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5-9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風水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之一,因此其發展也如同多數的文化一樣;在經過了長久的時間,歷經了許多朝代,慢慢地形成了風水特有的學說。
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因為參雜了許多如佛、道、儒家以及一些方術等思想,使得風水的理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令人無法看清整個風水的面貌。再加上許多地理師只就其所學的部分加以發揚,而形成了諸如三元、三合、九星、八宅、玄空……等派別,在每個派別都說自己是第一的情況下,導致現代人已經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風水了,更甚者就乾脆將風水列為迷信!
這樣的情形,對祖先的智慧實在是莫大的污辱,既然這文化能流傳了五、六千年,就絕對是真實的,會被誤解為迷信,除了因為許多半桶水的地理師,到處招搖撞騙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堪輿的學問太高深,一般人無法深入其中,難窺其堂奧。
在風水的發展過程中,有幾位相當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伏羲氏、文王、郭璞、楊筠松、賴布衣以及「靈驗派」的創派祖師—蓮生活佛盧勝彥。
上古時代的伏羲氏,發明了八卦,將天地間的奧秘,以八種符號分別代表「天地雷風山澤水火」,並以八卦的排列,象徵了整個宇宙時間與空間的運轉變化。到了周文王時,文王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重新排列,把坎離置於北南,震兌置於東西,乾坤艮巽置於四隅,而成了「後天八卦」。因為先天八卦為宇宙的體象與本源,是以必有後天之變,方能盡宇宙萬物之用,所謂的「用」,就是後天八卦所代表的方位以及四季時序。這時候的風水還沒有明顯論述,但從《尚書.召誥》中有云:「成王在豐,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可見已經漸漸地有了相地相宅方面的學問了。
到了先秦時期,有青烏經的記載,裡面已經有「陰陽符合,天地交通。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的理論,並有「三岡全氣,八方會勢,前遮後擁,諸祥畢至。地貴平夷,土貴有支。穴取安止,水取迢遞。向定陰陽,切莫乖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藏風聚氣的觀念了。而漢朝張良所寫的赤霆經除了將整個中國的龍脈都交代清楚,還將公侯之地、神仙之地、貧困之地、富貴之地…一一道出,一直到了晉朝郭璞所著的葬經,其中的「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淺深得乘,風水自成」為後代的風水奠定了「氣」的理論基礎。
之後的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風水名家,眾所周知的李淳風、邱延翰、楊筠松、曾文辿、卜應天、劉白頭、范越鳳、廖金精、吳景鸞以及賴布衣等等。他們所作的論述,將風水的學說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其中以楊筠松及賴布衣兩位大師的著作最為重要。
楊筠松的疑龍經、撼龍經以及十二倒仗法,確立了「龍、穴、砂、水、向」的五大原則,並將葬書中提到「葬乘生氣」的理論發展出了「倒仗法」,也就是造葬的方法,此外,還將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輔弼」等九星用來論山水的形勢,亦即所謂的「巒頭」;這樣的堪輿方法一直延用至今,也因為如此,慢慢有了巒頭派及裡氣派的分別。到了宋朝的賴布衣,其所著的催官篇更是將天星運用到了風水之上,符合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將二十八星宿搭配五行,運用在羅盤上,所發展出的「分金坐度」以及「消砂納水」的方法。這之後朝代的地理風水都依循著「葬乘生氣」、「龍、穴、砂、水、向」、「消砂納水」等理論來造作,一直到了民國五六十年時清真道長將地理風水的絕學傳給了「蓮生活佛盧勝彥」,在傳法的過程中曾經向蓮生活佛盧勝彥說過:「懂得消砂納水的方法,就能成為真正的地理明師」!
之後蓮生活佛盧勝彥深入研究後,更提出了「用神制煞」及「反煞為用」的方法,才令堪輿的學問臻於完美。
蓮生活佛盧勝彥曾說:「本來只要是地理就會有煞,而天下萬煞自有萬法以破之」,一般的地理師,都只會用「順法」,遇到煞氣就只會用閃避法,而蓮生活佛盧勝彥的「用神制煞」就是化煞、鎮煞、制煞、破煞、解煞等方法,這些是「逆法」;而「反煞為用」的方法更是厲害,就是將所有的煞氣轉化成為我所用!也可以直接了當地說,在風水上已經不受煞氣的影響了,甚至還能達到「有煞速發」的力量。
而要能達到如此的境界,除了地理師本身要深入了解地理的學問之外,還要有上乘的功德力,如此才能做到意神與山川融浹,才能真正的移形化物、扭轉乾坤,所以我說:「學要精,才能轉境;能轉境,才是明師;是明師,就能賜福;能賜福,就是神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