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轉正法輪 小業分別經(Culakammavibhavga Suttam)回答六 帕奧禪師 臺南妙心寺 2001年 [複製連結]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8-1 08:22: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接著請聆聽第六個回答:「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具有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許多評論,他也不忿怒、不生氣、不懷敵意、不憤慨,不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天界,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長得美麗。學生,這就是導致相貌美麗之道,即不具有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許多評論,他也不忿怒、不生氣、不懷敵意、不憤慨,不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

在此我想講述須菩提尊者(Ven. Subuti)的故事:在勝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時代,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名叫難陀(Nanda)。後來他出家為隱士,成為四萬四千名隱士的領袖。他們住在一座大森林裡修行止禪,成就八定與五神通。

有一天,佛陀與十萬位阿拉漢以神通飛到他們的住處。那些隱士非常高興,所以就在幾分鐘內以神通力採集各種花,做成花座。佛陀與諸阿拉漢就坐在那些花座上進入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在所預定的一段時間內,名法與心生色法都暫時不生起的一種定境)七天。
在那七天裡,難陀都一直站在佛陀的後面,撐著一支華蓋以遮護佛陀。各位,請看他在累積善業時毅力多麼堅強!他在七天當中都不移動、不躺臥、不吃、不上廁所。他的心非常專注,因為那時他已經精通八定與五神通。他以專注的心站在佛陀後面,撐著花朵製成的傘蓋遮護佛陀連續七天。
你可以想像他累積了多少善業:即使只在一彈指之間,就已經有數百萬個善的意門心路過程生滅;七天以來,難陀的心路過程中產生的善業是不計其數的,這些是欲界的善業。在每個心路過程裡七個速行心的中間五個是比較強而有力的,它們有潛在力,能夠在下一世之後的未來世長期地產生欲界的殊勝果報。至於他的下一世,則由禪那的業(廣大業)產生果報,使他投生於梵天界,因為他的禪那業是重業。

當佛陀與諸阿拉漢從滅盡定出定時,正是供養他們的最佳時機。那些隱士從森林裡採得水果與花,供養佛陀與僧團。佛陀交代一位慈心禪那及接受供養第一的比庫(anumodana)開示佛法,以表達感謝、隨喜、迴向、祝福。
開示完後,除了難陀之外,其他的隱士全部都證得阿拉漢果。
難陀則由於傾心於那位比庫莊嚴的威儀,所以沒有證得任何聖道、聖果。當他知道開示的那位比庫獲得那兩項第一所需具備的特質時,難陀發願將來自己也能得到同樣的成就。
當時難陀的戒行清淨,猶如明亮的寶珠,而且伴隨著八定與五神通;在供養前、供養時與供養後他都對佛、法、僧三寶有淨信心;他深信業有大果報,因為他能以天眼通清楚地瞭知業果的作用;接受布施者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而且他在最佳的時機布施給他們;因此他的願望肯定會由於布施者與接受者雙方的清淨而圓滿達成。他發願之後,就得到勝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授記:他將在果答瑪佛的時代成為慈心禪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庫。

雖然他並沒有改變隱士的身分,但是他經常去見佛聞法。他依照佛陀的教導而修行止禪與觀禪,尤其注重於慈心禪那,並且以慈心禪那為基礎進而修行觀禪,達到行捨智的階段。
在此我想對「緣起」再稍加解釋:在他供養水果與花給剛從滅盡定出定的佛陀與僧團之後,他發願要成為慈心禪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庫。根據佛陀的教導,我們的身心是由究竟名色法構成的。
如果我們瞭知它們是究竟名色法,那是正確的、是觀智、是正見;但是如果我們將它們看成是男人、女人、比庫、比庫尼,那就是錯誤的,如此的錯知稱為無明。
因此,在他這種情況下,他將一堆究竟名色法看成是慈心禪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庫,這是「無明」;基於無明,他發願成為慈心禪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庫,這是「愛」;他執著於那樣比庫的生命,這是「取」。無明、愛、取稱為「煩惱輪轉」(kiles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輪迴的煩惱。
基於無明、愛、取,他供養水果與花給無上的福田──佛陀與僧團,這些善業稱為行。它們是無常的,一生起後就立刻壞滅,然而它們在他的名色相續流當中留下了業力;在《發趣論》(Patthana)的業緣那一段裡,業力稱為業。行與業稱為「業輪轉」(kamm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輪迴的業。
以上總共是五種過去因:無明(avijja)、愛(tanha)、取(upadana)、行(savkhara)、業(kamma)。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所有業力成熟、結成果報的情況。

然而他的業被強而有力的慈心禪那所圍繞。為甚麼他的慈心禪那能夠強而有力呢?因為他特別注重於修行慈心禪那,這是一項因素。以慈心禪那為基礎,他修行觀禪。由於慈心禪那的支助,他的觀智清晰、深入、徹底、強而有力。他強而有力的觀智回過頭來促使他的慈心禪那更穩固與強而有力。根據《發趣論》,這是強而有力的助緣,稱為「親依止緣」(upanissaya paccaya)。為甚麼會如此呢?因為他進入慈心禪,出定之後立即觀照禪那名法為無常、苦、無我。然後又再進入慈心禪,出定後又再觀照禪那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如此一再地重複修行。由於這樣不斷重複的禪修,所以他的慈心禪那與觀禪都變得穩固與強而有力,這是另一項因素。
再者,慈心禪正好與瞋恨互相對立。這就是為甚麼他的心經常沒有瞋恨的緣故。經由修行止禪與觀禪,他能夠長時期地抑制瞋恨,不使它生起。
此外,他的神通也能幫助抑制包括瞋恨在內的一切煩惱;他的觀智也同樣能抑制這些煩惱,所以他的心得到淨化。由於淨化的心,他的願望將能圓滿達成。在那一生中,他修行止禪與觀禪長達十萬年。他的意志力非常堅強,此意志力就是業。當意志力堅強時,沒有甚麼願望是不能實現的。

在我們果答瑪佛陀的時代,他出世為富翁須摩那(Sumana)的兒子,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的弟弟。由於他的相貌英俊、清秀、美好,所以他被取名為須菩提(Subhuti),意即「善相」。這是他過去世沒有瞋恨或其他煩惱圍繞之善業的果報。
在給孤獨長者供養祇園精舍那一天,須菩提恭敬地聆聽佛陀說法,因此對法生起信心而出家。出家後他精通兩部毗尼。從佛陀那裡得到業處之後,就獨自在森林裡修行。他以慈心禪那為基礎,進而修行觀禪,證得阿拉漢果。他平等地說法,不分別親疏好惡。
佛陀宣稱他為寂靜遠離(aranavihari無諍住者)與接受供養(dakkhineyya)第一的大弟子;他那強而有力的慈心禪那使他的心經常寂靜,而且長久以來就已經遠離煩惱,無諍而住。
據說他在入村托缽時,先站在每一家施主的門口進入慈心禪那,出定後才接受供養,以便使施主們能得到最大的福德。他行腳來到王舍城,賓比薩拉王答應要為他建造一個住所,但是忘了履行諾言;須菩提尊者就在露天的地方禪修,結果很久的時間都沒有下雨。
賓比薩拉王後來發現不下雨的原因,就趕緊命令部下先為須菩提尊者建造一間樹葉蓋成的小屋。須菩提尊者一進入小屋,坐在稻草製成的床上時,天就開始下雨。他的心由於慈心禪那與出世間智慧而清淨,因此天神也來保護他免受雨淋濕。由此可知清淨的心使眾生清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8 15:4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