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天主教與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8-3 01:17: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天主教與藝術

    天主教是愛好藝術的,“經常要求藝術崇高的服務,特別為使有關敬禮的事物,真正表現高雅、和諧、美觀,成為天上事物的記號與象徵”。(禮儀憲章122)教會的藝術可分為建築藝術、繪畫藝術和音樂藝術。就藝術風格而言,“教會從來沒有把某一種藝術風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與環境、就各派禮儀的需要,採納了各時代的風格,而形成了歷代彌足珍惜的藝術寶藏。連我們現代的各民族各地區的藝術,在教會內仍可自由發展,唯一的條件,是對聖堂的神聖典禮,保持應有的尊重與敬意”。(禮儀憲章123)

    一、建築藝術

    在天主教藝術史上,聖堂建築占極重要的地位。大體而論,天主教聖堂的建築式樣,隨著時代而發展變化。西元四世紀,教會在羅馬帝國獲得信仰自由時,也開始建築聖堂。其式樣採取當時的宮殿式,大概是長方形,或長十字形的平頂大廈,這樣的教堂建築稱做“拉丁式”。接著,在東羅馬帝國流行“皮桑丁式”,即四臂等長的十字形聖堂,中間矗峙半圓形的圓穹,甚或在中央大圓穹又有許多小圓穹。中古前期西歐流行著“羅馬式”,便是聖堂的屋頂及窗戶上方都是半圓形的弧拱,內部開闊明朗。中古中期,教堂的建築發展為“哥特式”;哥特式聖堂內部高峻峭拔,外部尖塔直指雲霄,表現出莊嚴肅穆、超凡向上的精神。到了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家利用古希臘的技術,揚棄弧形,恢復平頂,更加上一排排的石柱。17一18世紀在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巴羅克建築,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歡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以上各種建築式樣,以後的許多聖堂還在繼續使用。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家流行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二、繪畫藝術

    天主教繪畫藝術是教會畫家,藉他們個人在自己所處環境中的美學感受,來表達他們對天主的認識,對信仰的理解以及他們的宗教感情。追根溯源,教會繪畫藝術曾是指《聖經》的圖解。在中世紀,繪畫藝術用於對教堂的裝飾,而在現代已成為對信仰的申明。目前,聖經圖解、教堂裝飾、個人信仰的申明、傳福音使命和社會責任構成了教會繪畫藝術的四大因素。

    天主教繪畫家與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他們的審美意識以及他們對信仰的認識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是分不開的。每個時代的教會藝術家對基督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通過理解,他們或多或少地都為教會藝術作出了貢獻。《聖經》中所展現的基督的形象僅僅是人們所認識、所理解的形象而已,沒有展現他的面孔、他的肖像是什麼樣。各個《福音》書中也沒有具體告訴人們基督的肖像。這樣,藝術家只好憑自己對臨在於世界的基督,基督的生、死、復活等永恆的“歷史事實”,去理解人類自己的處境,使人的生活與基督發生關係,一幅幅具有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的宗教繪畫藝術便成為超時限的頗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了。

    當代的天主教藝術,隨著各民族、各國家逐漸授受福音,並把其與自己民族、自己國家的文化相結合,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教會文化。尤其是亞、非、拉地區,天主教文化已與神學、社會、民族文化緊密地聯繫起來,道成肉身和處境化的基督形象已表現為亞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面孔、膚色、服飾,並且生活在他們中間,參與和體驗著他們的每日生活。

    三、音樂藝術

    天主教的音樂藝術是十分突出的。梵二公會議《禮儀憲章》第112號說:“普世教會的音樂傳統,形成了超越其他藝術表現的無價之寶,尤其配合著言語的聖歌,更變成了隆重禮儀的必需或組成要素。”又說:“聖樂越和禮儀密切結合,便越神聖,它能發揮祈禱的韻味,或培養和諧的情調,或增加禮儀的莊嚴性。”教會以宗教儀式為沃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作曲家,使音樂得以普及和發展。教會制定了音樂的體制,對樂譜加以研究,開創了複調音樂的形式,完成了鍵盤樂器。文藝復興後,雖然藝術的推動力逐漸轉移到其他方面,但至今為止,任何一種音樂可以說都是建立在中世紀天主教音樂基礎之上的。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大都是繼承中世紀的,就連世俗的交響樂和歌劇也與中世紀的教會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從教會初期時代到今天的兩千年間,米蘭大主教聖盎博羅削和羅馬教宗聖額我略一世,在教會音樂中佔有極為突出的地位。西元四世紀,盎博羅削在任米蘭主教期間,表現出他卓越的音樂才能。他在教會音樂中的主要貢獻是收集教會歌曲,編彙成《盎博羅削聖歌》,並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創造了對唱的形式。

    中世紀的音樂是從聖歌的誕生開始的。聖歌是教會在祈禱時所唱的音樂。對聖歌貢獻最大的是西元540年至604年擔任羅馬教宗的聖額我略一世。中世紀的聖歌因他的貢獻而被稱為額我略聖歌。額我略聖歌也稱平歌或素歌,以與定律歌曲相區別。它是西洋音樂文化中的第一花朵,其發展與歐洲音樂史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從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複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過程,到音樂學校的成立,都與此有關,現代的調式音樂也以額我略的調式為基礎。額我略歌曲的完整,更令現代人感到驚訝,成熟的三段體的曲式,產生了後世各種樂曲。許多大作曲家都喜歡用額我略歌調作為主題動機。

    文藝復興時代是複音音樂的時代。16世紀時複音音樂達到頂峰。天主教的複音音樂,多以額我略歌調作固定調,然後在固定調上運用對位法完成其他聲部。曲式和對位法處理基本相同。樂曲皆以彌撒和經文歌為主。

    16世紀末到1750年間的音樂為巴羅克音樂。巴羅克時代的聖樂一方面保持著古代風格,一方面允許新風格的樂曲存在。

    大約從1750年至1820年,是教會音樂古典風格從開始到全盛的時代。古典時代天主教最偉大的作曲是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著名彌撒曲有海頓的《LordNelsonMass》、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等。

    19世紀以後,天主教因為有世界通用的教儀,保證了教會音樂不受時代的衝擊。雖然教會在梵二大公會議後鼓勵和提倡各民族風格的聖樂,但“教會以額我略曲為羅馬禮儀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禮儀行為中,如果其他歌曲條件相等,則額我略曲占優先”。(禮儀憲章116)

    主要資料來源:

    1、《禮儀憲章》

    2、《彌撒經書總論》

    3、《聖事禮典》

    4、《天主教教義探討•方法部分》上海光啟社1989年

    5、《我們的慶節》趙一舟臺灣見證月刊社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2 17:2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