪,更不敢往。項王見屢召不至,異常憤怒,便欲親自起兵討之。忽轉念道 :「現在北有齊趙,西有漢王與我為敵,環顧各國中惟有英布是我黨羽,且其人驍勇,不可多得,當設法收買其心,使為我用,若迫之太甚,反為不美 。」項王想到此處,怒氣漸平,暫時也就置之不理,自己引兵伐齊去了。
  英布自思 :「屢次違背項王命令,項王必定怨恨。如今要想前往親近,又恐遭了陷害。要想與之斷絕,又恐勢力不敵。好在天下尚屬未定,落得徘徊觀望 。」及至漢兵取得彭城,英布聞信並不來救,漢王由彭城敗回,知英布與項王結怨,便遣隋何往說。
  隋何奉命帶同二十人到得淮南,英布命太宰以禮接待,留住館舍。隋何欲見英布,英布因見楚兵大勝,漢兵大敗,楚使又現在國中,不便接見漢使,托詞推延。
  隋何住在館舍,一連三日,不能見得英布,心中納悶。因對太宰說道 :「大王連日托故不肯見臣,料大王之意,必以為楚強漢弱,臣此次奉使而來,特為此事,欲面見大王陳說。倘使大王肯一見臣,臣所言果是,固為大王所樂聞。若臣所言不當,請大王將何等二十人正法市曹,亦可表明大王背漢歸楚之意,望太宰代為轉達 。」
  太宰遂往見英布,備述隋何言語。英布聽了,方命太宰帶同入見。隋何見了英布,說道 :「漢王特遣使臣敬問大王,楚、漢、九江同為鄰國,竊怪大王何以與楚獨親?」英布答道 :「寡人一向對於項王北面稱臣,所以應服事楚國 。」隋何道 :「大王與項王,同是一國之王,所以稱臣服事者,必以為楚國甚強,可以托庇也。惟是項王前日伐齊,親負版築,身先士卒,大王理應盡率淮南之兵,自為先鋒,何以但發四千人前往助戰?所謂北面稱臣者,固當如是乎?且此次漢王攻取彭城,項王尚在齊地,大王聞信亦應起兵往救,與漢兵決一勝負。今不遣一卒渡淮,坐觀成敗,所謂托庇於人者,又當如是乎?」英布聞言,默然不語。
  隋何接說道 :「然則大王事楚,不過空名而已,項王豈不知之,其心早已怨恨大王,不過一時無暇來伐耳!在大王,所以不敢明言背楚者,必以為楚強漢弱,其實楚兵雖強,天下皆知其不義。因其背明約、殺義帝之故,況項王不過自負勇力,戰無不勝。而今漢王收聚重兵,堅守滎陽、百臯,深溝高壘,楚兵遠來,經過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漢兵堅守不動,不能得戰;欲攻城,則力又不及。加以千里運糧,難於接濟,兵力疲敝,不能久持,故以現勢言之,實則楚不如漢。今大王不肯親近萬全之漢,反欲托庇於危亡之楚,臣竊有所不解?臣並非謂淮南之兵足以滅楚,但須大王起兵背楚。項王聞知,必然親來問罪,大王將項王絆住,爭戰數月,漢王便可穩取天下。到得其時,臣請與大王仗劍歸漢,漢王一定割地分與大王,即淮南地方亦必仍歸大王。漢王敬使使臣,進此愚計,伏惟大王留意 。」
  英布聽了隋何一篇言語,大以為然。因說道 :「寡人當謹遵來命 !」隋何見英布許諾,辭歸館舍。又過數日,仍然不見動靜。隋何心想 :「英布雖然面許叛楚歸漢,但心中尚未決斷,又值楚國使者在此,未敢漏泄,當用方法促其起事,稍遲又恐別生變故 。」於是,想得一計:暗遣從人在外,打聽楚國使者入宮見王,即來報知。一日,從人來報 :「楚使者現正入見。」隋何便整頓衣冠,到了宮門,一徑走入。卻見楚國使者正在殿上,催促英布,要他發兵助戰。隋何不俟通報,直入殿中,對楚使者說道 :「九江王現已歸漢,汝楚國何得來請發兵?」英布見隋何將此事說破,大加錯愕!楚國使者聽了隋何之言,又見英布顏色有異,知所言是實,立即走出。
  隋何見楚使已去,遂對英布道 :「今事已洩露,只有速殺楚使,匆使逃歸報信。一面立即起兵與漢並力攻楚 。」英布見事勢如此,只得依言辦理,興兵叛楚。項王聞信大怒,遣項聲、龍且領兵,往攻淮南。英布率眾迎敵,相持數月。英布兵少,屢戰屢敗,心知淮南不能保守,要想領兵歸漢,又恐半路遇著項王,戰他不過,只得棄了軍隊,改換服裝,偕同隋何,由山僻小路直到滎陽,求見漢王。
  漢王聞得英布到來,便吩咐左右如此如此。佈置已畢,然後傳請英布入見。英布當日到得宮門,自思 :「我與漢王同是一國之王,此次雖然兵敗來歸,料想漢王亦必以敵禮看待 。」誰知傳報進去,並不見漢王出來迎接。候了許久,始有人傳,請入內相見。英布心中已是不悅,勉強入得宮中。卻見漢王獨據一牀,令人洗足,及英布走進,仍是安坐不動,面上露出倨傲之色。英布見漢王如此怠慢,不覺大怒!但到此地位,又不便發作出來,只得向前行禮。漢王略略起身招呼,說了幾句無關痛癢之語。英布退出,心中又羞又氣,自悔不該到來,遭此恥辱。想起平日為王,何等尊貴,與其依人宇下,任人凌踐,不如早尋一死,倒反乾淨。
