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7-3
- 最後登錄
- 2017-1-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8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1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8-15 23:29 編輯
轉帖一下:
專家梅復興就目前對「海劍羚飛彈系統」極有限所知,他個人歸納出以下幾點觀察與大家分享:
1.)「海劍羚」飛彈的「影像式紅外線尋標器」應該是使用焦平陣列(Focal Plane Array/FPA)感測器。比起之前(例如海欉或天劍一的)掃描式紅外線偵測器,影像式陣列不僅可感應紅外線訊號強度上的差異,有效感測距離較長,更能藉由紅外線訊號的某些特性來分辨目標vs.環境雜訊或人爲干擾,從而具有較強的抗紅外線反制能力。
我們目前對「海劍羚飛彈系統」的確切技術規格一無所知,但其「影像式紅外線尋標器」保守研判應為128x128焦平陣列。這基本上與AIM-9X的尋標器(1990年代中後期技術世代)相當,就科技水準而言應該與RAM Block 1相近、甚至略優。當然,2015年的訊號/影像處理軟硬體均勢必遠比RAM Block 1研發完成的年代要先進。
然而,影像式尋標系統訊號整合所需時間較傳統紅外線偵測器普遍要長,理論上可能需要多至10倍的積分處理時間,可能超過10毫秒。先進的高能量訊號處理器雖可縮短絕對反應時間,但影像式尋標器對彈體的穩定性要求還是要比舊式的紅外線尋標器為高。
2.) 與美國「公羊」飛彈( RIM-116 Rolling Airframe Missile/RAM)不同的是,海劍羚的彈體並不滾轉。RAM當初設計之所以需要滾轉,一來因其雙模尋標頭上只有二組超外差(被動射頻接收)天綫,彈體滾轉一來可提供較完整的訊號接收涵蓋,二來也可增進(沒有尾翼之)彈體飛行穩定性,同時尚可減少飛彈所需之控制翼面(減輕重量)。從影片中可見,海劍羚彈的尾部控制採用了沒有陀螺舵(滾轉副翼)的自轉翼組,彈體本身並不滾轉。然因海劍羚彈沒有類似RAM的被動射頻天線,所以這並不影響尋標作業。 海劍羚彈採用此設計之主要目的顯然係配合換裝「影像式紅外線尋標器」所導致的較高彈體穩定需求度。自轉式尾翼可減低彈體振蕩與搖晃,並大幅簡化彈體的滾轉控制,提高飛行穩定性,同時縮減控制翼面大小,減低飛彈的整體尺寸與重量。
3.) 海劍羚裝有「資料鏈接收機」,表示應設有數位自動駕駛儀,可透過指揮導控。這使得該彈具有發射後鎖定 (LOAL) 之能力,也可於發射後提供飛彈更新目標位置,以優化攔截飛行路徑,有助增加飛彈有效攔截射程暨或保留較佳末端攔截動能。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假設)海劍羚彈仍使用天劍一現有的發動機,其有效射程也會長於陸射型的劍一彈(約9 公里,與RAM Block 1 相當)。
4.) 海劍羚系統採用美制方陣快砲基座,以16管發射箱取代20公釐砲塔。使用美海軍制式的基座固然有其(重量,空間足跡,電力等)限制,但也有可靠耐用,易於安裝,後勤保修體系已完備等優點。
拆除砲塔意味著喪失了方陣系統原有的射控雷達,雖在基座左側加裝有光電追蹤儀,但對空搜索與目獲主要還是得倚靠其他的艦載偵測系統。這表示海劍羚系統必須仰賴與艦艇之戰鬥(指揮)系統整合,不像方陣快砲或海公羊系統那樣具自屬射控能力並可獨立作業。但與戰系暨其他艦載偵測/電子系統整合的好處則是偵測手段較多樣化、蒐索範圍廣、目獲機率與目標辨識能力較強。
海軍主戰兵力上的對空蒐索雷達整體性能應優於方陣之雷達,天線位置也多半高於方陣的雷達(是以看的更遠,尤其對低空來襲目標)。視情況,艦上戰系可依雷情“提示”海劍羚系統之光電儀追蹤目標,然後發射飛彈、以紅外線全程歸向模式接戰。或者可直接以雷達目標位置為發射依據,然後再透過資料鏈指揮在空的飛彈進行射後鎖定(LOAL)。理論上,裝備精密電戰系統(例如SLQ-32)的艦艇甚至還可以電戰天線所接收到的(來襲飛彈主動雷達尋標器)訊號做為發射海劍羚之方位依據;事實上,RAM飛彈系統原始設計的接戰構想就是如此。只不過,海劍羚還有RAM (至少Block 1)所不具備的數據鏈射後更新/指揮功能!
中科院所公布的影片其實應該只是概念的示意,並非「海劍羚」或「海劍二」之實際完整構型。譬如說,以「沱江級艦」在片中所顯示裝備之雷達及相關導引設施,恐怕無法完成片中所展示的對空接戰。不過,相關(具3D功能的)雷達等系統已在規劃測試中,在未來數年內應即可成熟上艦。
5.) 最後談談「海劍羚飛彈系統」這整個構想。個人認為,這是國軍近年來少見深具原創性與積極性的武器發展計劃。姑且不論該系統有多成功或整體性能究竟有多好,中科院(以及能夠提出構想需求,並同意出借方陣系統協助研發的海軍)敢於、能於將新技術融入現有武器系統,而創造出得以滿足嚴峻威脅所帶來迫切需求之自主解決方案,就是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的作為。老實說,中科院(與國軍)長年以來所欠缺的正是這種勇於嘗試創新的積極性。這也是此案最令人感到精彩之處!
「海劍羚」不僅飛彈的設計頗有巧思,也脫開中科院/國軍多年來始終在模仿、複製、追趕美軍已服役(並在技術上已落後半個到一個世代)系統之刻板模式,展現了一定的技術脈動掌握、自信與前瞻。連影片的製作也堪稱精緻,整體而言可說是個高品質的呈現。我們應該為中科院及海軍喝彩鼓勵、支持他們繼續努力克服(相信絕對還有很多)後續的困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