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7-2
- 最後登錄
- 2024-3-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09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291
- 相冊
- 4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台灣客家音樂界被號稱為“女林生祥”的米莎其實和林生祥的音樂風貌迥然不同。林生祥是很草根型的客家民謠音樂人,他唱的是農民的心聲,還有台灣農村在時代巨輪底下的演變過程。米莎則偏向小我的傾述,她唱著成長路上自己的心路歷程,還有在她生命旅程所經過的過客們與難以忘懷的人事物境。若要將兩人相似之處來個相提並論,也唯有濃郁的民謠風是兩人創作領域裡最為貼近的層面。
米莎曾於四年前發行首張作品《河壩》,並在台灣獨立音樂界掀起了驚濤駭浪。短短六首歌曲的作品曾一度絕版,讓不少人哀嘆錯過收集這張經典佳作。後來的再版算是滿足了許多愛樂者的遺憾,也促成了米莎發行第二張作品的機緣。事隔四年,米莎與地下河樂團聯手出擊炮製了超越前作,再度讓人讚歎不已的《在路項》全新客家作品。
米莎說《在路項》是她的公路音樂,是從漂流到伏流之間的過渡,是長出雙腳並學習走路的過程。當她開始敘述着他人的故事,她恍然覺悟自己已經離開了青春期的水域,昂然邁向成長的康莊大道,以更成熟內斂的態度來創作與分享音樂。
序曲《河壩二。行路者輓歌》在米莎幽幽的清唱聲裡掀開詭異的序幕,以傳統曲調加上演奏曲及Double Bass下行的音階緩緩營造令人起雞皮疙瘩的鬼氣。米莎以七字四句歌詞叨唸因橫禍香消玉殞的行路者們,在中元節聽來似乎有幾分應節的詭異氛圍。
《芒花》取摘自馮輝岳的童詩。木吉他,電吉他與低音大提琴交匯出純淨空靈的意境,花海四佈的影像浮現腦海中,一股暖意霎時沁入心扉。精簡的詞藻打破米莎貫有的創作模式,而其創作背景竟是欲紀念放縱肆意的青春期。
《歸》是米莎和父親的真摯對話。孩提時代陪父親在田野拔草,摘九層塔,喝青草茶,在飯後散步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取而代之的竟是生疏與距離,曾幾何時電話那頭只能寒暄的慰問吃飽了嗎?《歸》是她對親子疏離的提問,而曲末的《紙鹞》是答案,是她回應父親自身內心隱藏着卻仍然炙熱與旺盛的愛。
《在路項》以哀傷的小號鳴響掀開序幕,原以為是一闋悲傷的輓歌,未料竟是俏皮倜儻的爵士藍調。這首歌實則頗具內涵,探討迷失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現實生活層面以及清醒後回歸社會常軌的坦然層面。
《腳跡》和《過山》是前呼後應的相關作品。前者敘述台東茶葉之父溫增坤的創業血淚史,謝銘佑友情客串的一段採茶調滄桑悠遠,歷史的足跡記載了抹之不去的客家男子的冒險精神。後者闡揚客家女性的賢慧與美德。每一位當代的客家阿婆都曾是婀娜多姿的青春美嬌娘,在出嫁後隨著時代的演變身兼妻子,媽媽,頭家娘和阿婆數職,最後終老於丈夫故鄉的後山,示現了那個年代刻苦耐勞的傳統女性之偉大情操。
台灣太麻裡的焚風在夏天總是讓人汗流浹背,極度煎熬。米莎曾經在太麻裡呆上一段時日,也親身領教過焚風的威力。如此讓人不堪回首的記憶最終卻幻化成靈感,米莎以《南風》這首歌來紀念那一段熱得讓人近乎發狂的日子。有趣的是她選擇了以藍調的曲子來慵懶的詮釋這麼一段特別的感受,創作的喜悅就在心態豁然轉換之中令人陶醉不已。
《天光之前》是米莎首次嘗試以口白加抒情演奏曲的形式來抒發內心的感受。她說天亮之前在路上是一種不在此處也不在彼處的狀態,它不在昨天也還不到今天,是一種抽象的可以亦很自我享受的奇特空間。她曾經在這樣的狀態下行駛着車子,突然觸景傷情而把車子停在大路邊失控大哭起來。米莎小心翼翼的保留著這樣的情緒起伏,以創作揮灑出這個狀態的獨特美,細膩得令人折服。
《麼人適介唱》寫的是八八莫拉克風災的辛酸。失去家園宛如失去了黃昏般令人無奈與惆悵。桑布伊跨刀吟唱的格外絲絲入扣,鄉愁四溢,情何以堪。
《搖籃搖》乍聽之下原以為是歌頌客家阿公與阿婆的溫馨故事,實則以寓言的方式鼓勵著所有在白夜裡堅持守護着希望與夢想的人。米莎彷彿化身為說故事的天使,娓娓敘述著無盡的愛與關懷。
《在路項》是米莎以兩個部分來細察自己的人生作業。第一個部分她從一路走來的人生旅途中窺探著他人的故事。另外一個部分是自我檢視的心路歷程。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如此觸動人心全賴其超奇入微的洞悉力,那種能在細微小事裡省思人生,然後藉以文字和音樂的力量來分享的獨到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