  英布一路走出漢宮,正擬尋思自盡,早有漢王派來招待官員,備齊車馬,邀請英布到館舍中歇息。英布垂頭喪氣,坐在車中,任其所至。忽然到了一處,車馬一直進門,英布抬頭一看,只見門牆高大,儼如王宮,門前衛士執戟排列兩旁,一見英布車到,盡皆行禮。英布心想 :「此間不知何處?」甚覺奇異。但見車馬到了中庭,從人請英布下車,又有無數人員近前伺候。英布上得廳堂,四顧屋宇高大,帷帳華麗,早有人在前引路,經過數重大門,方到後堂。忽見有無數宮娥、采女上前叩見。走至後面,又有一座寬大園林,內中樓台亭閣,花木禽獸無一不有。招待官引英布看了一周,因說道 :「此是漢王替大王備下宮邸,請屈居 。」英布見一處處裝飾精美,陳設齊全,不覺轉怒為喜。到得食時,廚人進來肴饌,山珍海味羅列滿前;歌童舞女當筵奏伎,左右服事人等,盡皆慇懃小心。英布心想:「眼前享用,甚是不錯 。」又記起適才到得漢王宮中,親見漢王服用,不過如此。於是樂得心花大開,竟把尋死念頭全然忘卻。
  原來漢王因英布為王已久,意中覺得自己非常尊大。今初來投降,必須先加屈服以折其氣,然後再就飲食居處上,格外優待以結其心,此乃駕馭悍將之術,用在英布身上,真是恰當。從此英布入了漢王牢籠,安心歸漢。
  一日,忽想起妻、子不知存亡,暗遣親信之人前往九江探問。使人到時,誰知項王已遣項伯盡將九江之兵,英布妻、子逃走不及,都被楚兵擒獲,盡行殺死。使者往尋英布舊日心腹將士,招集部下殘兵,共計數千人,帶歸滎陽。漢王又分兵與英布,同往成臯而去。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6
發表於 2015-6-8 10:28:35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九回     張良借前箸代籌 陳平用巨金行間

  話說漢王固守滎陽,拒住楚兵。滎陽西北有一山,名曰「敖山」。前臨黃河,秦時於山下置有大倉,貯積無數米穀,名曰「敖倉」。漢王因遣周勃據了敖倉,築成甬道一條,直達河邊,遣兵往來運取倉穀,以供城中兵食。蕭何又將關中糧食,遣人由水道陸續漕運到來,貯在敖倉接濟。遇有士卒死亡,蕭何並挑選壯丁從軍,以補其缺。漢軍糧食、士卒兩不缺乏,皆係蕭何之力。
  漢王雖然身在前敵,心中卻常掛念關中,時時遣使回到關中察看動靜。使者見了蕭何,又無緊要言語,只說是 :「大王見丞相日夜勤勞,特遣使者前來慰勞 。」蕭何見說,以為漢王真心感他,惟有謙言遜謝。後使者來了數次,都是如此,蕭何尚不覺得,旁有蕭何之客鮑生,窺破漢王意思,便對蕭何說道:「大王櫛風沐雨,親臨戰陣,而君安坐關中,兩相比較,勞逸迥殊。今大王反不時遣使前來慰勞,此乃有心疑君。君身處嫌疑之地,必須如此如此,方可固結王心 。」蕭何聞鮑生之言,方始明白。遂依言將兄弟、子姪能持兵交戰者,悉數遣往軍前效力。漢王果然大悅,因此遂不生疑。
  楚兵攻打滎陽,數月不下,范增心想一計,對項王道 :「欲破滎陽,先須侵奪漢兵糧食,彼兵食盡,不攻自破 。」項王依言,遣部將鍾離昧前往劫糧。鍾離昧奉命,領兵到得甬道兩旁伏定。等候漢兵運糧將到,伏兵齊起,立將甬道攻破,截斷去路,兩下交戰一陣,漢兵眾寡不敵,大敗而退,所有糧車均被楚軍奪去。早有敗卒報知漢王,漢王大驚!下令多派車隊前往保護。無奈甬道甚長,楚兵處處可以埋伏,節節可以攻取,一連數次,漢兵糧草多被楚兵劫奪。滎陽城中兵食,漸漸接濟不及。 漢王心中憂慮,便想出一種緩兵之計,遣人前往楚營,面見項王,欲與議和,請項王將滎陽以西之地,割歸漢王,兩下各自罷兵。項王連年爭戰,久已厭兵,今聞漢王請和,便欲依允。范增連忙阻道 :「漢王被困滎陽城中,食盡救絕,旦夕可破,勢在危急,所以求和。今我若輕易放過,難得如此機會,必致後悔無及 。」項王遂依范增之言,辭絕漢王使,催督兵隊,將滎陽城團團圍住,四面攻打。
  漢王見項王不允議和,便召酈生問道 :「有何良策,可以勝得楚國?」酈生答道 :「昔日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雖然取得天下,不滅前王之後。今秦為無道,侵滅六國,使其子孫無尺寸之地。大王若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之君臣百姓,定皆感恩慕義,願為臣妾。如此,則大王可以南面稱霸,楚國便當斂衽來朝,不敢抗拒 。」漢王稱善!也不與他人商議,立命有司鑄造六國國王之印,督促工匠,剋期完工。欲遣酈生齎印,前往行封。
  一日,漢王方在用膳,恰好張良由外走進。原來張良素來多病,此次又病了數日,今日稍愈,方始入內,所以鑄印之事,一毫不知。漢王看見張良,忽記起酈生之計,便呼道 :「子房速近前來,有事商議。近日有客為我籌一勝楚之計,如此如此,不知子房意下如何?」遂把酈生言語,照述一遍。
  張良聽了,不覺大驚失色!急說道 :「誰為大王出此計策?此策若行,大事去矣 !」漢王聽了錯愕,急忙問道 :「是何緣故?」張良走近前來,借著席前之箸,在案上逐一指畫,說道:「昔日湯武伐桀紂,所以封其後代者,因自料能制其死命之故!今大王豈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況天下豪傑之士,拋棄親戚墳墓,不遠千里來從大王,其心皆望得有封地。若立六國之後,更無餘地可封諸人,諸人惟有各歸其國,事其故主,更有何人輔助大王取得天下?且楚國不強便罷,若仍如今日之強,彼六國之王,又皆轉而服楚,大王安能強使從漢?故此計若行,必失天下 !」漢王聽說,心中大悟。此時含飯在口,不及嚥下,連忙吐出,大罵酈生道 :「豎儒,幾乎誤我大事 !」急命左右傳令將印銷毀。
