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0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比我更我的我
未曾有我誰是我?如今有我我是誰?長大成人知我誰!合眼蒙朧又是誰?
一、人有自我實現的基本渴望
許多人追求個人的理想,在“實現自我”之後,似乎逐漸認識了自己,但是臨終的時候,卻又蒙朧起來,禁不住問:“我到底是誰?”
“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如何找到真我?”“我死後往哪里去?”這些問題皆是極具宗教內涵的問題。
聖經說:“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二7)。天主教信仰告訴我們,人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因此我們可以得到這答案——“未曾有我之前,天主就是我的根據。”
天主在塵土中吹了一口氣,即是說——人是具有“塵土氣息”與“天主氣息”的結合體。故此,人在“實現自我”的當兒,會有兩種自然趨向:一個趨向就是從“社會性的我”(塵世性的我)去尋找“我是誰”的答案;另一趨向則是從“隱藏性的真我”(天主性的我)去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大部分的人僅以“社會性的我”為自我實現,諸如成為企業家、科學家、教授、醫生、藝術家、作家、歌星、賢妻良母…等等。在這實現自我中,人好像拿筆要畫自己,畫出一個亮麗、充實、幸福的自己。不過這類追求即便再充實,仍然是塵世性的,因此許多人在最後會驀然發現,此類的實現自我,似乎有所缺憾,而且是大大的缺憾,仿佛缺少什麼重要東西似的。即便成為司鐸或會士,如果缺乏真我(天主性的我)的實現,在此神聖身份包裝之下,仍然是屬於社會性的我(塵世性的我),沒碰觸到宗教的核心意義。所以有些司鐸與會士,雖是修道人,同樣會感到內心的騷動;除非他們能找到“天主性的真我”。
二、忘我尋真道道中還真我
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創一26)。既然人是天主的肖像,因此我們可以說,天主就是我的“真我”、“大我”、“比我更我的我”。天主既然是人的“真我”,人在“實現自我”中若找不到這個“真我”,將有所缺憾,靈魂深處一定會騷動不安。這也就難怪許多人活了一段時日之後,內心會莫名地騷動起來,深感這世界很虛幻,而活生生的我,也顯得“蒙朧”起來,不禁的自問:“我是誰?”
真我在靈魂深處,被許多世俗東西壓抑著。人的心靈之所以騷動不安,那是“真我”在靈魂深處不斷在呼喚,等待著被彰顯。凡拒絕天主的人,就是拒絕真我得到彰顯。所以成聖與成全的問題,本就是接受天主的帶領,如同一滴小雨滴,投身在天主愛的海洋中,領受大海的同化,將自我完全消失在天主內,由此找到自身之謎。
找到天主,就是找到真我;找到真我,即是找到天主,二者是同義的。緣此,就不難瞭解,那些能了悟“天主是比我更我的我”的靈修人,可以為了“大我”而放棄功名利祿、甚至性命,為的是能在這“比我更我的我”中找到“真我”。
為追求真我者而言,“小我”即便為“大我”犧牲了,這犧牲已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小我”已經找到了“大我”,“蒙朧的我”找到“清晰的我”、“虛幻的我”找到“真實的我”,這犧牲已經不算是犧牲,而是一種圓滿的成全。
“小我”越能為“大我”犧牲時,“小我”反而更能消失在這“大我”之中,並在這消失中找到“真我”。這就是為什麼說,天主有這條件要我們為祂做犧牲;也為什麼說,天主有條件和理由要我們“全心、全靈、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天主並非狂妄或自私,而是我們對祂的認識不夠,或說,我們並不清楚,天主和我的關係,比我和自己靈魂的關係更密切,只是我們不知道。
聖若望就是了解“天主是比我更我的我”的悟道者,所以他說:“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像似祂,因為我們要看見祂實在怎樣”(若壹三2)。的確,我們在此塵世,就仿佛天空裏的一片雲,蒙朧、飄渺、零散,直到一天我們化為小雨滴,歸回大海裏和大海溶為一體,我們才能看到大海的真相,同時也認識了自身的真相。
來源:天主教在線
|
|