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9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介紹一些基督新教的宗派
基督教,按香港通俗的說法,其實指新教或者更正教(Protestantism),而當中包括了一些十六世紀反抗羅馬教廷的國家教會、後來的福音派和靈恩派,以及一些脫離傳統宗派的獨立教會(例如平安福音堂、追隨中國著名信徒倪柝聲路線的香港教會、香港神的教會等)。新統計,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全球有二萬個宗派。
大體來說,新教,Protestants,其實最早是只有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Reformation)運動產生的群體。他們又名抗議宗,或者名抗羅宗,天主教的書教「誓反教」。這個運動很快席捲歐洲。馬丁路德其追隨者發展的宗派,主要代表是「信義宗」(又叫路德會,Lutheran,雖然路德本人不想他們用這個稱呼,「信義宗」是華人給的名字,很貼切)。香港有信義宗聯會和香港路德會。另外禮賢會(Rheinish)、崇真會也是「信義宗」信仰。
後來,瑞士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Zwengli)宣導。他原本也想和路德合作,但是路德不贊同慈運理更激進的改革,而且在聖餐理解上面分歧很大。結果兩人分道揚鑣。後來改革宗(ReformedChurch),是由加爾文(JohnCalvin)承繼慈運理路線發展的。在香港比較少。他們以長老會為主(Presbyterians),或者稱荷蘭改革教會(Reformed Church of Netherlands)。今日他們的世界聯合會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www.warc.ch)正和天主教、信義宗對話,尋求瞭解。
還有差不多時期的循道宗(Methodist),大家在灣仔看見的「紅磚屋」就是他們香港一個大堂會。這個是英國的約翰衛斯理髮展的。
安格拉甘(Anglican Church),或者Episcopal Church,又稱聖公會,是英國國教,大致保留很多天主教的傳統,路線比較接近信義宗、和天主教。
信義宗、聖公會和天主教因為禮儀多,屬於禮儀教會(Liturgical Church),其他教會把崇拜禮儀簡化,是非禮儀教會。
有些區分以他們作為「信條教會」(Confession),指那些以信經(Creeds)為信仰告白的教會,羅馬天主教、信義宗、改革宗、聖公會、循道會都是「信條教會」。在美國發展的成為「宗派」,例如長老會、浸信會、宣道會。華人習慣不把兩者區分,通稱為「宗派」。
至於,浸信宗起源說法比較多,比較多人認同的說法,是他們起源自英國的分離派和清教徒。而他們對於浸禮的觀念很受宗教改革時期的「重浸派」影響。
福音派(Evangelicals)是比較後來的發展,香港有宣道會、中華基督教會、播道會、中國佈道會等。當然,靈恩運動(Pentecostal Movement)是更加後期。
浸信宗是筆者所屬于的宗派,我比較熟識,和其他宗派很不同,主要因為她重視堂會獨立自治,沒有所謂宗派總會去決定所有浸信會的信仰觀點路線,崇尚自由。而教會體制屬於會友和教會領袖共治,民主體制。他們是自由教會,Free Church,不太注重教制,內分不同派別。例如美國(浸信宗發揚光大之的)美北代表是American Baptists,比較開明。美南(主要代表是Southern Baptists Convention)屬於保守。
由於美國主張政教分離、宗教自由,所以很多其他的基督教會分出來。香港很多基督教(新教)都是北美州,特別是美國福音派宣教士建立的。
中華基督教會背景比較特殊,她是由巴陵會、公理會、倫敦會、長老會及宣道會等十一個宗派中國的差會組成。組成原因是因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因為五四運動掀起了反教運動,基督教被指為洋教,為了擺脫洋教的名字,而且支援中國教會的「自治、自養、自傳」( 「三自」並非共產黨的發明),教會需要「本色化」,在一九二七年第一屆中華基督教會總議會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舉行,出席代表八十八人,其中中國代表六十六人,西國宣教士廿二人,正式代表十一個宗派,五十三個區會。便奠定了中華基督教會合一組織之基礎。本會組織采四級制:即全國之「總議會」,省級行政區性之「大會」(或稱協會),地區性之「區會」,及基層之「堂會」。(參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網頁)
來源:天主教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