  漢王既不用酈生之計,見楚兵攻城,日夜甚急,便又向陳平問計。原來陳平自從初見漢王,便拜都尉,已為諸將所忌。及漢王兵敗彭城,陳平從至滎陽,周勃、灌嬰等與之不睦,遂向漢王譖道 :「陳平雖然貌美,不過如冠上之玉,外面好看,中間並無所有。且聞其居家時,與嫂私通,初事魏王,得罪逃奔楚國。後事項王,又不稱職,始來歸漢。大王授以尊官,令其護軍,恩寵已極,陳平自應盡忠報答。乃據臣所聞,陳平反大受賄賂,勒索諸將金錢,錢多者得好處;錢少者得惡處,此真反覆亂臣,願大王留意察之 。」
  漢王聽了,心中不免生疑。記起陳平係魏無知引進,便喚無知近前,告以周勃等言語。因問 :「陳平果有此事否?」無知直答道 :「有之 !」漢王道 :「既有此事,汝何以說其人甚賢?」無知道 :「臣所稱為賢者,係指才能而言。今大王所說,乃指德行,設使有人德行甚好,然於大局成敗並無裨益,大王肯用之否?今楚漢相爭,臣故進智謀之士,但求其計可利國家而已,此等瑣屑之事又何必疑?」漢王見無知說得有理,便命退去。 漢王喚陳平問道 :「吾聞先生兩事魏、楚,皆無終局,今又來從吾游,想先生平日或未免有惹人議論之處?」陳平答道 :「臣前事魏王,言不見聽,臣故辭去;繼事項王,見項王所信任者,非其宗族,即妻之兄弟,此外雖有奇才之士,不能任用。因聞大王善能用人,故特慕義相投。臣隻身遠來,若不受金,無以度日,設使臣計有可採之處,願大王用之。若一無可採,則大王所賜之金,原物具在,臣當封還府庫,免官歸里。」漢王聽了,連忙謝道 :「吾乃戲言,聊試先生,幸勿見怪!」於是復加厚賜,升為護軍中尉,諸將盡歸監護。諸人見漢王如此寵愛陳平,遂皆不敢再言。
  漢王受困滎陽,終日勞心軍務,不得休息。因對陳平歎息道 :「似此戰爭紛紜,天下何時可定?」陳平答道 :「項王素性恭敬愛人,廉節之士多歸之。然吝惜賞賜,以此眾心不服。大王待人傲慢少禮,廉節之人不肯來投。然大王能以爵、邑與人,故貪圖功名之人,亦多歸漢。若能去己之短,取人之長,天下指日定矣!但就現勢而言,楚國亦有可圖之處。項王心多疑忌,輕信讒言,左右忠直之臣,不過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等數人而已。今大王若能輕棄數萬斤之金,賄通楚人,廣布流言,行反間之計,使彼君臣自相疑貳,必生內亂。然後舉兵攻之,楚兵可破 。」漢王大以為然,立命支出黃金四萬斤,交付陳平,說道 :「此款可作為反間之用,但求計策有效,不問作何用處 。」陳平奉命收了黃金,自去行事。未知陳平計策有無效力,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7
發表於 2015-6-8 10:29:11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回     飯草具楚使中計 發背疽范增道亡

  話說陳平在漢王面前獻了反間楚國君臣之計,漢王立將黃金四萬斤,交付陳平,令其自由行事。陳平收了黃金回來,一路心想 :「漢王為人真是闊達大度,我相隨數年,並未建立大功,又遭諸將讒譖,他反升我官職,比前更加優待。如今我獻一計,不過口頭說說,他竟慨然交付多金,任我動用,略不遲疑,亦無吝惜,似此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人豈有不感激圖報之理!只此一層,遠勝項王萬萬,定可取得天下。我今有此多金,暗中從容展布,既可顯我才能,又借以報答漢王知遇,此種機會真是難得。但是,我亦曾事過項王,此計若行,於他有害。然項王將我看同常人一樣,漢王卻是我之知己,所謂士為知己者用,此時也顧不得許多 。」反覆尋思,心中甚喜。
  陳乎回到家中,密喚心腹小校數人,扮作楚兵裝飾,懷著多金,混入楚營中去,分頭行事。原來陳平前在楚軍,與項王左右及各營將士交好之人甚多,知道項王平日吝惜賞賜,有許多人心懷缺望,可用金錢買動。因遣小校前往,秘密與之交結。各人收了黃金,盡皆歡喜應允。
  不到幾時,楚營中忽發生一種流言,眾口喧傳。皆雲 :「楚將鍾離昧等,久隨項王,多立戰功,竟不得封王之賞,因此心懷怨望,暗地與漢聯盟,共滅楚國,分據其地 。」此種消息傳到項王耳中,果然心疑鍾離昧等,不復如前信任。獨有范增,項王尊為亞父,平日參與密謀,常在項王左右,不易離間。陳平幾次布散流言,項王置之不理。陳平又使人詐稱是范增心腹使者,入城求見漢王,卻故意將此事漏泄於外,使楚軍得知。項王聞說,心想 :「亞父幾番勸我殺死漢王,又勸我並力攻漢,他與漢王已成仇敵,豈有反與通使之理?」因此不肯相信。
  陳平正在無法可想,一日,忽報項王遣使到來。陳平大喜,急走近漢王身邊,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漢王點頭依允,陳平自去預備。漢王見過楚使,便遣人陪伴,留在館舍用膳。楚使到館舍歇息片刻,忽聞門外人眾喧闐,楚使定睛一看,卻見為首一吏,押著一群人役,扛抬十餘貢物件入門。貢中排列無數山珍海味、牛羊雞鴨、各色美酒,加著杯盤匙著,件件都是精美,後面又有廚丁十餘人隨入。楚使心想 :「此乃一席豐盛酒食,定是為我而設,只因適才漢王托我與項王說和,所以厚禮看待 。」楚使正在想得高興,忽見吏人慌慌張張一直走進,對著楚使望了一下,面上似露出一種驚異之狀,急忙回身趨出。
  楚使覺情形可疑,悄悄跟了出來,但見吏人走到外邊,對著眾人連連擺手,口中說道 :「錯了!錯了!我道是亞父使者,誰知卻是項王使者,他如何配吃此種酒席?如今速將各物抬回,另換一桌飯菜到來 。」楚使聽得明明白白,心中錯愕!不過一刻,又見先前吏人,押著兩三名人役,送進一桌飯菜,排在案上,來請楚使用膳。楚使用眼一瞟,見肴撰不過數件,都是些青菜、豆腐:再看米飯,也極粗糙,比起先前酒席,有如天壤。楚使受此薄待,怒氣填胸,一口都吃不下,立即憤然辭去。
  楚使回到軍中,屏退左右,從頭至尾告知項王。因說道:「原來亞父與漢王私相通問,不消說得,亞父定將楚國軍情,報與漢王,故其使者得受如此優待。幸而吏人言語不慎,被臣察破,特行秘密報聞。從今以後,大王務須留意提防為要 。」項王見使者說得千真萬確,因此大疑范增。范增全然不知,尚一心一意想替項王設計滅漢,奪取天下。
  一日,范增入見項王,說道 :「漢王現困圍城,外無救兵,內乏糧食,正是滅亡之時。大王急宜督勵將士,奮勇攻城,早晚破得滎陽,擒獲漢王成了大功,切勿失此機會 。」項王此時已中陳平之計,見范增急欲攻城,反疑他別有用意,不肯聽從。范增一連催促幾次,項王只是含糊答應,心中愈覺可疑,便想奪了范增兵權。因托辭說道 :「亞父年紀已高,每日親理軍務,太覺勞神,吾今覓得一人,可以代勞。亞父不妨從容頤養,遇有緊要事務,再行奉商 。」
  范增見說,雖覺得項王有些不對,但想 :「或者項王出於真意,體貼老人,恐我過勞,亦未可知?我也落得安閒自在。」遂依言將應辦軍務,交與他人料理。誰知項王此後遇事,無論大小,獨斷獨行,全不與范增商議。遇著范增來見,談起兵事,項王便用別話支開,幾次都是如此。范增自思 :「平日項王遇事,必來與我商議,言聽計從。如今不但不聽我言,連緊要軍事都不向我提起一字。且見面時詞色甚是冷淡,與前大不相同,其中定有原因 。」遂密遣心腹人向項王左右探聽,始知項王疑己。范增氣得非同小可,心想 :「我一向竭盡心力,希望輔佐項王,助成霸業。誰知項王竟輕信讒言,不分皂白!如今既已見疑,縱使極口分辯,於事無益,不如及早引退,若再留戀,必有殺身之禍 。」
  范增想罷,立命從人收拾行裝。自己往見項王,說道 :「現在天下事已大定,大王以後好自為之。臣年老智昏,不能裨補萬一,乞賜骸骨歸里,以終餘年 。」項王聽說范增要去,真是求之不得,立即應允。范增見項王並無絲毫留戀之色,也就心灰意冷,於是辭別了項王,回到自己營中,吩咐將項王所封歷陽侯印綬,並前後賞賜物品,一律緘封,遣人送還項王。自己即日離了楚營,憤然就道。一路尋思 :「我此去,眼看楚國河山不久盡落漢王之手!項王知人不明,自取敗亡,又復誰怨?只我自恨不能擇君而事,以致徒費心力,功業無成,留為後人話柄,殊屬不值 。」范增一腔憤悶無處發洩,加以年過古稀,經此忿鬱,氣血凝滯。行不到數日,背上忽生一疽,在醫書上名為「發背 」,乃是險惡毒症。范增想起 :「楚國將亡,不如早死為妙,免得漢王得志,與我為難 。」遂不肯延醫服藥,自己仍強勉上路,催促車馬速行,尚望趕到家中,得見家人而死。誰知背疽日大一日,尚未行到彭城,范增自覺不能支持,便停留旅舍暫住。左右延得醫來,只因毒氣已深,無法施治。又過數日,范增竟死於旅舍,時漢王三年夏四月也。
  從人見范增已死,用棺殯殮,運回居鄛,葬在郭東,後人因立廟祀之。又,居鄛縣庭中有井,土人即名為「亞父井」。吏民歲時祭祀,每遇縣官初次到任,皆先設祭祭井,然後理事。直到魏晉都是如此。
  當日項王自范增去後,催兵圍攻滎陽。又過一月,滎陽城中被圍既久,糧食將盡。漢王聞知范增已去,雖喜陳平計策有驗,但是楚兵來攻轉急,將滎陽城圍得鐵桶相似,自己要想逃走,卻又無法可施。正在憂慮之際,忽報將軍紀信有事面見,漢王命其入內。紀信見了漢王,屏退左右密語。未知紀信所言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8
發表於 2015-6-9 09:58:28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一回     紀信詐降脫漢王 彭越乘虛襲梁地

  話說漢王被楚兵圍在滎陽,糧食將盡,正在無計可施,忽有將軍紀信來見。屏退左右密說道 :「現在楚兵勢盛,攻城甚急,城中兵少食盡,眼看滎陽不能保守。但失卻滎陽,尚是小事,大王萬乘之軀,關係甚重。處此危城,甚屬危險,一旦城破,如何脫身?必須及早預為打算。若令諸將保護,衝殺出去,縱然得脫重圍,兵士必多死傷,項王聞知,定起大軍隨後追趕,亦難走脫。臣今想得一計,必須如此如此,使楚軍不作防備,大王便可乘機逃出 。」
  漢王聽了,說道 :「此計固妙,但是於將軍身上甚有不便,如何是好?」紀信慨然道 :「臣素受大王厚恩,今得殺身以報,臣之願也 !」漢王見紀信言出至誠,心中大加感動。因謝道:「將軍忠義之氣,可動鬼神,但願此去,天佑保全,異日天下平定,自當共享富貴,永不相負 !」紀信道 :「大王既用臣計,事不宜遲,以速為妙 。」漢王允諾。
  紀信辭了漢王,才出宮門,恰好陳平入見,漢王便將紀信言語告知,陳平聽畢,稱 :「善 !」因又獻計道 :「滎陽地關重要,大王雖去,須留軍隊把守。但紀信此去,若無軍隊一同出城,楚人未必肯信。現在城中糧食無多,婦女尚眾,不如趁夜間將婦女扮作兵士,身穿盔甲,開門放出,只說城中食盡,我等各自逃生。似此辦法,一則可堅楚人之心;二則可省城中食料;三則可留軍隊守城 。」漢王也就依言,因又說道 :「汝二人之計,皆恐瞞不過范增。今幸范增已去,彼軍無人識破,吾可安然行事 。」
  於是漢王先遣使者前赴楚軍,詐稱漢王明日出降。項王聞言大喜,立即允准,打發使者回報。又轉念道 :「漢王詭計多端,莫非其中有詐?」便傳令各軍,暫行停止進攻,仍各按營伍駐紮。楚軍將士聞得漢王來降,盡皆懈怠。到得夜半,駐在東門楚軍,忽見城門大開,城中湧出無數人來,黑暗中辨不清楚,隱約身穿盔甲,像是兵隊,還疑漢兵前來劫營,急持兵器出外鋟敵。及至來人走近,但聽說是因為 :「城中無食,漢王明早出降,我輩只得各自逃生 。」楚軍聞說,愈加相信,也不知出來之人盡是婦女,便自任其過去。此信傳到駐紮西、南、北三門楚軍,人人心想 :「漢王明早是由東門出降,我輩坐守此間,無所事事,不如往看熱鬧 。」待至天明,三處將士不約而同,一齊拋下空營,前往東門觀看。
  到了次日,紀信早起,辭別漢王,身穿龍袍,頭戴冕旒,乘坐漢王御車,排齊儀仗,出了東門,諸將聞知,盡來相送,人人為之墜淚。漢王早探得西、南、北三門楚兵均已不在,遂留韓王信、周苛、樅公、魏豹四人領兵守城。自己帶同張良、陳平及諸將共數十騎,悄悄開了西門逃向成臯而去。周苛見紀信、漢王都已去了,便命將城門關閉,照常派兵把守。
  當日,楚兵一早即在東門外圍觀,真是人山人海,擁擠不開。等候良久,始遠遠望見城門開處,一簇車馬出來。此時萬頭攢動,爭先觀看,只見前導之人,各執旌旗羽蓋,擁定龍車,車中黃羅傘下,端坐著一位王者,面目辨不清楚,都道真是漢王來降,人人心中都替項王歡喜,齊呼「萬歲」!拍掌稱慶,歡聲如雷。
  來車直到楚軍營前停住,軍吏入內通報。項王正坐在中軍帳上,聞說漢王果然來降,心中甚喜,立即傳令入見。紀信昂然下車,入到庭中,挺立不跪。項王望下一看,來人雖然穿著王者衣服,相貌卻並不是漢王。便問左右將士道 :「此人豈是漢王?」楚軍將士與漢兵交戰日久,無人不認得漢王,只因先前被儀仗遮蔽,所以都不覺得,也無人疑其是假,及被項王動問,各人方始認真細看,果然不是漢王,大眾都呆了半響。項王心想 :「中了漢王詭計!他一定乘機逃走 。」遂急喝問紀信道 :「汝不是漢王,漢王到底何處去了?」紀信直答道:「已出滎陽城了 。」項王大怒,拍案厲聲問道 :「汝是何人?竟敢大膽冒充漢王,前來欺我 !」紀信挺身答道 :「我乃大漢將軍紀信是也,特設此計,救得漢王出城。已料定汝等無識之徒,不能窺破。我此來功成願足,早辦一死,任汝如何處置,何必多言?!」
  項王聽了,大怒道 :「我若將汝一刀兩段,尚覺得太便宜了汝!必須令汝慢慢受苦,方足泄我胸中之氣 。」遂吩咐左右:「將紀信捆綁起來,就空地上架起柴薪,用火燒死 。」左右答應,即將紀信推下。紀信面無懼色,至死大罵不絕。後人有詩歎道:
  忘身救主古無儔,不忍君王作楚囚。
  漢寢只今無麥飯,將軍廟食尚千秋。
  漢王與諸將出得滎陽,走入成臯,聞說紀信被項王燒死,漢王大哭一場。遂起駕西回關中,徵集大兵,預備再往滎陽,與紀信報仇。忽有轅生求見,獻策道 :「我兵與楚在滎陽相拒年餘,我常受困,為今之計,大王當出兵武關。項王聞之,必然引兵南來迎敵,大王堅守,勿與之戰,使滎陽、成臯之間暫時得以休息。且韓信、張耳亦得撫定趙地,聯合燕、齊,待得燕、齊既定,然後大王再回滎陽。如此,則楚兵應行防備地方甚多,備多則力分,我兵從容休養一時,復與之戰,楚必破矣!」漢王依從轅生之言,移兵南下,隨帶英布,一路收聚兵士,直到宛城駐紮。下令軍中挖掘深溝,築起高壘,堅守營寨。項王聞得漢王在宛,果然自領大兵前來,一連挑戰數日,漢兵只是不出。欲待進攻,又因漢兵防守甚密,不能取勝。項王正在焦燥,忽據探報 :「彭越引兵渡過雎水,與楚將項聲、薛公戰於下邳,楚兵大敗,薛公被殺,現在彭越乘勝進攻,楚地勢甚危急 。」
  原來,彭越自奉漢王命為魏相國,領兵取得梁地十餘城。後來漢王兵敗,彭越一路逃回滎陽,楚兵隨後趕來,經過粱地,將彭越所得十餘城,盡數奪回。彭越收聚敗兵,北到河上。漢王又時常遣人到來,命其作為游兵,不時襲攻楚兵後路,絕其糧草。此次聞得項王南去,彭越故特乘虛進攻。項王聞報,連忙退兵,東擊彭越,留大將終公領兵圍守成臯,以拒漢兵。漢王聞說項王兵退,也不追趕。卻引軍北行,殺敗終公,入得成臯,暫行駐兵。
  一日,漢王忽得探卒報告 :「彭越與項王戰個大敗,仍領兵渡過雎水,向北逃奔而去 。」漢王心想 :「彭越既敗,項王又要來攻?」果然不過幾日,復有探卒來報說 :「楚兵攻破滎陽城,即日起兵來攻成臯 。」漢王得此兩路敗報,心中大驚!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9
發表於 2015-6-9 09:59:06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二回     漢王計奪韓信兵 彭越潛斷楚軍後

  話說滎陽城中,自從漢王逃出,留下週苛、樅公、韓王信、魏豹四人守城。周苛便與樅公密議道 :「魏豹本是反國之王,其心難測,如今大王卻命其與我等一同守城。彼見楚兵勢盛,難保不生異心,與敵人私通信息,約為內應,我等只能守城拒敵,不能時時刻刻防範內賊。此等人實難與之共事,不如將他殺死,以絕禍患。事在危急,即使有違大王命令,也說不得。」樅公聽了,也以為然。二人議定,遂埋伏下刀斧手,遣人往請魏豹來,假說商議軍事。
  魏豹一毫不知,立即依言而來。二人接入坐定,周苛起個暗號,兩壁廂刀斧手一擁上前,竟將魏豹殺死。周苛又遣人往請韓王信。韓王信一到,忽見魏豹殺死在地,嚇得面無人色。韓王信疑周苛叛漢,故殺死魏豹。周苛急上前說明其事,並道 :「此舉乃出於不得已 。」韓王信聽了,方才心中稍安。明知魏豹死得冤枉,但事已如此,只得聽之。於是,三人同心守城,楚兵幾次猛攻,不能得手。後來項王聞得漢王兵出宛城,引兵南下,方解了滎陽之圍。城中將士,勞苦已久,方才稍得休息。 誰知,此次項王擊敗彭越,立即回軍,不分晝夜,趕到滎陽,四面圍住,並力攻打。漢兵不料項王來得如此之速,抵禦不及,竟被楚兵攻破,周苛、樅公與韓王信皆被楚兵生擒過去。此時正當漢三年六月,項王大軍入得滎陽城中,賞勞將士已畢,左右擁上週苛,喝令跪下,周苛挺立不屈。項王素知周苛深通韜略,自受漢王之命,困守孤城,竟能支持許久。又見他一表人材,氣概雄壯,知是謀勇兼優之將,心中頗覺愛惜。因說道 :「汝今既為我所獲,如肯相從,我當拜為上將,封三萬戶,比漢王看待更厚,不知汝意如何?」周苛聽了,睜起兩眼,厲聲罵道 :「汝要勸我投降,據我看來,不如汝自己及早降漢!汝非漢王敵手,不久必為漢王所擒,如何反來勸我?」項王聞言,大怒道 :「我好意令汝歸順,汝反敢如此無禮 !」喝令左右推入湯釜烹之。
  周苛既死,左右又擁上樅公,項王恐又如周苛遭其辱罵,遂也不與交言,立命推出斬首。只留韓王信一人,囚在後軍,聽候發落,即引兵進攻成臯。
  漢王在成臯聞滎陽已失,楚兵乘勝來攻,其鋒甚銳,自料不能抵敵,因想 :「韓信、張耳現在駐兵修武,有眾十餘萬,軍勢甚盛,欲往依之,又恐韓信見我狼狽情形,未免心中看輕,他既手握兵權,設使不遵我命,我亦無可奈何。到了此時,我反受制於他,萬一他別生異心,更為可慮。必須設計奪其兵權,方無此患 。」漢王想定主意,遂留下將士守城,獨自一人與夏侯嬰同坐一車,出了城臯北門,渡過黃河,行至小修武,天色已晚,覓一旅舍,一宿無話。
  次日一早,漢王即同夏侯嬰乘車馳至韓信營前,假稱漢王使者,一直入內,守營將士不敢攔阻。漢王走進中軍,卻值韓信、張耳尚在高臥未起,中軍將吏認得是漢王到來,欲入內通報,漢王連忙搖手阻止。自己慢步走進韓信臥室,見韓信仍是睡熟,漢王暗喜,即取將印、兵符持在手中,悄悄出來。漢王既得將印、兵符,立時升坐中軍寶帳,命軍吏傳令召集諸將。諸將聞令,盡皆頂盔貫甲,上來參見。大眾舉頭一望,誰知坐在帳上之人,竟不是韓信、張耳,卻是漢王。各人出其不意,盡皆吃驚!也不知漢王何時到得中軍?韓信、張耳現在何處?如何不見?但是將印、兵符既歸漢王掌握,只得上前聽令。漢王便發出命令,將諸將重新分派職守,諸將領命而去。
  此時韓信、張耳方始喚醒,聞說漢王到來,自己將印、兵符都被奪去,二人大驚!只得急整衣冠,出來相見。漢王見了二人,但說是 :「我要親統此軍,往與項王對敵 。」因命 :「張耳速回趙地固守,防備楚本來侵 。」又命 :「韓信盡起趙地未曾當兵之人,編成軍隊,往伐齊國 。」二人此際失了將印、兵符,毫無權力,只得奉令各自收拾前往。漢王奪得二人之兵,軍勢復振。聞項王圍攻成臯,正擬遣兵往救,忽報 :「成臯城中將士,被楚兵攻打甚急,無力抵禦,陸續逃出,現在成臯已被項王佔領,楚兵不日西來 。」漢王得報,急遣將領兵固守鞏縣,阻其進路,一面召諸將商議。
  諸將聞命齊集,漢王對眾說道 :「如今滎陽、成臯相繼失守,吾意不如棄了成臯以東之地,聚集兵力專守鞏、洛一帶,諸君以為何如?」酈生急諫道 :「不可!臣聞敖倉積粟甚多,楚人既拔滎陽,不知堅據敖倉,反引兵東行。留戌卒分守成臯,此正天以之資我者,望大王急攻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臯之險,絕太行之道,守白馬之津,得地利以制敵人,天下可定矣 !」漢王聞言稱善!
  酈生又進說道 :「現在燕、趙已平,惟有齊國未服。齊國地方千里,大將田閒現方擁兵二十萬,屯於歷城,地勢險阻,我雖遣兵數十萬,一時未易攻破。臣請奉詔往說齊王,使之降漢 。」漢王依言,遂遣酈生往齊。
  秋八月,漢王決計復取敖倉,自率大軍南臨黃河,安營小修武,準備進攻成臯,與楚兵接戰。郎中鄭忠諫道 :「楚兵遠來氣盛,我兵且堅守以挫其氣,一面分兵截其糧道,實為上策。」漢王聽從其計,頓兵不進。密令將軍劉賈、盧綰率步卒二萬,馬兵數百,由白馬津渡河,會合彭越,攻楚後路。劉賈等奉命領兵,到得河上,見了彭越,道達漢王之意。
  彭越道 :「楚軍糧草多聚在燕縣,屯有大兵防守,吾因新被項王殺敗,部下士卒無多,未敢輕動。今得將軍等帶兵來助,便可前往劫其糧草,彼守糧將士不料我兵驟至,必無防備,只在今夜一舉,定可成功 。」於是吩咐軍士飽餐一頓,偃旗息鼓,悄悄前進。
  到得燕縣,已是三更,望見糧草堆積如山,守糧楚兵果然毫無防備。彭越命兵士將隨帶硝磺等物,就糧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來。此時正是九月時候,天氣乾燥,諸物遇火即著,又兼西風甚緊,一要時烈炎騰空。彭越與劉賈、盧綰揮兵殺入楚營,楚兵從夢中驚醒,但見火光燭天,喊聲震地,不知敵兵來了多少。一時軍心大亂,四竄逃走,彭越等大獲全勝,乘勢攻入粱地,一連取得雎陽、外黃等十七城。
  燕縣之敗,早有敗軍飛奔成臯報信。項王聞說大驚,立召海春侯大司馬曹咎說道 :「今彭越劫我軍糧,侵入梁地,斷絕我軍後路,事關緊急,我當親自引兵攻之。汝督飭士卒,謹守成臯,若漢兵前來搦戰,切勿好勝與之對敵,但當堅守此城,阻住漢兵,使之不能東進可也。我此去不過半個月,必能平定梁地,再到此間 。」曹咎諾諾領命,項王遂領兵往攻彭越去了。欲知此去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50
發表於 2015-6-9 09:59:42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三回     曹咎違令敗汜水 項王挑戰卻樓煩

  話說漢王探知項王離了成臯,往攻彭越,心中甚喜,即遣將領兵前至城下索戰。大司馬曹咎依著項王命令,堅守不出。漢兵等侯終日,不得一戰,回報漢王。漢王吩咐 :「明日再往,如此如此 。」
  次日,漢兵到得成臯城下,一齊向城中叫罵,罵到口渴,便就懷中取出飲食,坐在地上大啖。有時困倦,即卸下衣甲,倒地而睡,睡醒又復叫罵,直到日落,方始收隊回去。一連數日,都是如此。城中楚兵聽得,人人憤怒,告知曹咎,皆欲出戰。曹咎便將項王臨去囑咐言語,傳諭將士一番,說 :「此是漢兵見我不出,故意前來誘敵,但當置之不理,不可逞著一時之忿,中他詭計 。」眾將士聞了曹咎之言,只得忍氣退去。
  誰知,漢兵見楚軍不出,又多派兵士,將滎陽城團團圍住,日夜分班,輪流叫罵,竟無一刻停歇。後來愈罵愈甚,真是不堪入耳。城中楚兵被他絮聒得睡臥不安,五心焦燥,竟連曹咎都動了氣,定欲出兵一戰。長史司馬欣苦諫不聽。先一日遣人到得漢營,下了戰書。漢王聞知曹咎出戰,心中大喜。遂遣樊噲引一軍伏在汜水之左,靳歙引一軍伏在汜水之右。囑咐道:「來日楚兵出城,必渡汜水,俟其半渡時,兩軍齊出攻之,必能取勝 。」
  到了次日,曹咎同司馬欣果然領兵渡過汜水。方才渡得一半,忽見一彪軍從岸左殺來,為首大將乃是樊噲,曹咎急揮兵迎敵。正戰之間,又聞背後喊聲大作,靳歙引軍從岸右殺來。曹咎命司馬欣分兵拒住,兩下苦戰一陣。漢王又領著眾將前來接應,三路夾攻,楚兵抵敵不住,死者無數。隔岸楚兵又因漢兵阻住汜水,不能得渡,曹咎、司馬欣被漢兵四面圍困,隨身僅有數十騎,二人勢迫力窮,無路可走,便拔起佩刀自刎而死。漢兵大獲全勝,收取楚國金玉財寶甚多,時漢四年冬十月也。
  漢王引兵渡河,復取成臯,得了敖倉,命周勃領兵把守,自己帶同樊噲等進兵廣武,又遣酈商引兵往攻熒陽。
  當日項王領兵離了成臯,前到梁地外黃。此時外黃已歸彭越佔領,派有將官鎮守,一見楚兵到來,閉城拒敵。項王引兵攻城,城上木石交下,項王大怒,親督將士,並力急攻。一連攻了數日,外黃小小城池守兵無多,糧食缺乏,外面又無救援,守將力竭勢窮,殺條血路逃走。城中無主,人民只得開城投降。項王入得城中,深恨外黃人民為彭越堅守,不肯即時投降,又動了殺心。下令城中男子年在十五歲以上者,悉數前往城東地方,要想將他們盡行坑死。
  外黃人民聞得此令,知是禍事臨頭,欲待反抗,無奈楚兵到處密布,連逃走都無出路,恰同豬羊遇了屠戶,惟有任他宰割而已。此時眾人性命只在呼吸,誰知忽來了一位救星。
  外黃城中有一小兒,現年十三歲,乃是縣令舍人之子,生得聰明伶俐,口才便捷。今見項王要坑死多人,自己雖然五分,但是親族朋友連累不少,於是想出一計,前往楚營,求見項王。楚軍將士見此人小小年紀,竟敢冒昧見王,各自稱異。項王聞說小兒求見,亦覺奇怪,傳令喚入。小兒聞命入內,見了項王,行禮已畢。項王問其來意,小兒說道 :「前日彭越倚借兵力,劫制外黃人民,令其歸降,外黃人民無力抵拒,不得已暫時假降,日夜專望大王到來。誰知大王一到,又欲將人民盡行坑死,似此舉動,大失人心!由此東去粱地十數城,自皆不敢來降,大王豈不枉費兵力?」
  項王聞言,猛然醒悟,心中暗想 :「小兒之言,甚是不錯,我與曹咎只約十五日回兵,今攻打外黃,已費數日,別城若照此樣,豈不誤了約期 。」於是傳出命令,一律赦免,立即催兵進發。所過之處,聞此消息,爭先開門迎降,一直到了雎陽。不過數日,竟將彭越所取十七城,全數收復。正擬回兵,得急報 :「曹咎兵敗自盡,成臯已失,漢王現在屯兵廣武 。」項王聞信,頓足歎息,吩咐拔隊盡起,星夜趕回。
  項王將到熒陽,望見漢兵正在圍攻,楚將鍾離昧被困垓心,不能得出。項王揮兵急進,漢兵一見項王到來,人人膽怯,發一聲喊,潰圍而走,都向廣武退去。鍾離昧得脫,與項王合兵,同到廣武駐紮。
  原來廣武乃是山名,此山中間斷裂,成一深澗,名為廣武澗。漢兵在澗之西邊,築城駐札。楚兵在澗之東邊,亦築城駐紮。兩軍各據險阻,相持不下。項王幾次出兵索戰,漢兵堅守不出,項王也就無法。
  一日,項王無事,就軍中挑選一班壯士,命其陸繼前往漢營,獨身挑戰漢軍中有一人最善騎射,名曰樓煩。漢王聞說楚使壯士挑戰,便命樓煩前往射之。樓煩奉命,帶了弓箭走到營前,早望見楚軍一個壯士,身騎戰馬,手中掄著兵器,在營外揚威耀武,大聲叫道 :「何人敢來與我決一勝負?」話聲未了,樓煩一箭射去,正中其人要害,立即墜馬而死。楚軍趕將屍首拖回,卻又使一人出來叫戰,樓煩依前放箭,其人又被射死。如此一連射死數人,楚兵見樓煩箭無虛發,人人心驚,不敢再出挑戰。
  樓煩射死楚兵,甚是得意,正待回營報功,忽遠遠望見楚軍中又有一騎如飛而至,馬上坐著一人,全身披掛,手持畫戟。樓煩不知是誰,心想 :「他又前來送死 。」方欲拈弓搭箭,仍前射去,瞥見其人已近,圓睜兩眼,威猛非常,不覺望而生畏。又猛聽得大喝一聲,有如晴空打個霹靂,樓煩未及提防,竟嚇得目不敢視,兩手弓箭散落地上,抱著頭飛奔回營。漢王聞知,急遣人出外探問 :「楚營來將,到底是誰?竟然如此勇猛 !」其人回報 :「並非別人,乃是項王 。」漢王聽了大驚!傳令將士 :「緊閉營門,不可輕與對敵 。」原來項王聞得樓煩射死數人,心中大怒,親自出馬,喝退樓煩。又等片刻,見漢營中竟無一人敢出,然後回去。
  過了數日,項王又遣人到漢營中,見了漢王,傳達項王之語道 :「現在天下紛亂數年,人民不得休息,不過因吾二人而已。今吾願與王獨身挑戰,決一雌雄,誰勝誰敗,立時可定,何苦累天下許多百姓,無辜受苦 。」漢王聽說,心想 :「我如何鬥得過項王 。」因笑對使者道 :「汝為我辭謝項王,所言不能從命,吾情願與王鬥智,不能與王鬥力 。」使者回報,項王見計不成,也就罷了。一日項王忽然想得一法,便欲將太公挾制漢王。未知此策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7 07:2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